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幽水一方

2011-01-13 04:14:13

暈血也要看《127小時》


我想說的是,千萬不要相信影片開頭的建議暈血人士遠離該電影的話,暈血的環節只是在最後的十幾分鐘裡,127小時,要說的不是截肢手術。因為,就算是暈血人士,也有權利去被感化,永遠相信愛,來自現在和未來家人的愛。頗為可笑的是,我們中國總是說美國這個資本主義山姆大叔,但其實人家對於愛的解釋可比我們要深刻得多,也顯而易見的多。在美國電影裡(其實丹尼鮑爾是英國人,雖然是美國人的真人真事,但他依然強調是一部英國電影。)愛總是那麼被人發現,中國電影呢?我覺得似乎過於深刻,有些矯情了,我接受不了。
        拋開電影內容不說,導演丹尼鮑爾的功力比在《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更加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得不說,非常佩服他的拍攝,尤其是整部電影裡穿插的三段式畫面鏡頭,頭尾兩段都是籃球場的激情四射的觀眾席,中間的一段則是詹姆士 Franco飾演的Aron被困在石壁間那張絕望的臉,太有鏡頭感了。這樣的畫面呈現實屬特別,把Aron回憶中的畫面顯現得如此強烈,Aron在絕望中,都是依靠著對以前一些愛的回憶而勸服自己不要放棄,不要崩潰。看到Aron努力平靜的對自己說:「你不能崩潰。」老實說,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在那樣的情況下,你能對自己說這樣的話,都很難得。詹姆士 Franco演得好像就是當時的Aron一樣,讓我很佩服,也很震驚。這個演員是如何理解到這個層面的,感覺讓我就好像在他旁邊一樣,我害怕得想哭,想崩潰。丹尼鮑爾的拍攝鏡頭感是猛烈地,感覺就像美國青少年的瘋狂派對,而我最愛的大衛芬奇,他的鏡頭就像一個時而奔跑時而散步的中年大叔,你看他的影片,節奏從來都是很緊湊有力,但是他也寧願花功夫為觀眾帶來一流的帆船比賽的拍攝畫面。但是,兩位大導演都有一個我非常喜歡的理由,兩位電影的音樂都尤其抓住觀眾的心,幾位配合電影。《127小時》的配樂熱情洋溢,Aron那時候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是多麼的美好,聽著妹妹的鋼琴聲,而如今的Aron卻被困在這裡不能參加妹妹的婚禮。大衛芬奇更不用說,之前是MV導演出生,社交網路裡的一曲《baby you are a rich man》倒出了多少Mark的故事啊~~
        美國人似乎說得比較多的單詞里,就有family這個單詞。其實還蠻奇怪的,美國家庭里,其實相對都是獨立的,子女18歲之後,人生往往起起落落,時而在一起,更多的時候,子女都是分佈各個州,各忙各的,但是他們依然是一個凝聚的family。他們一起度過的時光永遠是他們最終的力量來源,即使媽媽打來的電話我沒有回,即使我從來不告訴朋友和家人,我要去登哪座山,征服哪個峽谷,連字條也不會留。家人永遠是家人,我想是中國人的古話,似乎美國人也是這麼個意思吧。和我差不多同齡的人們,沒幾個人經歷過類似於Aron那樣的極度困境,我們還遠遠體會不到family love的力量,還只會和爸爸媽媽小吵小鬧一下,什麼都不屑他們一下,自己繼續瘋狂。但其實,我們依然還念,依然留戀他們給予我們的愛,人都是這麼奇怪的。為什麼總說,經歷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Aron就是個例子,人終究是要被這樣一塊大岩石擋住的,活該的,我們都不完美的,都有別人想對我們說fuck的地方,我們要希望這個大岩石早點砸到我們,改變我們。別跟我說,你一直老老實實的過規矩的日子就不會經歷這樣,遲早的,也許成功人士被砸得比較早或是比較嚴重吧,呵呵。其實,某種程度上,我也算被一塊不大不小的岩石砸過吧,我的生活都被改變,可以說我也改變了很多了吧,對family有了更正確的理解,爸爸愛你,媽媽愛你,足矣。我不求一張完美的family portrait,但求你們都愛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