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雜草朋克儒

2011-01-13 14:23:56

文化的斷層


我們看日本四十七武士的故事時會為其所動嗎?我想大部份中國人是會為其所動的。因為那裡面含有著中華的文化基因。
在日本,這基因被一直保存了下來,因此無數導演會想要把它拍出來。而在中國,已經斷了許多許多年,而我們的導演,並不願意去重新拾起,而是自己創一套自以為符合時代的哲理,大義。
士為知己者死,我們看春秋戰國的故事,這樣的精神充斥其中。而事實上,中國那時的門客正如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士。平時為主所養,事發時可為主而死,只不過武士確定了剖腹的儀式,而中國門客隨意你怎麼死法。
接下來我就要用地緣政治來解釋下這基因在中國的斷裂,與其在日本的延續。
我們知道古人為了保持血統純正而造了封建禮教,讓妻子只忠於己。門客精神也正是為了讓門客忠於己而生。
而產生這精神的前提條件便是——養門客有用。
而養數十數百甚至數千的門客若要有用,只有在人口數不多,地域又不大的時代。
中國的春秋戰國便是那樣的時代。春申君,信陵君,孟嘗君,平原君,四君子便以養士著名。門客報主的故事在那時代不勝枚舉,有興趣的翻下《左傳》,《戰國策》,《史記》便知,有刺殺的故事,有治國的故事。
趙氏孤兒的故事於《史記》中便有這樣一段:趙氏被滅門後,公孫先生問程嬰,為何還沒死。這程嬰便是趙家的門客,門客追隨主公而去在那時是天經地義,正如日本的武士追隨滅門的主公剖腹天經地義一樣。
士為知己者死,門客當捨命報主,這才是趙氏孤兒這個故事所蘊含的精神。我們暫且稱之「門客精神」。
這精神,如果用現代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解釋的話便是——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這樣的精神過時了嗎?腐朽了嗎?現代人不需要了嗎?不能理解了嗎?陳導給了我們他的答案——這樣的精神玩蛋去吧。
我不能苛責陳導,畢竟他生活的時代生活的中華沒教育過他這精神的可貴。
那麼這門客精神在何時斷了?讓我們來看歷史中的線索。
三國時,孫策被仇人的門客殺了。曹操銅雀台上招賢納士的吟唱。可見三國時有此精神,且尚有用,但漢室正統為大的思想已經妨礙門客精神了,因此曹操手下的親信才有曹操的臣還是漢朝的臣的糾結。
宋朝時有柴大官人廣招門客,並自比戰國養士的君子。但這時養的門客放在宋朝那龐大的官僚體制之下,顯得十分滑稽——此時門客早已無法左右時局了,因此門客的精神也所存無幾。門客,已經是看家護院,陪伴打獵的營生了。
可見門客的精神起自春秋戰國,於秦統一後漸漸褪色,經歷千年,至宋已淡。至於元曲唱時,怕是早已滅了,人們唱也只是緬懷,且突出一個忠字,用之於忠君,是國君的君,已不是養著門客治國的君了。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已經完全不成其為精神了,而是權力的暴力。
中國落幕了數百年甚至千年的精神,在日本卻於五六百年前全盛了起來。這也實在因為日本地狹人稀。
當然,門客精神並不等於武士精神。若詳細論起,真是千差萬別,我也只是說個神似罷了。
因為年代近,而且已經形成了完整全備的體系,日本武士精神至今流傳,且不斷為人傳頌。
而中國相似的精神,在宋元時仍有人傳頌,明清時鮮有過問,於當今,便是要把本來歌頌那精神的故事要改得面目全非了。
因為那已經過時了。
雖然是知恩圖報的變體,但陳導認為那不符合時代,現代人既無法理解,也不會為之所動。
因為現代中國人是一群喪失中華文化的人,怎能強求他們為這樣腐朽的故事感動呢?
----------------------------------------------------------------------------
以上是講的是陳導不願講的那文化的問題,接下來我們看看陳導所講的文化——命運,悲劇的命運,明知命運沉重卻與之抗爭,最後悲劇收場的命運——這就是古希臘悲劇嘛。
中國人雖也說命,但是不含什麼抗爭成份的,因為這是老百姓無奈的開脫之辭,並不走希臘悲劇那一套路子,正所謂認命。
陳導拿了人家2000年前的東西來替換了我們自家2000年前的東西,然後說現代中國人接受得這個,理解不得那個。
而且還偏因兼容問題整得這不溫不火的。
陳導啊,您還是回家洗洗睡了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