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室內滂沱

2011-01-14 09:06:05

好鋼沒用在刀刃兒上


驢友掉落岩石縫兒里卡住胳膊,用小刀子切掉胳膊逃生總共花了127小時——其中切胳膊花了其中1小時。真人真事兒。
故事是一特感人特勵志的故事,拍成電影兒的話,丹尼·泊伊爾也知道場景和情節註定無聊,就擺弄出主人公的諸多思維閃現的花里胡哨的鏡頭。雖說丹尼·泊伊爾一直就是一個花里胡哨的導演,但就這部電影來說,花活兒完全沒用在正地方。
無外乎:在狹窄的空間中,想空間場景調度本來確實不易,丹尼·泊伊爾特意搞了水瓶子內的鏡頭——象徵水越喝越少、困境外的廣闊天空的鏡頭——象徵主人公渴望自由的心情。可是擺弄來擺弄去就這兩下子,反覆個三五回後,觀眾也看厭了。所以就讓主人公隨著自己的小攝影機玩兒廣播電台主持人的自娛自樂。雖說可以描繪出主人公的樂觀精神(應該就是樂觀讓他存活的),可是主人公對著攝影機鏡頭擠眉弄眼扮演主持人和來電聽眾的時候,觀眾心理的第一反應卻是:詹姆斯·弗朗哥現在演技越來越好了。好不容易前面演員角色融為一體了(詹姆斯·弗朗哥確實演技越來越好了,最近的《嚎叫》、前一陣的《米爾克》都是。他的演技是那種可以忘卻有鏡頭對著自己,觀眾雖然都知道這個角色是詹姆斯·弗朗哥演的,但在電影裡面他就自己干自己的事兒,久而久之觀眾就接受了他和他的角色合二為一。此技乃偉大演員所獨有),這段擠眉弄眼的過度的展示,毀了真實感。
在觀眾知悉了原版真人故事的事蹟後,電影本無懸念,索性最後直接來個MV化的逃出生天然後跌跌撞撞倒在恩人懷裡要水喝。這種最後「終於逃脫」的結局在本片中總給觀眾一種很反常的不爽快感,因為前面描寫「場外」自由環境的筆墨太多了,觀眾並沒有和主人公一起生死與共,所以逃脫前扣人心弦的感覺有,逃脫後痛快淋漓的感覺無。
那麼如此一來的話:故事觀眾都聽過→無懸念→給觀眾講的時候只能當一件發生過的事情講→代入感不強→觀眾除了在切胳膊的時候有坐不住的感覺外(這還是視覺而非情節所帶來的),毫無焦灼感→最後逃脫後不痛快→讓整個故事變得如此順理成章→跑出來大口大口灌水、曬曬太陽、和人說說話、救援直升機轟隆隆載著我們的英雄回到和平幸福的現實生活→這種只能拍成感人類勵志類的電影,沒扣到點兒上。
所以對這部電影無感覺無愛。
駁反駁:
·1·「你看這片子鏡頭下的自然風光多美呀,這難道不值得讚嘆嗎!」自然風光確實瑰麗,但這總不是《國家地理》吧。
·2·「詹姆斯·弗朗哥的表演多偉大啊,這難道不值得讚嘆嗎!」詹姆斯·弗朗哥現在的演技確實已經很上檔次而且會越來越好。但演技再好也是為故事服務的。如果不為故事服務,你會發現保險推銷員才是地球上演技最好的生物。
·3·「這故事多感人啊~危機下斷臂逃生;在險境中一直在腦中幻想的人後來都變成了自己的家人。這麼有力量的處理,你都不感動,太沒人性啦!!」我說了,這個故事街知巷聞,我拜也要拜真人。事情發生得太近,編劇不敢對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做太大的過多的渲染,畢竟這個故事沒有《社交網路》拍扎克伯格的成長史那麼有戲可挖。阿倫·拉斯頓本人的真實英雄事蹟總比這部改編電影高一頭大一圈兒,並沒像《社交網路》那樣就算忘掉傳主電影本身也可以獨立成為藝術體。
·4·「你總說『和真實故事比,和真實故事比』,你把這部電影獨立出來,難道不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嗎!」好吧那就先忘掉原版故事就「本片」論本片:丹尼·泊伊爾的音樂傢伙事兒還在,仍然讓人印象深刻;丹尼·泊伊爾的敘事傢伙事兒扔了,既沒有《猜火車》《貧民窟百萬富翁》那種「先從整個故事的中段開演,演到最後再變成現在進行時」的大殺器,也沒有《百萬富翁》那種已經研發出來的連環套的終極敘事核武器;丹尼·泊伊爾的攝影優勢在這個題材真的沒法展示,《百萬富翁》裡面「貧民窟細節明亮通透、電視演播廳黑如洞窟」這個道理,奧斯卡頒獎的時候主持人就已經給全世界普及過了,單一場景加上戶外鳥瞰的故事,丹尼·泊伊爾只能求助於多變的機位和那台佳能攝影機。
總總之之,拜託丹尼·泊伊爾以後再別對這種「逃生行為藝術電視轉播」感興趣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