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38,351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1-01-17 06:08:21

A price for perfect?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首先,很抱歉,這個題目非常的kitsch。

   黑天鵝這部電影,讓我這個偽cinephila有很多話要說,因為這使我想起了我中學時代的一個同學——更確切地說,它讓我想到了極致的融合就是必然的毀滅這句話。今天,它在電影裡應驗。

   第一次注意娜塔莉波特曼是在《紐約我愛你》里,那個光頭的女孩,奉獻了這部實質上爛片的最純美的鏡頭。

   我知道她是童星出身,也知道有人說她的氣質堪比奧黛麗赫本,但今天在《黑天鵝》中看到的她的表演,卻讓我覺得她有甚至比奧黛麗寬一百倍的戲路,她的美不是所謂的美輪美奐,而是一種富有張力的、可以延伸無限的美。這也許也是《黑天鵝》之美。一百年後,也許有成千上萬的新片帶來各種各樣新的驚喜,但是《黑天鵝》的時代意義絕不亞於100年前默片時代的《車輪》(題目並不一定準確,不過應該是載入史冊的最早的內涵片之一),應該說,十年之後,抑或是二十年之後,我都將不再改變這一論斷。

   寫評論之前也看了看其他的所謂熱評,其實大部份是劇透。老實說,我看Momento的時候曾經就藉助過劇透,不過Black Swan卻讓我更有慾望去尊重我自己的理解。故事除了它的所謂精神層面之外,其實線條並不算複雜,這是一個自己與自己的故事,和《美麗心靈》(納什的傳記電影,相比這部要溫情很多,因此也就略顯缺乏藝術效果)異曲同工。主人公Nina是一個自信兼自疑的人——這是所有完美主義者的通病——在追求事業巔峰的過程中,為自己設立了一個想像敵,並通過與想像敵的鬥爭與融合以取得內心所追求的完美。老實說,完美主義者很多,至少多到足以讓我相信完美主義並非是影片的唯一主題。對我來說,我覺得本片其實還有一個更重的點可以挖。

   那就是,天使與魔鬼有多遠。我知道,往這個點挖未必就不是和其他劇透類似的over analysis,但是至少這是我的第一感覺。我認為,Nina之所以最後能夠戰勝黑天鵝這個角色,正是因為她的天真與純情。說來可能有點奇怪,妮娜一直把純情當做自己飾演這一角色的致命弱點,但正是她的天真成就了她魔鬼般的蛻變。Nina的母親對她的保護造就了她起先潔白的性格,她喜歡粉色,把臥室裝扮如同幼女的閨房,可是正是因此,她才比任何人都接近魔鬼。寫到這裡,我必須得提一個人,這個女孩是我高中時代的一個同桌。這個女孩比我小了沒有多少天,看上去卻像比我年輕4到5歲,笑容燦爛,嗓音清純。她本可以永遠停留在她粉色的世界裡,但是現實是,她不能。她在圖書管理發現了茨威格的著作,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茨威格其實是不適合十幾歲的孩子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

   涉世愈淺,觸動愈深,當她一步步走向她寫作的巔峰的時候,她的童真卻瓦解得比任何人都要迅速。就如同Nina,幾萬日的純潔,邪惡卻只在背後。莉莉的一杯酒便可以喚醒她被壓抑的全部。上世紀中後期至本世紀以來,弗洛伊德一直被人批判,只因他的理論永遠無法被科學手段證明,然而,黑天鵝應該說是一次我們對壓抑機制的強烈的喚醒。

   有人說catharsis是謬論,其實我看,未必,只是因為證明我們內心的壓抑本來就是一個悖論。計算壓抑機制中靈魂的儲量,本身就是帶有悖論性質的對mind capacity的抑制。《黑天鵝》告訴我們,我們不能,我們永遠不能。儘管影片定格在Nina演出的勝利一刻,它卻如同警鐘般像我們傾訴著這樣的言語:世界並非存在於永恆的不可知之中,但對自我的探求卻是危險的。完美,只不過是自問的假面具,我們不再自問之刻,便是我們毀滅之時。

   關於本片,很多的疑問會延續下去,但對於我來說,我覺得我已經不需誰人告訴我Nina的結局。Nina死了,因為她知道了這個答案,但對於我們每一個內心都仍有一己之私的個體來說,影片卻也告訴了我們另一個回答自問的方式,那就是,永遠不要再追問下去。那麼,既然湯瑪士是啟發Nina開始自問的人,可以說是湯瑪士害死了Nina嗎?其實也不是,我想說湯瑪士頂多也只是一個catalyst。

   當Nina塗著鮮艷的唇彩,那一抹紅色就讓我看得淒涼,只是回頭看才發現,這抹紅色如此之重,以致於它才是Nina自入火坑的鮮明之幟。她背後的抓痕點燃了她的訴求,而那抹紅色則告訴我們她將永遠隨它而走。老實說,如果一定要問本片的現實意義,我想說其實還是有的。在發展心理學方面,我並不信仰皮亞傑,而是相信它是一個速度波動的緩慢延續。有些人,一直在大步前行;有些人,則在緩行中忽然遇到了某種力量,而想加速奔走。

   自我才是我們的敵人,這是湯瑪士對Nina說的,也是Freud很久之前曾經對我們說的。而對我來說,以半理想主義的態度看待成長的話題,我寧願相信,有一些人註定不應該長大。那時候聽Katy Perry的Firework還覺得很對,人要「ignite the light and let it shine」,但是夏花絢爛,卻註定無法獲得延續。

   有人把影片裡的媽媽解讀為super ego,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個媽媽也並不恐怖,也代表了很多家長對於成長的態度。

   一個孩子,要嘛和所有人一起成長,要嘛永遠留在自己的世界裡。

   否則,為這個改變而代價,隕落只是以日而待。

   我媽比我先看這部電影,和我一起看第二遍的時候,她看到Nina把所有的毛絨玩具都扔掉的那一幕,笑著對我說:「留著給我多好。」

   終於讀懂一首很俗的歌的題目:《不想長大》。

   蛻變的鮮血,是藝術的王冠,也是凡塵之愛的終點。

   對於我來說,我選擇放棄藝術。



P.S:

   1、那雪地靴是毛線的?UGG?我看到我們學校某女穿著。
   2、雖然是出於藝術但是那自X我還是不太看得下去…………
   3、我覺得那湯瑪士還算有魅力,恩。
















Fi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