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8 03:18:44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用個人敘事來表現歷史事件。重看《末代皇帝》的一個想法就是電影如何表現歷史事件的。發現電影在這方面非常巧妙,比如溥儀下台,並沒有像一般的歷史題材電影那樣用再現事件的方式呈現,比如革命軍如何攻陷城池等等,而是通過溥儀和他弟弟的爭執從側面來表現歷史的更替,溥儀的大權旁落,只有把權力使用在叫下人喝墨水上。溥儀的一生也許沒有真正大權在握的時候,這也是他的一個極大的悲哀。
同樣的,袁世凱成為最高統治者的事實也有溥儀和他的弟弟在紫禁城看到袁在城內閱兵的情景呈現出來。
2、當時作文化部副部長的英若誠來扮演監獄的主管真有象徵意義。
3、電影從現實(溥儀關於在監獄的日子)切入歷史的方式也非常巧妙。比如監獄長看溥儀的外教寫的書(這在當時應該是不可能的,是一個和事實出入的地方),然後鏡頭就轉換到當時莊士敦進入紫禁城的情景;就像前面溥儀看毛選,讀到有關的他的部門,就開始回憶起他被罷黜後的生活。
4、電影涉及大量的歷史事件和溥儀生活的大事件,並沒有用一個旁白在觀眾旁邊嘮嘮叨叨個不停。母親的死(是他問大臣,觀眾被告知);談婚論嫁(女眷給他看格格們的照片)。從對話來表現事件和人物。後面還有,溥儀和皇后結婚時,皇后問起她所聽說的關於溥儀的事情,即溥儀想去英國。
5、電影對監獄管理人員的塑造,除了英若誠有些人味以外,大多數都是刻板形象,尤以那個長得很像老毛的審問者的冷酷和歇斯底里為最。幸好拍的時間是八十年代,今天絕無可能公映這樣的電影。
6、電影將溥儀在監獄裡承認自己要改過自新和青年時代的革新對比,很有意思。
7、歷史與虛構。真實的歷史似乎是溥儀被日本人挾持到東北做兒皇帝(維基百科)。電影中溥儀是志願和日本人結盟,想重新當上皇帝。電影的虛構是為了製造悲劇感,溥儀想重現祖先的輝煌,重新奪回失去的地位,卻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