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電台》:搖滾精神,自由之魂
每看完一遍《海盜電台》總是會感嘆一遍60年代是個多麼偉大的年代,西方各國經濟的迅猛穩定上升給全世界帶來了神奇的文化復興與繁榮,美好的年代總是那麼令人留戀,用眼睛朦朧的回顧那個黃金的時代不免都是黑白略顯單調的,但是聲音卻不一樣,它可以原封不動的把我們帶回那個年代,這是對耳朵的眷顧。黑膠唱片裡凝聚的不僅是音樂,更是對自由的吶喊,Beach Boys、The Who、Dusty Springfield、David Bowie、The Turtles、吉米 Hendrix…一個個在當今樂壇仍舊如雷貫耳的名字迴蕩在時代的耳邊,而回望整個時代那瞬間愛好音樂愛好搖滾的人也將用誰生命與激情吶喊Rock'n'Roll!!!
1966年的英國對於搖滾的態度仍舊比較保守,而搖滾樂的魅力怎麼能被此所禁錮?有需求才會有供給,正是人們對於音樂的熱愛才使得播放搖滾音樂的私人電台長盛不衰,那是個最好的時代,當然也是個最壞的時代,60年代是西方各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代,經濟發展一方面帶來物質條件的改善和文化的發展,思想的進一步開放,文化藝術愈顯其先鋒性和創新性;一方面經濟發展的負外部影響也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而此時的人文思想顯的較為的後現代,社會的大變革給人們打了一劑興奮劑,個性的解放帶來了反叛和進一步的迷茫,人們對於民主和自由的要求從來沒有那麼強烈過,而搖滾音樂就是這種情況下的產物,它像徵著自由、象徵著激情、也像徵著人們的迷茫和疑惑,這也是個純真的充滿理想的年代,搖滾正是這個時代的見證者之一,它以比文學和電影更為劇烈而且廣泛的影響力波及全球。
電影從一個因吸毒而被開除的學生卡爾開始講起,卡爾的母親為了幫助兒子戒毒,把卡爾送到了與世隔絕的海上電台,這一下就上「賊船」了。電影以卡爾引出了其他的角色:一個個個性迥異,但是充滿激情的DJ。而卡爾的這次旅程不得不說是一個自我解放的旅程,開始接觸女性,開始懂得與人相處,開始尋找到自己的朋友,開始解放自我,不再壓抑。而電影中的其他DJ都可以當做是卡爾的老師,但是電影的立足點並不是一個人的自我解放,而是一種對搖滾文化的宣揚,暫且可以把此片理解為大型的搖滾精神宣傳片。電影中的配樂全是60年代的搖滾金曲,每一首都是搖滾經典,電影把無源音樂和有源音樂的結合處理的非常好,搖滾樂不僅僅是電影劇情中本身發展所需的有源配樂,而且也作為無源的配樂貫穿全片,中間穿插許多好玩極具搖滾個性的場景,除了對英國政府反派的模式化描寫之外,本片還穿插了許多聽眾的場景,一方面反映入們對於搖滾樂的熱愛,一方面也是劇情和電影本身情緒營造的需要,而整片對於電影節奏的把握也像是一首搖滾樂,有低有高,錯落有序卻也不缺乏搖滾的那種自由精神。
整片抓住了搖滾精神的精髓,而英式幽默也是電影中的一個亮點,一方面嚴肅,一方面卻也不羈小節,各個角色的嬉笑怒罵間盡顯搖滾精神中的自由精髓,社會的變革遠遠趕不上人們思想的變革,而船上這群音樂鬥士其實完全可以當成是那個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一方面是迷茫、放縱、混亂,一方面是個人的自我解放、對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主義,自我意識的膨脹和個性的解放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而電影中的海盜電台本身其實是60年代搖滾電台興盛的一個縮影,電台本身就有其特殊性,電台傾聽者很多時間是情感的依偎者,而搖滾電台的發展,正是人們思想變革的一個縮影,搖滾音樂可以彰顯人們的個性和情緒,釋放出來至於心底的吶喊亦或者是吼叫。
電影末尾海盜電台的沉沒既是像徵著自由和理想主義與社會體制本身碰撞的下場,而這不可能是一個大趨勢,它只是一個碰撞,搖滾樂是不會隨著一艘船的沉沒而消失的,當大批的聽眾駕駛著自己的船來營救電台裡的鬥士時,我們明白了,原來搖滾這首海盜船並不是由這幾個DJ、這幾個歌手所組成的,它是由億萬個熱愛自由、熱愛理想的聽眾所組成的,搖滾精神並不是少數人的搖滾精神,搖滾精神是存在於億萬個聽眾中的,而正是他們推動了整個搖滾時代的發展,搖滾精神是大眾對自由、理想和自我解放的追求或者是寄託,真是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時代方可前行。
電影結尾伯爵喊出令人熱血沸騰的「Rock'n'Roll!」,整部電影達到最高潮,搖滾不死,搖滾永存。而站在我們這個時代回望過去,我們不禁會發現,我們身上少了很多我們父輩所擁有的精神,我們少了些許對自由的吶喊、少了些許理想主義精神、少了些許浪漫,多的是浮躁,多的是時代的壓抑感,而搖滾樂發展到今天,卻也少了當初那份蓬勃向上的激情,這是個個性被貼上商標的時代,而我們可以做的也只是緬懷和紀念那段不可能再有的黃金歲月。
《海盜電台》是對60、70年代搖滾精神的致敬,而站在我們這個時代再看這部電影,更多的是種遺憾和失落,因為搖滾精神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愈顯沒落了,Rock'n'Roll的吶喊聲越來越小,我們這個時代的個性都貼上了商標,而我們的理想也是如此的單薄和脆弱。
但願Rock'n'Roll不要成為一個只能供我們憑弔的遙遠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