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燃燒鬥魂--The Fighter

斗士/燃烧斗魂(台)/击情手足(港)

7.8 / 389,131人    116分鐘

導演: 大衛歐羅素
演員: 馬克華柏格 克里斯汀貝爾 艾美亞當斯 梅莉莎李奧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ongbei

2011-01-25 16:51:30

「減肥達人」貝爾和他身體的戰鬥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將參演張藝謀的六億製作《金陵十三釵》,不知道貝爾飾演的角色對身體有沒有什麼具體要求,這位文藝男中年在新片《鬥士》中,剛減掉了30磅。用實用主義兼經濟主義的觀點來看,貝爾應該能夠獲得相應的風險報酬:不出意外的話,貝爾至少能入圍今年的奧斯卡最佳男配提名。

《鬥士》影片本身乏善可陳,典型的好萊塢勵志片,三段式結構,家庭從破裂到修復,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大團圓結局。和同樣準備衝擊奧斯卡的勵志片《一代驕馬》相比,《鬥士》更偏現實主義一些,《一代驕馬》的畫面溫暖柔和,帶著一種迂腐、保守式的優雅,約翰•馬爾科維奇的粗口都是用法語講的。看兩片的出品方,就會預料到幾分,迪斯尼盛產老少皆宜的可口糕點,派拉蒙雖不像華納那樣一直追求犯罪和黑暗(如新近的《黑暗騎士》),但肯定不會像迪斯尼那樣光鮮亮潔。

故事來自真實人物,據稱馬克•沃爾伯格為飾好角色,暗練拳擊四年。不過這點小料和資質平平的影片一樣,被貝爾的光芒完全掩蓋,他的又一次瘋狂瘦身攫取了媒體和觀眾的大部份焦點。這是貝爾第三次瘦身,為了藝術、譁眾取寵、還是自虐?2004年的《機械師》,貝爾減掉了63磅,創下演員的減重記錄,之後為演《蝙蝠俠前傳1:俠影之謎》迅速恢復肌肉;2006年的《重見天日》,在短期內減掉25公斤,兼有把活蛆放到嘴中、跟蛇糾纏、讓直升機吊著飛越樹林等「行為藝術」;到《鬥士》,貝爾已完成了瘦身三重嘆,簡直可歌可泣。

演員在短時間內急速減重或增肥,影片在進行宣傳時不斷利用這個製造話題,和女演員奉獻大尺度表演一樣,雖然他們都是自願行為,但構成了一種身體剝削。無論人們的反應是驚嘆、讚揚、批評還是厭惡,都無意識參與了剝削者的話語。女演員的尺度問題,和其身處的社會環境相關聯,湯唯、郝蕾那樣的演出放在歐洲,或許不會造成太大的社會波動。貝爾這種過度瘦身,過的不是文化和輿論的界,而是在挑戰生理極限,在玩命。登山者挑戰自然高度,潛水者跳挑戰水域深度,一個演員以此方式跨界挑戰了醫學上的身體限度。

貝爾少年走紅,深受文藝蠱惑,一直遊走在商業片的邊緣。這些還比較容易理解,一個文藝青年的行為,不就該如此嗎——特立獨行的作風、桀驁不馴的性格。到後來,貝爾接演《蝙蝠俠》系列,不管是不是他聲稱的「只是因為諾蘭才接拍」,這種轉變也好理解,一個演員總會變化,況且諾蘭的《蝙蝠俠》是一部帶有作者風格的商業電影,氣質卓爾不群,並不是爛片,觀眾其實在期待這種轉變。但貝爾一而再、再而三地玩瘋狂大瘦身,著實有點難以理解。

如果他只瘦身一次,像一個人的生命中偶爾經歷一次特別冒險,似乎並沒什麼。遺憾的是,貝爾參演的幾部影片,到最後都成了為減重而減重,這三部影片沒有任何一部稱得上傑作。羅伯特•德尼羅在《憤怒的公牛》中增肥60磅,成了一段佳話,因為《憤怒的公牛》本身是一部上乘之作。貝爾的行為有點不知所以然,《機械師》是一部有些故弄玄虛的影片,相比片中角色,貝爾的減重更像一次受難般的贖罪,就是不知道在贖哪門子罪;《重見天日》中,貝爾的減重勁頭稍理性一些,不過在其它方面,他對狂人導演赫爾佐格無比敬重,奉獻了力所能及的一切鏡頭;《鬥士》呢,找一個體形較瘦的演員,去演吸毒的拳擊手完全可以,貝爾這麼折騰,大概是他真有點愛上「瘦身彈力跳」了。

減重之後,體形變化過大,面部表情和正常體重時也明顯不同。在「缺斤少兩」的情況下,只能是非正常的演繹。貝爾的粉絲們自然希望「瘦身鬥士」能拿一次奧斯卡,但奧斯卡表演獎項給了這種角色的話,無疑是在鼓勵非正常的表演方式,這種效應的擴散帶來的負面東西較多。如果貝爾對待張藝謀,可以像對待赫爾佐格一樣,那《金陵十三釵》中貝爾的表演非常值得期待,而且應該是以正常體形的型男登上螢幕。【搜狐娛樂評論頻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