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江浪

2011-02-01 23:39:22

獻給畢業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美國有為青年班傑明畢業回家,下飛機以後,他站在長長的傳送帶上緩緩前進。畫面上,班傑明隻身一人,伴隨他的只有禮貌而冷漠的機場廣播。(這個場景讓我想起社會主義國家的高音喇叭或者《2001太空漫遊》里那台冷酷的智能電腦)在前方,他的行李也在傳送帶上以同樣的姿態緩緩前進。
機械工業時代,人和行李沒有本質的區別。
這是一個人類異化的場景。
《畢業生》一片的魅力,全在這些絕妙的隱喻中。
1967年上映的《畢業生》與同年的《邦妮和克萊德》一起,被認為是新好萊塢的開山之作。兩部電影在主題上各有側重,《邦妮和克萊德》主題是「反叛」,而《畢業生》的主題是「異化」。 但他們矛頭指向的都是中產階級——美國社會的臉面和台柱。
和《邦妮克萊德》的借古諷今不同(以30年代美國大蕭條為背景),《畢業生》直指當代:講一個少年維特般迷茫憂鬱的畢業生被某蛇蠍熟女勾引,墮落然後自我救贖的故事。
明眼人能很快察覺「勾引」這個核心情節里隱含的亂倫意味。當然,劇作者並沒有安排男主角跟直系親屬亂倫,而是給他安排了另一個長輩,父親合夥人的老婆,闊太羅賓森,但我相信若弗洛伊德再世,他必能一眼看穿這種慾望的「移置」——羅賓森太太這個見證了男主角成長的年長女性不過是母親的替代物,亂倫只是以一種更含蓄更能為社會大眾接受的方式出現,本質沒有變化。而這部電影最大的特色也就是這種含蓄蘊藉和意味深長。
電影的含蓄風格歸功於大量精心設置的隱喻和象徵。男主角剛下飛機,家裡就辦了歡迎宴會,近鄉情更怯的男主角硬著頭皮應酬親友,某個老婦人一句看似普通的問候將他嚇得落荒而逃,老婦人問: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班傑明說:我想先上一下樓。
旁邊的親友幫腔道:I mean your future,your life!
這段對話台詞一字千金,看似普通卻綿里藏針點出了男主角的角色動力——迷茫。男主角亂倫的原因正是對前程的迷茫,畢業以後面對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該幹什麼,徹底的自由反而帶來重重的虛無感。所以他自甘墮落,接受了羅賓森太太的誘惑,以求無聊的生活有點刺激。就像存在主義小說《局外人》的情節那樣,主人公因為無聊而殺人,審判的時候都懶的辯論,只說 「陽光使我犯罪」。
接下來,電影又用另一個重要的隱喻強化了這種虛無感。
金魚缸設置在男主角房裡,魚缸里有個穿著整套潛水設備的潛水員。
字幕結束後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男主角背靠著魚缸坐著,憂鬱的面容和魚缸里一個潛水員模型交相輝映,不著一字地表現了主體和喻體的關係。
 
男主角鬱悶的時候,經常凝視著魚缸裡的那個潛水員,後來父親送給他一套潛水服做畢業禮物,他穿著這套笨重的衣服沉到水底,躲開親人們的祝福和問候,徹底和魚缸里那個模型合二為一。
 
金魚缸和潛水員是男主角孤獨世界的象徵物。大人們七嘴八舌的為自己的人生出謀劃策,而男主角則像沉在水底的潛水員一樣,靜靜地看著,淡定得不應該,似乎他們說的是別人的事。一種無形的隔閡像透明的玻璃窗一樣隔在他和親友之間。這是一種人人都會有的感覺,有時候明明是切膚之痛,卻總覺得在隔岸觀火。電影把這種微妙的感覺完美地傳達到螢幕上,妙處難與君說。
班傑明這一角色在前半部份是塑造得非常成功的,直到遇上伊琳。觀眾毫不費力就能猜到班傑明最後會愛上伊琳,中間還會遇到層層磨難。為了顯得不那麼俗套,後半段只能通過不斷設置障礙來延宕他和伊琳的相愛,節奏頓然慢了下來。畢竟是60年代的電影,編劇還是要照顧觀眾的保守價值觀。這個年輕人已經把岳母睡了,現在又要說服觀眾接受他搞女兒,很有難度,但是天才編劇還是辦到了,也是通過一個關鍵的象徵物完成的。
電影最後,男主角闖進教堂搶婚的時候,新娘的親友蜂擁而上,男主角憑藉什麼將人群擊退的呢?
十字架。
 
男主角揮舞著教堂的十字架將人群擊退,還用十字架卡住大門,將阻擋他們的親友困在教堂里,然後帶著新娘逃跑,奔向自由。周杰倫有首名曲叫《以父之名》,電影裡,十字架傳達的意思就是「以父之名」。對於中產階級來說,男主角的暴力搶婚是對家長制的反叛,但揮舞的是十字架,暗示這是被上帝認可的反叛。基督信仰絕對是美國中產階級的主旋律,和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差不多。在黨和上帝面前,你媽你爹算得了什麼?
就這樣,中產階級完成了招安。觀眾們看到男主角揮舞十字架的時候他們會下意識地站在上帝這一邊,而不會想到現在男主角不僅睡了自己岳母還揍了岳父。貼標籤的方式是很立竿見影的,是好萊塢電影人彌補敘事缺陷的一個慣用手段,想讓觀眾快速對某角色產生反感,就將他設置為納粹或蘇聯人,想讓觀眾快速對壞人產生好感,就讓他殺人以後到教堂去懺悔一番。
在這個層面上,《畢業生》是一部革命不徹底的電影,它對中產階級仍然欲拒還迎,遠不如《邦妮和克萊德》來得慘烈和痛快,當然更不如4年後的《發條橙》那樣驚世駭俗和發人深省。但是在新好萊塢的譜系裡,它仍然有獨特的價值。《邦妮克萊德》是過去時,《發條橙》是將來時,新好萊塢開山之作里,只有《畢業生》是立足當下的現在時,它冷峻地表現當下美國中產社會的逐步崩潰,它是《美國心玫瑰情》的源頭,一部開風氣之先的偉大電影。40年後,在《美國心玫瑰情》的故事裡,老爸愛上女兒同學,女兒和毒販拍艷照,退休軍官深夜擁吻鄰居大叔……夫妻,父女,同事,鄰居所有關係都被性破壞得分崩離析。家庭——中產神話的核心——徹底崩壞。美國電影終於在螢幕上痛痛快快地跟中產階級來了一次總清算。

以上這些解讀用的都還是馬克思文藝批評那一套手法,需要美國60年代的越戰啊民權運動啊等社會背景做佐證。
其實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解讀,不需要那麼多社會背景,更貼近戲劇本身。那就是人類學或者是精神分析的解讀。如果從這些角度出發,這部電影的主題是男人的成長,男人怎樣擺脫母親獲得自由的故事。
人生總以很多關鍵時刻作為界限,出生,上學,畢業,結婚,生子……很多原始部落,男人成人時有隆重的成人禮,成人以後個體獲得了完整的社會權利,如財產權(分肉的時候得分他一份了)和婚姻權(性自由)。
畢業是班傑明一個重要的人生關節點,從此他擁有了一切的自由,也擁有了一切的迷茫。自由讓人不知所措。但電影突出強調的是他在性自由方面的掙扎。男人獲得性自由的最大的阻力來自母親的控制或對母親的依戀——電影裡是闊太太羅賓森。男人如果沉溺於母愛中,則永遠不能自立,母愛的極端就是亂倫,所以男人為了成長,不得不與母親決裂,開始尋找自己的同齡伴侶,這就是「移情」。班傑明的同齡人是伊琳。電影裡,伊琳是一個很蒼白的形象,遠不如風騷老辣還有傷心往事的羅賓森太太來得豐滿。班傑明對伊琳的感情鋪墊得也很不夠,因為她正是所謂的「扁形人物」,她的功能被設定為擺脫羅賓森太太的道具,個性施展不開。
從這個隱晦的角度來講,電影的魅力更顯得曲折綿長。

回到現實生活中,對畢業生而言,財務自由才是真正的壓力來源。當然,更根本的是處於對於意義和價值的最求。人需要的不多,但人人都想不朽。
不幸我們活在一個全面平庸的幸福時代,這個時代沒有革命,沒有鐵與火,沒有血海與屍山,我們不用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只有跑贏CPI這點小追求,所以,我向大家鄭重推薦這部出色的主旋律電影。
轉眼畢業季又要到了,同學們走好啊。


PS:歡迎約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