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趙氏孤兒--Sacrifice[2010]

赵氏孤儿/Sacrifice

6.2 / 2,499人    12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葛優 王學圻 黃曉明 范冰冰 趙文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啞.男

2011-02-05 11:12:55

論哈姆雷特的中國化,是不是爛片只在於你是否欣賞莎翁而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論哈姆雷特的中國化,是不是爛片只在於你是否欣賞莎翁而已

啞男/文 轉載請注


對於本片,一言以蔽之:一個傳統的純中國式忠義故事確實被改編成了哈姆雷特。
且可以說並不是單純的模仿,確實具有能夠匹敵莎氏的文藝內涵。

莎翁風格並不是我特別愛好的茶,故只略奉幾言——

其中的人物,確實一反傳統模式,沒有臉譜化,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強烈到能夠擲地有聲斷金碎玉的人格,但並不表示他們就沒有性格,他們的性格沒有那樣極端,反而是發散的,多面化的,更加立體的,內面豐富而滿是矛盾,同一個人,可能一部份是曖昧,另一部份卻是偏執,既有勇敢也有膽怯,有時果決有時遲疑不定,堅強的同時又包含著懦弱——也許這樣的人,才是活生生的真相。

千百年來,君王體制下的忠義論將故事講成了這樣:程嬰是大義滅親,為了主君的孩子主動犧牲自己的孩子,我們便一直相信這樣的故事,然而如果嘗試從人性的角度拷問,大義滅親四個字,真的可以那樣輕易嗎?

在這個版本里,我們看到另一種解讀的可能性,從更加親切的角度去看待這一歷史:程嬰不是什麼英雄,只是個悲哀的小人物,並不情願地被捲入大是大非,在情與義、自私與良心之間幾經掙扎,萬不得已,逼上梁山,再加上一點陰差陽錯,最終才導致了整個故事的悲劇走向,就如他自己感嘆的:「都是命」。

同樣,趙氏孤兒當真能夠只因為晴天霹靂的一席話一段往事便立刻來個思想上的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反親為仇,又豈是說說那麼簡單?
人,又不是機器。即便是親手養大的孩子,也不是沒有自我的復仇道具。
他猶豫了,他迷茫了,他難以置信拒絕接受了,這才是一個正常人所應有的反應。這一次,改編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更豐滿、更人性化的趙武,而不再只是作為一個完美的牽線木偶,完成那眾望所歸的結局,順利得異乎常情。
屠岸賈,以往都是作為徹底的反角出現,冷酷,狠毒,沒有任何餘地。而這一次,當趙武被敵人圍困,早知真情的屠岸賈本來是下了殺心,掉頭不顧,但趙武一聲呼噢,他咬牙,挽韁回馬,那時刻我們竟然在他身上發現了一絲人性的微弱光亮。——畢竟看了十五年的孩子,一時不忍。我們這才恍然知覺,不要小看了人的複雜,原來如此惡人,也有一顆人心啊。
這就是人,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而是灰色。

這是一次人類生態的還原。
我們的人,我們的人性,其實往往沒有傳說中那麼乾淨俐落,黑白分明。——那真的只能是傳說。
剝開一切堂皇虛掩的皮,看底下真事兒,也許就是那麼毫不壯烈的,不光輝的,只是充滿有血有肉的無奈而已。在世事的車輪之下,渺小的個人,誰都是被命運抽打的陀螺。有所不為,有所必為,有所不得不為。只是這樣而已。

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確實沒有原來漂亮了。真實往往不那麼好看,只是耐看,而許多人卻缺乏這個欣賞的耐心。
究其遭到惡評的緣故,也可能就是逆反了常規,不太適合主流層次的胃口吧。
我們習慣了這樣的故事——忠奸善惡,肆意恩仇,轟轟烈烈,痛快淋漓。
但莎翁式的故事不然,莎翁式的故事通常是非線性的,婉轉而游移,無論人性、情節、情感,都具有不確定因素,說不清道不明的,這是它的味道,它的目的不是讓你結論,是讓你思考,用通俗的語言換言之就是——一種沉悶、緩慢、晦暗、黏黏糊糊活不利索死不痛快的文藝腔。

龐大的背景下演繹細小的心理——且不一定都是可尊敬可讚美的,也可能含有卑微的成份,不刻意去張揚,也不抑制什麼,不單一地強調善,也絕不迴避其中的惡,僅僅是真實、全面地表達了人,對人格的剖析極其細微,隱約透出些許知識分子式的軟弱和不乾脆,有它的優點,自然也有缺點,物無完物,功過只任評說。不過有一點可以斷定——與時下流行的通俗審美之間勢必是水火兩途,互相看不順眼。
凡人很多,思想家很少,思考永無結論的問題並不是誰都能忍受,都能欣賞。所以,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也在情理之中。


關於程嬰在後半部中的心理,是興味尤深的。很多人說看不懂。
我不殺你。我不自己殺你。我一定要養大你仇家的孩子,一定要讓他
親近你,和你有感情,然後再讓他殺你。我要你生不如死,然後再死
,先死精神,後死肉體。
終極的復仇。僅僅只是復仇已經不足夠彌補他物質和心靈上的損失,
這已不僅僅是對屠岸賈的復仇,已經可以稱之為是對世界的復仇。很多人說莫名其妙。
我只想說,這是一個前一天還在為老來得子流露出一生難得的喜悅,
轉眼就眼睜睜看著天塌下來,兒子被摔死,妻子被殺,自己卻連挽救
的力量都沒有,頃刻之間家破人亡一無所有的頹廢中年男子的想法(乃至於在當時應該算是老年了)。
請設身處地吧。
這想法是荒唐,但除此之外,什麼樣不荒唐的想法還能讓他堅持著活
下去?
看不懂就對了,莫名其妙就對了。
其實你不用試圖讓它合理化。合理就無趣了。你只需要知道,本劇中
的程嬰是變態了,就這樣而已。他如此景遇,都沒資格變態,還有誰
有資格變態?
韓厥也是個變態的主,不輸給程嬰。
他也有充分理由變態的。未來大有可待的年輕將領,好端端地只因為
一念之仁,放了孤兒,就丟了官餉,沒了前程,只剩下面上一道巨大
醜陋的疤痕,永遠嘲笑著他當時的選擇。
比起復仇,他偏激的執著更多地灌注於與程嬰之間的辨證上面,這幾
乎成了他十五年的全部。
程嬰抓住的稻草是復仇,他抓住的稻草是壓過程嬰。復仇,他可以不
著急,他卻急著壓過程嬰,看程嬰的笑話,通過兩隻敗犬的競爭來取
得可憐的一點優越感。
「呵呵,看,我早說過,你的方法行不通,你的復仇會失敗,結果還
是要靠我!只有我的方法才是正確的復仇!」
面對這樣的內心獨白,我們也只能靜默,並在心底體會,有些東西,
不可言傳。
這正是一種部份人極喜愛,而另一部份人極不理解的東西——即所謂
變態美學。
過猶不及,過份的真實,有時反而超越真實,變得不可理喻。
諸多的瑣碎常態聚集起來,最後演變成驚人的非常態。
或許不夠變態的人還是不適合看此片的。


無論如何,本片在文藝方面是有一定造詣的。
這些成功,包括我所闡述的「真實」,也僅僅是指文藝上。
不包括邏輯劇情,不包括歷史,更不包括考據,片子本來就不是考古現場,漢人做偽秦人書,還會有破綻,清時再寫明時事,還會留時代痕跡,何況今天拍春秋,認真你就輸了= =
相對的,我也知道邏輯方面確實有點慘烈。
其實原版的故事,程嬰獻子,雖然忽略了人心肉長的情理,倒是很合邏輯。
正因主動獻子,做出一幅賣友求榮的姿態,才能令屠岸賈深信不疑並親近之,後面將趙武收為義子,愛護如同己出,也都順理成章。
如是照這一版的改編,孩子雖死,程嬰直到最後仍然心不甘情不願地試圖維護孩子,何況他知情太多,又被殺了妻,結下仇怨,以屠岸賈的城府,戒心必大,一個嬰兒尚且不放過,又怎可能放過他?後來還接受他的投誠,與他們父子親近,更是不能了,假如真的這樣心思搖擺,做戲不做全套,只怕早就夫妻二人一併被殺。
不過也可以這樣提醒自己:我看的是人文劇,不是推理劇。邏輯神馬的,都是浮雲= =

文藝作品與通俗的區別是什麼呢?通俗是主要在於講好一個故事,文藝主要不是為了講故事,而是塑造人物,挖掘哲理。

之前曾經將盜夢批得體無完膚,那確實是因為它兩頭不佔,一部片子如果文藝上處理得較好,那麼我樂意很寬容地對其邏輯漏洞睜隻眼閉隻眼。——畢竟我不是理科生。

另外,滑倒黃曉明的那條死魚(好吧,也許還是活魚)也確實是個破功點,頗有不合時宜的搞笑嫌疑,換個再嚴肅點的觸發方式也許更好。

我猜測本片在國際市場應該是會好評熱賣的,因為非常符合外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審美情趣,符合西方臆想中的東方風格(當然與真實的東方是有差距的),陳凱歌或許也是太久沒有在祖國落腳了,又或許是為了票房考慮特意為之,不喜歡本片的朋友其實只需想想:他是在賺別人的錢,不賺自家人的錢,專門賺別人,大概也就會比較欣慰了。

曾經喜歡霸王別姬,也喜歡刺秦,雖然呂布貂禪徹底崩壞,雖然無極雷得不輕且開頭赤果果地向黑澤明致敬的時候我也無語過,我以為陳凱歌完了,好歹還能夠一看的國產導演又少了一個,不過以本片看來,他似乎又恢復了正常。雖然不一定是廣大人民群眾要求的正常,起碼是他陳凱歌的正常,不好不壞,正常而已。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