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28,416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德烈大叔

2011-02-11 19:55:01

《黑天鵝》:我的的五點意淫


   《黑天鵝》幾乎成為今年最為熱門的文藝片了,阿羅諾夫斯基是個異類的傑出導演,他能用400萬美元拍出驚世駭人的《夢之安魂曲》,所以《黑天鵝》出自他手,自然一點都不讓人震驚,其風格與羅曼波蘭斯基有些近似,電影風格偏為的古典,而《黑天鵝》基本上可以算為阿羅諾夫斯基的作者電影了,阿羅諾夫斯基的電影都偏愛於人性的挖掘,電影基調一直較為的灰暗,而《黑天鵝》全片都很壓抑,除去室內戲,影片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晚上拍攝的,整體較為的陰鬱。天鵝是一種較為敏感不安的珍禽,而影片中的娜塔莉波曼正表現出了一種天鵝的氣質,敏感不安,而又高雅。此片的問世,應該可以把阿羅諾夫斯基歸為「准」大師的行列了。
   而此片也算不上是完美,在整體的處理上還是略顯匠氣,故只能把其歸為準大師級的作品,下面我說我的幾點觀影感受。

  第一、 劇情的結構處理
  
  影片的前半部份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故事,是阿羅諾夫斯基在後面爆發之中的故弄玄虛,主要是在不知不覺中埋下一些故事底線,而此時,故事是先把觀眾引向另外一個不著邊際的地方,然後逐漸的掉轉電影方向,朝主題奔去,而觀眾就是不知道要去哪的乘客,本來車開的好好的,突然轉了個頭朝懸崖奔去,此時車上的上人自然出一身冷汗。而電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在電影之中迷惑觀眾的主要手段是影片中到處可見的心理暗示。角色的安排非常的考究。Nina的不安和對自我的心理暗示、母親的控制性、明爭暗鬥的舞者、總監的意圖的表面體現,一些細節的放大處理,把這些元素排列組合一下,自然能得出不同的劇情,加之鏡頭配樂的合理搭配,於是故事變的讓人迷惑。影片整體給觀眾的心理暗示和以Nina為主視角的自我心理暗示等多種要素把觀眾們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於是到了最後的劇情轉變持續爆發,一直被心理暗示牽引的蠱惑的觀眾才慢慢體會到阿羅諾夫斯基的用意,傻眼之後,自然發出喝彩。

  其實此類的劇情的編排和暗示比較常見,但是把握好卻也不容易,阿羅諾夫斯基功力深厚,玩起這些東西自然得心應手,但是此片最後的驚悚還是略顯過急過猛,有些地方比較粗糙,沒有交待的很完美,匠氣比較重,所以此片還算不上大師級的作品,阿羅諾夫斯基只能暫居准大師行列。

   第二、 此片的一些心理學運用(裝13勿進)
 
   很自然,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主要觀點幾乎可以很完美的套在這部電影上的角色Nina身上,而Nina簡直就是個佐證弗洛伊德理論的經典案例,弗洛伊德的理論可以很好的解剖Nina這個角色,而弗洛伊德在Nina身上的表現無非是童年的經歷、性壓抑、人格構成中的自我本我所起作用等等,隨便讀過弗洛伊德理論的人都可以以此完美的剖析Nina,然後交上一份半吊子的心理學論文。有時候不得不感嘆,性壓抑真是個可怕的東西,多好一小姑娘,就是因為這性壓抑,都變態了,飛機這東西,壓抑了就去打嘛,憋著不健康…

   言歸正傳,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自我(ego)本我(id)超我(superego)構成的,本我是結構中原始部份,由人最基本需求組成,是支配人的唯樂原則,自我來源於本我,當本我不能滿足時,自我做出讓步,歸屬於現實原則。而超我是最高的,是個體在社會環境下形成的,超我更飽含更多的道德因素。而在Nina身上本我是一直被壓抑著的,這和她母親的因素有關,這三個我的相互作用使得Nina開始分裂,出現幻覺,用這三我分析Nina是較為的合適的,自然,可以叫心理醫生去寫這篇影評。Balabalabala…..

     第三、 鏡頭與配樂(裝13 ing)

   此片的鏡頭相當的給力,一開始並不理解其在很多地方使用手持攝影,看到後面才表現其用意,電影中手持攝影最美的段落在Nina起舞之時,跟隨拍攝使得觀眾更為的關注Nina本身,跟隨拍攝的方式,使得電影的鏡頭較為的跳躍,而觀眾會找一個鏡頭中物體去維持視覺穩定,而這種手持的跟拍,能讓觀眾更入戲,大量的正面特寫也能讓觀眾更深入Nina內心,而心理暗示的就起到作用了,在一個層面上來說,鏡頭的運用是為讓觀眾更好的掉入圈套。阿羅諾夫在這些基礎上的務實和控制力,著實讓人佩服萬分。
配樂,此片的配樂更是出彩,配樂以鋼琴曲居多,對於我這樣一位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此片的配樂真是福音,《黑天鵝》的配樂大量的改編於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這導致它無緣奧斯卡最佳配樂(違規),但是這並不影響配樂的出彩,畢竟,改編自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能差到哪兒去?音效的運用加上配樂的遞進,使得電影表現力大大的加強。而此片的古典之風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配樂的運用,總之配樂是為電影存在的,而《黑天鵝》的配樂使得電影更加的完美。


   第四, 曾經的小蘿莉 如今的變態

   娜塔莉波曼在《黑天鵝》中的表演讓人徹底的折服,這應該是她繼《殺手萊昂》之後最為成功的表演了,甚至超越了前者,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名至實歸。扮演一個人格逐漸分裂的角色並非易事,影片初始乖巧懂事敏感不安的小公主到最後極具爆發力的天鵝皇后,Nina的轉變是一點一點壘砌的,而不是一次的質變,娜塔莉波曼在飾演這個角色時一點一點的剝落了心中的壓抑,其表演是有遞進性的,而在這個重要火候的把握之上,波曼做的非常之成功。而最後作為黑天鵝的表演,娜塔莉波曼變現出了極強的轉變能力,當電影中台下觀眾為其黑天鵝喝彩鼓掌時,銀屏外的觀眾也會忍不住為娜塔莉波曼的精湛演技鼓掌,波曼對於這個不安角色的把握實屬傑出,電影中的Nina本是乖巧的白天鵝,但自從被選為Swan Queen之後,白天鵝逐漸的挖掘出其黑天鵝的另外一面,要把兩個徹底不一樣的角色溶於一身,並且做到完美,不崩潰才怪,體現到Nina,她必需要把她一直隱藏的人格負面挖掘出來,而這個舉動對於Nina是毀滅性的,她必須置之死地而後生。從本質上來說,Nina是一個傑出敬業的藝術家。而跳出影片外,我們必須也要感嘆,娜塔莉波曼也是個傑出敬業的藝術家。

    第五 關於奧斯卡的一些意淫

   個人的覺得此片得獎機率比較的低,《國王的演講》更為符合學院派的口味,但是在藝術性上,《黑天鵝》並不輸於《國王的演講》,個人比較喜愛《國王的演講》,娜塔莉波曼是我最佳女主角的候選人,科林費斯是我最佳男主角的候選人,純屬猜測,如若情況有異,請勿拍磚,如若雷同,也純屬巧合。奧斯卡這東西不能說明什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