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眠
2011-02-12 08:19:24
比留下更不可能的,是離開
雖然有我曾經熱烈地愛過的詹姆斯弗蘭科,電影的前三十分鐘還是比較平淡。知識女性的痛苦和糾結,說好了是不懈的理想追求,說不好的就是瑪麗安托萬式的奢侈和炫耀,所以對此我的結論總是下得比較謹慎。
當女主人公磨磨唧唧地終於把婚離了,並且打包離開練瑜伽的情人,很幸運,這個時候她身邊總是有一個無條件地理解並欣賞她的女友,女友送她到機場,臨別時對她說:
我為你驕傲。我愛我的工作,我的男人,我的孩子。可是我希望自己也能離開。
一語未畢,女友幾欲哽咽。就這樣我閃電般地被這句台詞給擊中。
為什麼離開就一定需要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理由?為什麼就沒有勇氣說出來:我,只想要一個人的旅行?
電影層次很鮮明,分成四部份,第一部份,離婚,離開情人;第二部份,義大利,品嚐美食與學習義大利語;第三部份,在印度學習靜心打坐,自我寬恕;第四部份,在巴厘島找到愛情,重新開始。
許多人會更喜歡在義大利的第二部份,這部份把義大利全部美食一網打盡: 義大利麵條,彷彿還滴了松露,雪糕,甜點,披薩,義大利火腿,女主和朋友們酣暢淋漓地吃,打著手勢說義大利語,享受sweetness of nothing,無懼纖細腰身淪為muffin top,看來義大利真是個失戀者必去的地方。
在印度的第三部份其實不好把握:靈魂沉澱的過程固然高深,卻不一定很有可看性。但是我個人認為電影在最不可能的情節里實現了高潮。高潮是在屋頂,教友讓女主留下來靜思默想,在默想中女主彷彿看見了自己的前夫:
我還愛你。
那就愛我吧。
我還在想你。
那就想我吧。每次想起我,就把愛和光寄給我,然後把它放下。
總體而言,《美食祈禱和戀愛》是一部拍很從容的電影,女主與前夫的婚姻,與情人的相遇分離,都很清晰地交代了,還絲毫不妨礙女主在巴厘開始新的戀情。巴厘島的部份,最喜歡女主租住的涼亭一樣的房子,四面透亮,微風吹來揚起旖旎的紗幔,女主在這一部份明顯變得漂亮了。看到這裡,覺得happy ending已經不那麼要緊,女主已經實現了人生的平衡。
前些日子搜狐推出東愛二十週年祭,重聽小田和正的歌不由得百感交集:記得那時候看赤名莉香轉身離開後絕不回頭的背影,我不禁要仰視她的勇敢與自尊,然而仍不免黯然神傷。
幾年前看《托斯卡尼艷陽下》,一直等待著被動離開的女主得到拯救。片子結尾,清水汩汩湧出的龍頭,象徵重新噴薄而出的靈感,鮮花盛開的庭院小徑人來人往,微醺的女主,見到讀了她的書前來找她的男人,世上最圓滿的事情莫過如此了。
而《時時刻刻》帶給我的是更強烈的衝擊:二十年代的維吉尼亞沃爾夫和五十年代的家庭主婦蘿拉,一個是寫書人,一個是看書人,離開的念頭讓她們寢食難安,一個自溺於住所不遠的河裡,另一個選擇遠離她的家人。離開,很可能是帶著更深的傷痛前行,就像在電影結尾老年蘿拉所說:承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後悔,會比較容易,可是當你別無選擇的時候,後悔又有什麼意義?
多年來有關女人的影視劇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尋女人究竟最想要什麼,如果說女人想要的是浪漫愛情,那麼編劇的日子會過得比較輕鬆。這樣的電影每年都上演一批,有時候讓人覺得它們全是為了男人們而拍。其實女人最想要的,就是決定自己離開或是留下的自由,終於,《美食,祈禱和戀愛》把這份自由還給了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