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sh&sun

2011-02-15 00:20:29

你我都曾是孩子


我在對這部電影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被它的名字和那寥寥數筆不完整的劇情介紹吸引了,以致於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實際上,這是一部80年代的美國青春片,雖然是80年代,但是感覺上美國的80年代並不比我們的21世紀落後多少,甚至還要前衛一些。我的青春期是平淡乏味的,也許與童年期的自己相比起來有些瘋狂叛逆,與成年期的自己比起來有些傻氣幼稚,但是與別人的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似乎根本就算不上青春期。所以,我很好奇,想要見識一下那些所謂離經叛道的青春期,見識一下美國青少年們的離經叛道,以及隱藏在這背後的種種原因。
說實話,這部電影在我看來絕非十分有趣,甚至有時令我覺得煽情和無聊。那種反叛和滿不在乎的面具後面,是缺少家庭的溫暖和不堪重負的壓力。撕去面具之前反叛得令我覺得傻氣,撕去面具之後的自我表白卻令我覺得太過煽情。要知道作為一個中國人,美國人的表達方式與情感流露和我們還是有著巨大差別的。影片中的人物、場景,甚至事件都很普通和簡單,一群因為各種錯誤,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中學生在週六被罰來學校。場景就是一間教室,還有一小段的走廊。它令我想到《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後》,都是用交談串起整個故事,甚至可以說交談的內容就是全片的關鍵,而且都多少令我覺得有些看不下去。影片很巧妙地用了同一段話作為開頭和結尾,對於那句「一個公主、一個瘋子、一個罪犯、一個運動員,一個不良少年」,第一次聽,自然聽不懂,但引起了我的興趣,第二次聽,自然聽懂了,恍然大悟,原來是一句有隱喻的話。
其實青春期的叛逆很常見,尤其是在美國,包括濫交、吸毒、酗酒、賭博、鬥毆、逃學等等。而這背後的原因也很明白,因為青春期少年的矛盾心理,幼稚與成熟,封閉與開放,渴望獨立,家長卻仍然嚴加干涉;渴望有人關心和理解,家長卻不管不問或者爭吵不休。本片中的那幾個中學生也是如此。學過了心理學,我明白一個人童年、少年時的經歷對他人格塑造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一個人心理不健康,或者心理上有某種病態,都很有可能是小時候的經歷造成的,如果說我們有幸還算健康的話,絕不應該瞧不起他們,不應該覺得他們可恥或者可笑,我們只是比較幸運而已,絕不是因為我們天資良好或者意志堅強,至少我不是。
大人們不理解孩子,這無法責怪,因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雖然所有大人都是從青春期過來的,但似乎在過完青春期之後,上帝就將這一段的記憶從我們的腦海中抹去了,大人用各種簡單的名詞定義孩子,不明白他們有著自己獨立複雜的思考,也許不是不明白,而是不願去明白。他們甚至無法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這也怪不得他們,或者說即使怪了,他們也無法改正。人生就是這樣充滿矛盾,我們明知很多東西是錯誤的,卻無法避免它們,到了特定的時候,就得一頭紮進去。
影片中美國學校的教室著實令我羨慕,少少的課桌,大大的空間,一排排的書櫃,滿是圖書和畫報,還可以放音樂。當物質條件達到某一個高度的時候,精神方面的需求就大大加強了。
約翰是裡面性格最鮮明的人物之一,其實他的思想一點也不簡單,如果不是他一次次的挑釁,之後的那場互訴心聲也許就不會有了。而最古怪的埃里森無疑是內心最清醒的一個人,她不但看透自己的問題,也看透了別人的問題,還讓他們面對自己的問題。他們絕不是簡單的叛逆少年,其實少年們有時也想的很多,只是大人們不知道而已。五個少年的表演真摯自然,尤其是約翰和埃里森,根本就是當演員的料。也許他們演的好,是因為他們就是人物的本身,他們本身就是青春期的少年們。
後來才知道這部片子獲得了MTV的某個世紀大獎,當年的少年們已經人到中年了,不知道他們的孩子是否也到了青春期,他們與孩子的關係又如何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