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時時刻刻--The Hours

时时刻刻/此时此刻/小说人生

7.5 / 142,134人    114分鐘

導演: 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 麥可柯林漢 大衛海爾
演員: 梅莉史翠普 妮可基嫚 茱莉安摩爾 史蒂芬迪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ibiscus

2011-02-17 21:41:36

從《時時刻刻》看女權主義發展路徑


       女權主義在西方的發展經過了三個重要階段,借用這部影片中的三個時代背景可以看到女權主義逐步發展的路徑和女性在不同境況下的抗爭。
    影片《時時刻刻》(The Hours)全劇圍繞三個女人展開,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處在不同的環境,但是卻都有著關於生活最基本的渴望和恐懼,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爭取和抗爭。片中通過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名小說《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將三人穿越時空聯繫在一起。
    第一位出場的女主人公是維吉尼亞伍爾夫,生活在二十世紀20年代的英國倫敦的郊區布魯姆斯伯里。片中所述的這一天是她發現自己懷孕,被一切瘋狂的想法糾結著,走在崩潰的邊緣,與此同時,她還在進行她的最後一部小說《達洛維夫人》的寫作。
    第二位出場的女主人公是蘿拉布朗,她與丈夫兒子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腹中也懷有一胎。片中所述的這一天她在為丈夫準備生日派對,但她卻在看似寧靜美滿的生活之下,萌生出一個與《達洛維夫人》書中的夫人相同的想法---自殺。
    第三位出場的女主人公是克拉麗莎沃甘,她是一名女同性戀者,生活在在二十一世紀的紐約。她有一名共同生活十年的女伴,也同時深愛著她的朋友理察---稱呼她為達洛維夫人的青年時戀人。片中所述的這天她因為理察獲得「詩人終生成就獎」而為他準備派對,而他卻在這天跳樓自盡。
    人類進入十九世紀後,隨著西方工業革命文明的發展,歐洲封建社會文化對人類精神的束縛開始鬆動,人類的自我意識也在逐步覺醒,女性越發萌生出與男性取得相同地位的想法,女權主義運動由此開始萌芽。婦女要求與男子有相同的經濟、政治權力,側重於推動立法。最為典型的是拉拉蔡特金領導的婦女同工同酬運動與各國女性爭取選舉權的一系列運動。這一階段奠定了女權運動的奮鬥目標,也形成了女權運動是一場社會實踐運動的基調。把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不利地位視為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這一階段形成的。至二十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女權運動在歐美國家廣泛展開,女權主義運動達到第一個高潮。維吉尼亞伍爾夫和賽門波娃都是這一時期女權主義在文學上的代表。伍爾夫曾在著作中寫道:「一個女人如果要想寫小說一定要有錢,還要有一間自己的屋子。」(《一間自己的屋子》P2)在這部電影中與之相對應的情節便是,避免她再次精神病發作,她的丈夫帶她來到這個小鎮,為她請私人醫生診治,為她開私人出版社。可這一些並不是她想要的,並不符合她所述求的「自己的屋子」,如她所述「男人思想的重量,步伐,進行都太不像她們自己的了,所以她不能由他很成功地取得任何實在的東西」(《一間自己的屋子》P94)於是這最終造成了她無法走出自己的精神誤區,選擇了投河結束自己的一生。
    從二十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後,很多男性從戰場中回到家中應有佔據主導地位,女性便又重新回歸到「家庭主婦」的地位,女性對男性,不是與他平等相處的「人」,而是依附於他存在的「物」。女權主義者發現,儘管女性在政治經濟領域爭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顯的成果,但是婦女在社會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卻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例如,得到選舉權的婦女群體在政治依然處於從屬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業基本得到保障的情況下職業隔離與職業發展前景不佳的問題凸現。「人類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男人不就女人本身來解釋女人,而是以他自己為主相對而論女人的」。(《第二性》P48)由於女性在立法權和受教育權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並且內心更能體察出源於社會的束縛和人們觀念上的偏見,加之女權主義文論的發展,主婦們越發在生活中感受到不平等和不幸福,也更加確定婦女運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女權運動在60年代與美國的黑人運動和反越運動相結合,在這一時期達到了第二次高潮。如同影片中所對應的,蘿拉布朗有一個體貼愛她的丈夫,有一個可愛敏感的兒子,並非她對這生活不滿足,而是作為一個人本身就具有的自我意識讓她意識到這並非她所尋求的生活。影片中在賓館的那一段,可以看出她的糾結與矛盾,雖然她並沒有選擇自殺,但從後面可知她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離開---來使自己從這無力的生活中掙脫出來。或許這對於一個家庭主婦而言、對於一名母親而言,這樣做無疑是及其違背社會規則的,這是一個母親所能做的最該受到指責的事。然而她與維吉尼亞一樣,勇敢的面對了自己的天性。也勇敢的面對在未來的歲月裡她的良心上所必須承受的譴責。
    第三代女權主義又稱後現代主義女權主義。面對「性解放運動」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離婚率明顯上升,愛滋病氾濫等等,女權主義者開始反思。她們一方面肯定了女權運動保護女性社會權益的成果,另一方面對女權主義者試圖顛覆傳統家庭模式提出了質疑。她們從根本上否定男女二元分界,強調性別角色的社會性,把男女平等的主張看成父權制的產物。後現代主義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正值女權主義思潮風起雲湧之際。但在當時,兩者之間並無直接的關聯。因為後現代主義主要是理論和學術層面的,它關注的是意義和話語,不直接涉及政治,而女權主義則主要是實踐和政治層面的,它關注的是婦女的地位,作用及其解放的現實途徑。兩者的交融與互動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現代主義在其產生之初是以「懷疑」、「否定」、「消解」或「摧毀」著稱的,因此後現代主義女權主義便是對占統治地位的男性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提出了挑戰,對以男性為主體而建立起來的排斥女性的傳統進行了批判,對男性中心主義的傳統進行了解構。這種挑戰、批判和解構「乃是一股促進世界轉變的巨大力量。」(《後現代精神》P117)而且女同性戀,一種反抗父權制的女權主義立場在當時是絕對不會被允許的。而從片中的第三位女主人公身上,可以明顯看出她相比於前兩位主人公,在物質和意識上都擁有了更多。她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她有自己的房子和同性女伴,她甚至有通過人工授精而孕育的女兒,這裡的任何一點,都是在過去無法被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卻實實在在在歷史的長河中一步步發展進化得來了。
    從片中的三位女性身上可以看到,他們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堅持自己,勇敢直面自己的內心,並為之盡最大可能努奮鬥力的過程。女權主義從無到有一百多年,逐步解放著人們的思想。如果說人類曾經的蒙昧是人的侷限和歷史的侷限,那麼由猿至人真正的進步,永遠都是人的思想和行為推動的。每一次的變革和前進,都是無數像她們一樣的人在堅持的,在當時的道德觀念下勇敢地為自己邁出那一步。
就像影片中維吉尼亞的丈夫對她說:「我們有義務去吃你做的飯,你有義務保持清潔。」維吉尼亞則對他說:「只有我,我才最清楚我想要什麼。這是我的選擇,作為一個人的選擇。」而勇敢地面對每一次選擇背後會帶來的責任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自立。我們選擇面對我們的人生,面對內心真實的自我,這個過程一定會有所失,會痛苦,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包括家庭、愛情甚至生命。但正如片中伍爾夫說的:「逃避生活,換不回內心的平靜」。
    看過電影,我們也許會被震撼被打動,會因為三位女主角的生活軌跡而感激我們如今的生活。女權主義有著一個世紀的演變,在客觀上為女性爭取了更多的地位,讓我們享有了與男性相同的公民權。但是反觀我們當今社會,依舊很多女性依附男人而活,在工作中主動成為弱者,在家庭中充當傀儡,在愛情中因為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在就業上,女性還是會面對著一個個壁壘,還是會有由於性別問題而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我們不能完全期待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因為我們必須寬容法律的侷限性,但是另一個意義上,我們身為女性,我們是否全盤接受了自己、我們是否有衝破束縛的勇氣、我們是否在理解自己性別的時候也同樣戴上了不同的眼鏡,這也許是我們根本上應該反思的問題。




ps。這是我在一所工科大學的一門英文選修課上的結課作業,
    很多觀點不甚清晰,言語之中亦有錯亂,還望高人指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