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花样年华/

8.1 / 170,498人    98分鐘 | Poland:94分鐘

導演: 王家衛
編劇: 王家衛
演員: 梁朝偉 張曼玉 潘迪華 Lai Chen Ping Lam Siu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榛美去。

2011-02-18 20:11:50

只是因為一縷光。


            為了能更好的欣賞《花樣年華》中的燈影魅力,我關掉了所有的燈,在完全黑暗的房間仔細的看了一遍。相較以往的觀影感受,這次的視覺衝擊來得更強烈。
孤獨的唯一的昏黃的路燈,樓梯間的黑暗,偶爾只能帶出一些些人影。張曼玉搖曳的旗袍,伴隨著有些慵懶的音符。這下是的的確確陶醉在光影之中了。《花樣年華》是讓人看過一眼就會被那種懷舊氣息吸引的片子。60年代的香港,畫面泛黃陳舊。報館編輯周慕雲與太太搬進一間多是上海人的公寓,剛好這時陳先生與太太蘇麗珍也搬了進來。因為發現各自在外工作的配偶背著他們有與對方的配偶有了婚外情,周慕雲和蘇麗珍心心相依,並且模仿他們配偶產生感情的情境。起初兩人只是君子之交,可是時間過去,在周圍上海鄰居的閒言碎語中,他們發現彼此間以產生曖昧的情緒,彼此眼裡只剩下了對方,然而兩人只得刻意迴避已生出的感情的結果,最終陌路,但相思確更加刻骨。
就故事本身而言,《花樣年華》普通又有些單調。然後導演王家衛卻以他獨特巧妙而又別緻的表現手法傳達著含蓄又曖昧的旨意。影片貫徹著東方的含蓄內斂,欲言又止的情感在每一個畫幅里傳遞,隱喻式和象徵式的表現手法,增加了內在韻味,令人回味無窮。影片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著重表現的是六十年代香港社會的真實現狀,讓我們無形感受到了六十年代香港社會的小資們的真實生活和情感現狀。周慕雲和蘇麗珍漸漸不再是一個特定的人物,而是那個大時代下許許多多平凡的人們的縮影,他們害怕流言蜚語,有時候懦弱畏畏縮縮,但是心底又有著無處安放的情愫。出軌和曖昧,隱忍和安慰,貫穿在他們的生命,在那個時代,沒有對錯。
黯淡又不缺乏濃烈的色彩對比,是我看這部電影所感覺到的。有時候在明明封閉的空間卻有著強烈的光線,而有時在應該有著白天光線的地方導演刻意處理成了昏暗猶如老照片一般透著回憶的味道。許多的內景鏡頭氛圍,狹小的古銅色的樓梯,奢華考究的亮綠色燈光的飯店,裝飾古舊的有著紅色床單的房間。黯淡卻又透著曖昧的光。另外部份外景,陰暗的只有一站路燈的街道,偶爾因為雨水變得潮濕。這一切形成了一組明暗對比,這是貫穿整部電影的最大的明暗對比。
《花樣年華》是一種整理的昏暗光線效果,存在對比較強的暗調效果。影片中採用這樣的色調,是為了暗示影片中人物生活的時代氣氛、生活真實情境和壓抑的情感主題,造成一種低沉,壓抑,懷舊,傷感的氛圍。越是壓抑低沉的光線越是展現主人公心中那種徬徨無助和壓抑,以及以後心中的思念和遺憾。
而片中的光線風格是傾向於寫意的,許多的光線運用都是為表現人物心境服務的,光線的變化,暗喻了人物心理的變化、情感的變化。暗調的光線形式,極好的映襯了主題,使得影片的主題表現更加含蓄。片中運動了很多處逆光,側光,甚至有些部份,大面積沒有光,僅僅只有人物的一小部份在光線中能被觀眾注意到。這些光線的運用,是可以使觀眾更直接更切身的感受到人物的心態和導演想要傳遞的情緒資訊。
而我們選擇的這段是影片二十七分鐘到三十分鐘的一段。內容是周慕雲約蘇麗珍到餐廳,在對彼此中的詢問中終於點出了配偶出軌的真相。我認為這算是本片比較經典的一段。對話中透露著真相的資訊,所有的後面的故事都因為這次的交談引出。這段在整片中算是比較中間調的部份,相對與全片的光線風格,我覺得這段更傾向與寫實。有些狹小的餐廳包座,基本的光源是桌上的一盞燈。燈光泛白,將人物的一半臉照亮,也投射出明顯的陰影。預示著真相即將大白,但是人物心中有著不為人知的陰暗與壓抑面。但導演並沒有故意將此環境處理成純粹的暗調,配著悠揚的音樂,整個環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陰暗低沉。我想這便是導演想要預示的,他們的丈夫太太出軌,在以後只是他們相互產生感情的紐帶而非是一件真正讓他們值得痛苦的事情,而真正的痛苦,是最終他們無法執手的無奈和遺憾吧。所以相較於結局,這段其實應該是帶著徵兆的開端,是真正情感爆發的導火線。
這是我對《花樣年華》和選擇的這一段的光線的分析。可能在實際拍攝的過程中,我會發現更多我沒有注意光線的運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