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三個傻瓜--3 Idiots

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傻瓜/作死不离兄弟(港)

8.4 / 434,950人    170分鐘

導演: 拉庫馬·希拉尼
編劇: Vidhu Vinod Chopra 拉庫馬·希拉尼
演員: 阿米爾罕 卡琳娜卡普爾 Sharman Joshi Madhava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小二

2011-02-22 08:49:07

現在是公元二十一世紀


現在是公元二十一世紀

                                   ——幾句關於《三個傻瓜》電影的獨白

我喜歡顧彬,他是個可愛的外國老頭,有著中國文人難得的誠實,我尤其喜歡顧彬對於莫言的批評「他現在還用章回小說——那種傳統的創作方法來寫作,說明他不是一個現代的作家……至少在這點上,很落後」,這個批評,可以原封不動地送給《三個傻瓜》的導演拉庫馬.希拉尼。當然,我坦誠,我沒有看過原著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

如果這是一部50年前的電影,我一定極盡所有的讚美之詞,就像1956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一樣,啟發民智,引人思考。但是如果,如果公元二十一世紀,還有人在探討《十二怒漢》中的「如何去判斷一個人有罪」,我只得告訴你,「費馬大定理」已經解決了。如果你在二十一世紀去看一部從片頭就幾乎猜得出結尾的電影,或者說故作神秘的讓你假裝不願意去猜結尾的片子,看完之後,你還假模假樣的在豆瓣上給五星,看完之後,還要反思中國的教育,反思完中國的教育之後,還要反思一系列的圈圈叉叉,那麼你是在看教科書呢,還是在看電影。以前我在看《董存瑞炸碉堡》的課文的時候,也感動得哭了,但這絲毫不妨礙《董存瑞炸碉堡》這篇課文算不上什麼文學作品,顧彬說:「你起碼得了解你的生活」。

是的,你可以說,這是印度,就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樣,一切的藉口都可以說這是印度,不巧的是,我們已經看過好萊塢的電影了,起碼還有20年前的張藝謀。我們已經到了一個不需要一部電影來教育我們的時代,或者我們期待的電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他了解我們的生活,他能夠去剖析每個人物的命運,他充滿愛,他思索,他帶你思索,他不把對一個人物的同情建立在對一個人物的嘲弄上,那個奮發向上,那個屢次被人「玩弄」的「好學生」,難道就是一個罪有應得的人?沒有人同情他的命運,而他才是我們生活的縮影,才是我周圍一個個「奮發向上」的人。是的,他猥瑣,心機很重,然後呢?主耶穌對路邊的人說:「你們誰無罪,就向這個妓女扔石頭吧」。憐憫呢?

「你的成功,與我無關」,這似乎是這部電影留給那些圈圈叉叉影迷們最深刻的話,我不禁想問,如果無關,為什麼還要說這句話,如果無關就不存在這樣一句話了,台灣有個聖嚴法師所說之禪理「過不去,也就是代表過去了」,不正是揭示這樣的一個道理:如果真正無關,說話的主體不應該關心是否有關,如果關心了是否有關,那麼已經說明不能置身世外,已經相關了。這是個悖論,人們喜歡悖論,因為「悖論是生活的安慰劑」,別和我辯駁,去找羅素吧。

思想上已經乏術可陳了,那麼這部電影的剪輯和拍攝手法呢?神馬都是浮雲,是的,我們又見到了印度電影中打不死的小強——歌舞。我搞不明白印度電影為什麼總要加些莫名其妙的歌舞,就像我搞不懂印度人為什麼現在仍然對於「種姓」制度很有一種很深的「迷戀」。《紅磨坊》中妮可基德曼和伊萬.麥克格雷格的歌舞,將整個情節推向高潮,那是對電影的讚美,是心對著心的傾訴,我覺得這樣的表現形式,讓《紅磨坊》變得非同一般,這是一部有歌劇的電影,也是一部用電影展現的歌劇,小月月請你告訴我,印度人電影中跳來跳去是為什麼?如果老是這樣不合適宜的亂跳,我寧願去看87界奧斯卡頒獎禮上的休·傑克曼 。

我其實情願為《三個傻瓜》說幾句好話,因為他們是三,還不是二,如果我寫的不是影評而是小學三年級的讀後感的話。我也情願去反思一下教育和若干圈圈叉叉的關係,而不是去關注一部電影本身,如果這不是一篇影評而是《之我看中國教育》之類的文章的話。但是,生活是殘酷的,正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樣,也如《我的名字叫可汗》一樣,或者生活是浪漫、彪悍的,就如《阿育王》一樣。我更情願憑著瞬間的感動,相信這部片子不是騙子,如果現在是12世紀而不是21世紀的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