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希望與榮耀--Hope and Glory

希望与荣耀/光荣岁月/希望与荣誉

7.3 / 13,898人    113分鐘

導演: 約翰鮑曼
編劇: 約翰鮑曼
演員: 莎拉蜜兒 大衛海曼 尚馬巴克爾 Ian Banne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鈴薯呼叫馬鈴薯

2011-02-27 00:55:01

真實、自然、獨特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初次看這部片子,還是在上世紀末,當時為之驚詫:居然還有和夢裡所見的一樣的電影場景,太似曾相識了,這導演太牛X了!不少人和我一樣,都是大院男孩。小時候就喜歡槍炮和廢墟,夢想著在廢墟里找出各種彈片和財寶出來。當片子裡的孩子王捧出一個炮彈來時,真是驚掉了下巴:哇噻,我當時只不過才搜集了個去掉引信的迫擊炮彈而已。居然這小子還敢把子彈夾住了打底火發射,真是膽大包天啊!我還以為自己小時候夠胡鬧了,現在才知道當年實在很山寨!此外,說髒話、砸東西,確實是每個大院男孩的必修課,這片子就是為我們拍的啊!

   本片,主人公是比利,一切視角都出自於他。比利就是布爾曼導演的化身,這部片子就是根據布爾曼的親身經歷拍出來的,怪不得這麼真實。

  影片拍得很細膩、自然,只看一次的人體會不到這一點。我做字幕,前後看了不下十遍,還是一點兒都不膩。

  補充一些簡介里沒說的細節,供各位觀眾品味:
 
  一、影片是由不同的場景組成(小故事),每一個片段都堪稱經典。一般觀眾只注意到這些相對獨立的小場景,而忽視了之間的微妙聯繫,所以建議多看幾遍。

  二、關於主角。主人公是比利,但是別忘了其他人,這裡出現的每一個有名字的角色都是主人公。比如鮑林,那個轟炸中媽媽被炸死了的女孩。很多觀眾把她錯認為比利的姐姐多恩,以致於發表影評說比利和姐姐之間關係微妙。鮑林是戰爭的最典型受害者,她媽媽死了,她遊蕩在玫瑰山大道……。影片用幾個鏡頭來描寫她:
  1.她媽媽死了,孩子們只知道傳播消息,而她羞於此,如同比利不喜歡他媽媽從去澳洲的車站把他拉回來,以及不喜歡鄰居在他家被燒燬後的圍觀一樣。
  2.她遊蕩到男孩子的地盤,為了一點首飾而放棄尊嚴,也許是為生活所迫,也許是因喪失家庭約束而失去信念。
  3.比利在向妹妹吹噓時說他和鮑林有一腿,可惜這只是比利的幻想,他沒這膽子,連看都不敢,並且被小寶寶戳穿。
  4.比利在女士們挑選更衣時,被女孩子揪住,被當作小偷和小男人又打又親時,鮑林就在其中。
  5.比利家燒掉後,比利在門口哀嘆他的鉛兵時,安慰他的不是姐姐多恩,而是鮑林。此時,他們才真正同病相憐。你們說,鮑林不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嗎?

  三、關於片性質。這是一部戰爭片、兒童片,估計99%的觀眾都會這麼認為。其實它不是,它是生活片,甚至是愛情片,戰爭只是它的背景。自從國產影片無愛不成戲以來,觀眾很難接受沒有愛情的影片,而這部影片卻把愛情巧妙、細膩地隱藏了起來,潤物細無聲。
  1. 最直白的是比利姐姐多恩的愛情:先是對德國飛行員大拋媚眼,再是愛上了法國下士,並未婚先孕,把她老媽折磨得要死。所以說本片中孩子的乖巧程度是和年齡成反比的。
  2. 比利媽媽和她丈夫的朋友麥克的舊愛復萌也很巧妙。纏綿又不違反倫理,特別溫馨。其中還突出了男女不同的理性與感性的衝突,比如在從海灘回家的路上,優雅回憶用等啊等啊來表明對麥克的期待,而麥克用犧牲自己的感情來成全優雅,讓她有更好的生活,這就是男女對至愛的態度,至今仍令人懷念和扼腕。再是麥克送優雅一家回外公那裡住,優雅給麥克輕輕地插上一束花,然後說:「要是沒有你我該怎麼辦?」多感性啊!而麥克回:「也許房子不會燒掉」,多理性啊!優雅的笑容一下沒了,心裡肯定怪麥克這個呆頭鵝不會聽話。當然,理性的麥克雖然自己的老婆和別人跑了,但是肯定不會乘人之危搶別人的妻子。而且他的理性就是她老婆跑掉的直接原因,因為他心裡還有優雅,再加上這個女人們最恨的理性(即不解風情),所以被妻子認為「愛得還不夠」(莫莉的留言),典型的老實男人。不說了,再深入我就要成樂嘉了。
  3. 還有就是外公喬治的愛情觀。影片中成對出現的莫過於老兩口,而這老頭居然每年都會嚷嚷著為昔日的老情人們祝酒,那個名單哦,長得直讓我等少男流口水。而慈祥的外婆在這種時候也忍不住了,先是拔腿就走,後是在教堂里大罵「婊子」。看來,這個外婆才真正厲害,能夠把那些情敵統統打翻,把老色鬼搶過來,並把這個老頑固鎮住。難怪後來老頭說他四個女兒都是沒用的飯桶,看來,老太婆在老頭眼裡還是十分完美的,連四個女兒也沒得比。

  四、關於角色的連貫性。最突出的就是多恩的戀人:法國小伙子布魯斯,熱情而有幽默感,和古板的英國人明顯不同。先是在舞場說破了多恩的假長筒襪,招來一巴掌,居然還嬌嗔「兄弟們救我。這個女人打我。」然後是被多恩介紹給老爸時,假裝果醬有毒,倒地裝死,博全家一笑。第三是在全家莊重地舉行年度儀式時,在窗外大肆搞怪。最後是違紀出來找多恩,被任性的多恩一漿打入水底後居然偷偷潛到船的另一邊,等多恩急得後悔時再冒回來大撈感情資本。看來只有這個滑頭老兄才能鎮住任性的姐姐多恩,算是一物降一物了。

  五、關於戲中戲。本片小故事頗多,那只是一般的戲中戲。高層次的應該說是那個是非之物——長筒襪和感情之物——板球。
  先說長筒襪,顯然當時這個屬於成人服裝,多恩還沒有,就畫一個在腿上參加舞會,居然被滑頭布魯斯說破,一氣之下肯定去搞了一個真的穿上,在多恩和布魯斯在廢墟嘿咻時可以看到。這長筒襪就如同鞏俐的胸脯一樣惹事,像一個饅頭引發了一場血案一樣引發了一場戰爭中的非戰爭性火災(這東西會摩擦起電,曾炸翻過醫院的高壓氧艙)。
  再說板球,開始是比利父子倆的感情紐帶,父親給兒子留下的不是什麼戰爭意識和復仇心理,而是這個板球秘笈。誰說壯志凌雲的老爸沒有凡人的性格呢?後來板球又成為比利老爸和外公和解的鑰匙。當然,外公有算計女婿的小心眼在其中。所以,板球是這三代男人的共同情感紐帶,而戰爭是聯繫那群小孩子們的紐帶,一橫一縱之間,顯出了導演的功力。

  六、關於主題。這部片子主題很多:戰爭、愛情、親情、娛樂、時代……,還有一個就是教育。學校在片子中成了反面角色,希特勒被孩子們當作救世主。這是什麼?戰爭是災難?不,對孩子們來說,戰爭是救贖,戰爭是快樂。戰爭把他們從教會學校解放出來,恢復了自然天性。這一點和憨豆先生的關門大作《憨豆先生的假期》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的戰爭片就如同憨豆假期中那個大導演的奧斯卡片一樣,深沉、鬱悶、窒息,把觀眾拖入泥潭。而這部影片就如同憨豆的搞笑DV,把氣氛恢復回來,讓人們回到自然。孩子們需要教育嗎?當然,但不是那種教會式刻板教育,那種學校里,校長和老師就像國王和王后,孩子們就像造反的小奴隸。當外公在車裡大罵這該死的教育制度時,我們這些過來人真是心情舒暢啊!感謝布爾曼!讓童貞得以實現,讓世界不再刻板,讓家庭充滿溫馨。謝謝!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