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時時刻刻--The Hours

时时刻刻/此时此刻/小说人生

7.5 / 142,134人    114分鐘

導演: 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 麥可柯林漢 大衛海爾
演員: 梅莉史翠普 妮可基嫚 茱莉安摩爾 史蒂芬迪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vela

2011-02-28 01:12:03

The despairation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片子每個人對它的理解大相逕庭,我只說一些我個人的理解。片子其實拍得一般,但是主旨極其深刻。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我這是完全被妮可的造型給吸引住了,火車站那一段,因為光顧著看妮可的嘴,不得不好幾次拖回去重看臺詞= =
說它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電影,說是這裡的女人們想要尋找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好吧,我伸出兩個手指頭同意。
我覺得與其說它是關乎生命的意義,不如說它關乎人生的絕望。當一個人發展到覺得生活沒有什麼可以期盼的精神境界的時候,這世界上已經沒有第二條可以算作路的路可供其選擇。是的,三個主人公都想走出自己原本的生活,但是她們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們的心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只能對眼下的生活心煩意亂。伍爾芙被倫敦的生活逼瘋,但換了鄉村環境她還是厭惡。蘿拉也不想繼續自己的生活,她選擇死,可沒成,於是選擇逃離。影片的最後她說她是沒有選擇的。你說她去加拿大當個圖書管理員是她想要的嗎?她既不想要現在的生活,也沒有勇氣死。她選擇了逃避,並不是她作出了選擇,而是她只能承受這種方式。克拉利薩則選擇繼續原本的生活。
我也經常在想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因為最後一切都將消亡,不管是人生還是宇宙,所以在我看來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其實很多人活著就是為了死,他們努力活得更好,無非是最後可以死得更好。這些人努力朝著所謂的幸福而奮進。影片裡克拉利薩對自己女兒說,以前她早上醒來覺得日子特有盼頭,覺得那是幸福的開始,後來才知道其實那種感覺就是真正的幸福。我聽了很感動,幸福不是一個終結點,就是那種認為自己可以追求到幸福並為之努力的感覺最讓人幸福。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感受到那種感覺,而有些感受不到或者不再感受到呢?這肯定是取決於我們的人生觀的。而影片裡除了克拉利薩是明擺著的同性戀之外,其他兩人只是各自表現了一個同性之吻。同性戀,尤其是受社會或者自我壓抑著的同性戀者,或是對自我的認同有很大質疑的人(不確定到底喜歡男人還是女人),普遍悲觀,那種徘徊在普通世界邊緣的感覺,常常將其拽向更深的深淵。所以儘管同性戀的成份在這本電影裡很配料,但可視其為這三者對人生的態度的一種更深層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是三者同為閑暇時間比較多的主家型婦女。高中的一個地理老師曾經告訴我們,哲學家就是沒事就想,想出來的,想瘋的。三人都很善于思考,平時沒啥事可做,連乾的活就是思考(伍爾芙是作家,蘿拉喜歡閱讀,克拉利薩類似於編輯之類的我也不太清楚),她們的精神狀態到達這樣的一個臨界點絕對正常!
另外有一點,蘿拉和克拉利薩明顯是看過《達羅薇夫人》這本小說的,於是她們將自己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領到小說情節上,是不是可視伍爾芙對後代女性的影響之大呢?是一種致敬吧。
伍爾芙沒讓主人公死,她說讓別人死讓剩下的人更加珍視生命,最後她決定讓詩人死,讓空想家死。她指定的人物自殺了,而她自己作為一個詩人一個空想家也自殺了。並不是她不珍惜生命,一個想讓別人珍惜生命的人必然知道生命的可貴,那她為什麼還是選擇死?尼采說自己很渴望死亡,但又很懼怕,因為覺得自己的使命還沒有完成,還不是時候。或許伍爾芙和理察的使命就是以死亡來警醒身邊的人或者後人更加珍惜生命,於是乎蘿拉沒死,克拉利薩也沒死。或者想得簡單一點,如蘿拉一樣,每個人只是選擇一種自己更能承受的方式繼續生命的形式。蘿拉的選擇,克拉利薩的選擇,又何嘗比死亡更不讓人絕望呢。當然,這是稱不上選擇的選擇。我想尼采懼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自己所不能掌控的死亡。對於自殺的人,可能掌控死亡的感覺亦是掌控生命的感覺,不用聽命於天數讓人感覺自己真正作了選擇吧。
最後伍爾芙說「親愛的倫納德,要直面人生,要永遠直面人生,去了解它的本質,真正地了解它、愛它,不管它是怎樣的,然後,放棄它。」也許她真的是領略到生命本質後釋然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