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

挪威的森林/挪威森林/Noruweinomori

6.3 / 12,501人    133分鐘

導演: 陳英雄
演員: 松山研一 菊地凜子 水原希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正在輸入

2011-03-07 22:13:48

沒有專一的愛


      《挪威的森林》我是在高二看的,那時哪會看書,專挑做愛情節來看,好好的一本書,被我當成了《肉蒲團》,人跟人之間的對話都看成是挑逗、調情。感嘆著渡邊艷福不淺,故事從那時記到今天。
     看電影我才體會到人物的無奈,劇中無一人有專一的愛。除了開場木月和直子正常的戀愛(但裡面也是不正常,比如說生理無法正常做愛),其他的角色在愛中全不專一,或說是迷惘。渡邊唯一的同性朋友永澤是個花花公子,壓根就沒有專一的概念,所以最愛他的初美會離開他,然後結婚,最後自殺。渡邊是為初美好,勸其離開,但其實是把初美推向一個更不正常的深淵。因為她對永澤的愛是無法自拔的,拔不出來就會變成又一不正常。
    二
    一開始很奇怪,渡邊身邊的同性朋友前後對比反差很大。一開始是木月,專一,和直子兩小無猜,從小玩到大。木月死後,渡邊的朋友就變成永澤,上過女人無數。我想,這其實是渡邊心境具象化的投射。木月在時,他們總三個人一起玩,即使渡邊孤身一人也沒曾想介紹朋友或者想女人之類。等換了個地方,木月死後,他就變了。木月的死對直子打擊很大,對渡邊也是一樣,他的所作所為潛意識內也許以為另外一個自己死了。所以以離開的方式,斷絕與原來的一切,等同於木月死後的結果。
    永澤用慾望牽扯著他,讓他享受肉體的歡快,但每次發洩後,總是有一種失落纏繞渡邊。這點導演沒有很好的表現。那個拍賓館的鏡頭很棒,裸體的女人,頹然的渡邊,像百葉窗的鏡子,一層層把渡邊的心情重疊。但如此之後,稍縱即逝。原作中有幾次是渡邊主動出擊,並沒有永澤的幫助。他有他的變化,電影裡他只是被動,而沒這個主動的過程。而渡邊的迷失,其實是主動選擇造成。
   三
   再講最重要的直子,直子的突然出現,應該並不奇怪。木月的死對她的打擊,要勝於渡邊。她去東京並不是找渡邊,而是與渡邊選擇了一種相同的方式去忘記。如果沒有見到渡邊,說不定就不會瘋,更不會死。而她還是看見了,在她眼裡,渡邊就是另一個木月。所以,她和渡邊做愛,她會濕,那一份做愛中濃濃混雜著三人的情感,有思念、慾望、解脫、宣洩。可悲之處在於,做完後,她清醒的知道這是渡邊,她不喜歡的渡邊,她感覺愧疚木月,愧疚的消解是得到當事人的原諒,但木月都死了,她沒法道歉。而每次見到渡邊,又會是不斷的提醒,所以她離開。
   從見面開始,他們就儘量不提木月,但用渡邊的話說,感覺走路都像一種宗教儀式,不說,心裡默默祭奠。就算是做愛,渡邊也清醒的知道:「她所希求的不是我的臂,而是某人的臂;她想要的不是我的身體,而是某人的身體。」
   他真心愛她嗎?有一種情誼在裡面,他的責任是針對木月來說的,所以導演會在他與直子第二次見面時,做夢想到的是木月。直子痛苦的是,她見到渡邊則總會有戀人情誼,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兄弟多一個兩個無所謂,但戀人不容有第三者。
   所以,初美的死也就不難解釋。永澤的花心對她的打擊,遠不如她結婚對自己的打擊大,自己結婚了就徹底和永澤說再見。她陷入直子的循環里,並且她的「木月」還活著。
   玲子有她的故事,不過選的角色比我想像中要漂亮好多。她不是一個陰鬱的人,或者是一個把陰鬱藏得很深的人。我總記得,渡邊摸她私處,她說,渡邊不是那裡,那是皺紋。做愛的時候還不忘玩笑,灰常的可愛。
   木月死後,渡邊和直子不論做什麼都是在祭奠木月。直子死後,渡邊和玲子又陷入了這個循環。原作中渡邊並沒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問,你想好了沒?而是很爽快的和她做愛。對於他來說,從心底也把玲子看成了另外一個直子。在同一時空中,把自己置換到直子的角色。所以原作中,和玲子做愛,是邊聊邊做。聊會天,做會愛。並不像電影裡那麼刺激、強烈,比和直子做愛還強烈。他是在回憶直子,在回憶一個人,沒法一鼓作氣。
   做愛之前,他們在一起拿吉他唱歌,為死去的人進行追思會。然後玲子害羞地說,想做愛。這點我覺得過渡得非常自然,渡邊也想。他們是在用一種方式互相安慰,也是一種更深的祭奠。所以,沒多少慾望,只是溫存及聊天,反倒是電影裡,都已經睡一塊去了,還裝善男信女,這點不對。
   最正常的應該是綠子,雖然她也是那麼不正常,有男朋友、喜歡看黃片、兩人在涼台上邊看火災邊喝酒。但對於渡邊來說,這是一份最專一的愛。沒有任何人的投射,只有綠子,只有她。抱著她時不會想到直子,不會想到木月。所以,在送走玲子後,渡邊馬上給綠子打電話。他送的其實是直子在這世上與他僅有的聯繫,他想重新開始,所以打給綠子。而無奈在裡面走得太遠,已忘了身在何處。
   四
   電影拍得很美,就連直子給渡邊打手槍的畫面都處理得好美。但缺少另外一種感覺,那就是煎熬。原作從木月死後,都把這種煎熬可有可無的渲染著,渡邊主動勾搭女生,直子去療養院,以及直子死後,渡邊不做工,在新租的家裡,成天的睡了醒,醒了睡。個人無法改變現狀時,採用的是一種消極的抵抗,而這抵抗本身讓他們意志消沉,備受折磨。這是影片未表現出來的。
    個人不同意結尾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原作是對玲子說的。他把玲子送到火車站(而不是只到門口),玲子說:「希望你不要忘了我。」他說:「你和直子我永遠不會忘。」然後玲子流淚,渡邊親了她一口(不是電影裡客氣的握手,畢竟做過愛哪有這麼生疏)。
    他馬上打電話給綠子,是想掙脫這個循環,而不是讓這個循環繼續,結尾畫面戛然而止,非常的意猶未盡。但那一聲畫外音,太過多餘。
    原作中,村上春樹的情節安排,是渡邊對兩個人說了不同的真心話,表達他內心矛盾。而那結尾的畫外音,無形中把對綠子說的話,份量降到最輕。認為渡邊對綠子只是虛情假意,對直子還銘記於心。我覺得不是,他是同時放不下兩段情感,而不是想用一段去掩蓋另一段。而這個帶給他的心理矛盾,是要比和綠子生活想著直子更要糾結。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