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8,021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rian

2011-03-08 07:53:40

一些適當的補充和多角度解讀


關於馬修的音樂作用

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一場名為「監獄實驗」的著名心理實驗,作為美國頂尖大學史丹福的學生們在試驗中部份扮演監獄看守另一部份扮演罪犯,結果實驗不到幾天就上演了虐囚事件。人們傾向去在環境中去扮演自己的角色,而無關本性的善惡。

在馬修老師沒來「池塘之底」之前,這裡是由一群壞孩子構成的不良青少年社區,孩子們抽菸喝酒製造傷害,老師們習以為常。由此在這個小社會中所有成員形成某種「圖式」。

心理和行為矯正的關鍵在於尋找一個切入點,打破這種「圖式」帶來的穩態,以此動態影響周圍的成員。當一個小群體做出改變時,孤立的個體很容易遵循「羊群效應」學習並模仿。

馬修老師的切入點就是合唱團,音樂是秩序美的代表,通過合唱的排練和學習,孩子們逐漸認識到了除了內心業已存在的「壞我」之外,還存在一個相互禮讓相互友愛的「好我」。而隨著群體行為的改善,老師們的圖式被打破,新的社會關係得以建立。

當然,也有失敗的例子,比如蒙丹。他未能融入新的群體,原本的畸形價值體系反而在體罰中被加強,最後縱火焚燒了學校,成為社會的危險分子。


關於「行動-反應」

這是一種很常用的心理糾正法,比如最近非常火的「電擊治療網癮」。通過即時的懲罰機制反饋,產生人造的聯繫,比如一旦想碰鍵盤便會聯想起電擊的痛苦感。人們曾經將一隻鱷魚關在透明玻璃的籠子裡,它不斷嘗試逃脫但不斷碰壁,經過一段時間後撤掉玻璃,鱷魚卻根本不再嘗試。

關於教育

(好吧,我記性不好,人名忘了,翻了下筆記也沒找到。)在美國有一個真實的事件,有一位女教師創辦了私人教育學校專門對問題兒童進行再教育,並由此改變了很多孩子的命運。由此得到兩屆美國總統的教育部長提名,但她婉拒,並致力於新教育方式的探索。

在我國,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的目標,而實際上到今年為止才勉強實現。據統計,在國家財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為7%左右,其中已開發國家達到9%左右,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也達到4.1%。 教育行業尤其是基礎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導致的結果就是人才流向其它行業。能遇到像馬修老師這樣才華橫溢且道德高尚的人,從統計的角度講機率很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