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孤星淚--Les Miserabiles

孤星泪/新悲惨世界/悲惨世界

7.4 / 43,194人    134分鐘 | Argentina:132分鐘

導演: 比利奧古斯特
編劇: 維克多雨果 瑞夫耶里莎
演員: 連恩尼遜 傑佛瑞洛許 烏瑪舒曼 克萊兒丹妮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1-03-11 08:11:59

絕望與救贖


由百折不撓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無敵的物質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 ——愛因斯坦

電影改編自雨果的名著,何為悲慘?是主人公的十年牢獄懲罰,是方汀剪下自己的長髮為女兒買藥,還是沙威最後自沉塞納河底?其實最悲慘的就是薩特的那句名言,他人即地獄.因為整個小說都展現了不同的人之間對信念的執著與信念之間的鬥爭. 冉阿讓對救贖與愛的執著, 沙威對人性本惡的執著.

有一個詞句叫生存邏輯,它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核心部份,生存邏輯即是你心中最為堅守的信念,你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按照這套邏輯在發展運作,你相信這套邏輯的絕對權威性與不可挑戰性,你一旦有機會一定要他人理解並接受你的這套生存邏輯. 生存邏輯的產生來自於經驗,特別是年少時候的經驗,比如與父母的互動,與他人的交往,對現實的認識等等,生存邏輯也是我們人成為人的主要動力之一,我們不再是隨波逐流的人,這個世界不再是不可理解不可理喻的,這個世界有它的運作規律,而這個規律,就是我們心中的信念. 然後這套邏輯的背後,可能就是我們最深的傷痛.

一個從小沒有受到父母的愛的小孩, 極有可能認同這樣一種邏輯,人都是不被愛的,也是不能愛人的.當他長大後,他遇到愛他的人,他會懷疑,我是值得愛的嗎,她是真的愛我嗎,他會在這種疑慮中把愛情消磨殆盡,然後他的內心又是無比的渴望愛,渴望著自己能夠得到父母與愛人無私的愛來拯救自己. 一個從小生活異常艱辛的小孩,在嘗到人間冷暖之後,也極有可能認同這樣一種信念,強者生存,弱者淘汰.於是在以後的人生中只看到競爭,只會與比自己強的人交往,鄙視乃至痛恨比自己弱小的人.然後在他堅強的背後,也有一顆需要溫暖的心,因為他從未嘗過溫暖,朋友的祝福,師長的教誨,強者的鼓勵,夥伴的支持.

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套邏輯,有極少數的人能夠用強大的意志力和充沛的熱情來實踐與宣揚自己的信念,這類人不是大惡就是大善. 耶穌以身殉難因為他相信他可以把愛傳遞給世人,比爾蓋茨創建微軟公司因為他從小就相信他能夠讓每家電腦都能用上他的件.希特勒相信日耳曼人的純種血統進而屠殺百萬猶太人,還有歷史上,近代現代的暴君,無不是意志堅定,身體力行他們信奉的那一套. 在很多時候,冠冕堂皇的理念背後,是非理性暴力的殘忍的生存邏輯,在生存邏輯背後,也許是一段未治癒的創傷.

來看小說中的例子. 冉阿讓與沙威的數十年的爭鬥的本質,就是兩個信念之間的爭鬥. 冉阿讓首先作為一個罪犯,在神父家裡偷竊銀器被抓,而後被神父豁免,於是心生感激,覺得從此洗心革面,走上正道. 他最為一個從小孤苦伶仃的孩子,突然受到地位崇高的神父基督般仁慈的寬恕,內容不免受到強烈的震撼, 神父的生存邏輯——「我要對你無限度的愛,給你無限度的寬容,甚至用我的犧牲來喚起你的良知和對上帝的信仰」這一宗教信念捕獲了冉阿讓的心。我個人認為,冉阿讓之所以在後來能夠頑強的與沙威鬥爭,其根源來自於對童年悲慘經歷的恐懼,在經歷了基督的愛後,他發現他在世間有可以支持的力量,他所受到的苦難,不是他一個人的苦難,而是人類的苦難,他要像基督一樣,把這種無私的愛傳遞給世人,由此,拯救了他人,救贖了自己,撫平了創傷。

小說中對沙威的內心描寫與背景交代很少,很難判斷出他為何如何執著的相信人性本惡,他不願意相信人可以通過奮鬥來救贖自己,他相信人不能擺脫他的宿命,犯罪一輩子就是犯罪。我猜測他很可能有一個惡毒的父親,加之他冷酷壓抑的性格,表明他從小受到虐待,因為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會受到父母的責罵,他對父親一次又一次的期望改變到最後的絕望,給了他罪人不可改變的信念。這也是為何他最後選擇自殺的原因。 因為罪人是不可以改變的,所以他的父親這樣刻薄的對他也是由上天註定,接受這份苦難是他的宿命。冉阿讓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寬容與不可爭辯的仁慈,讓他觸摸到了最深的絕望,即人是可以改變的,然而這卻沒有發生到我身上,我是被拋棄的孩子。比肉體傷害更痛苦的是內心信念的崩塌,比內心信念崩塌更痛苦的是不可救贖的絕望。若要說悲慘世界裡真正最悲慘的,其實是沙威。他沒有基督的愛,自己的信念一點一點被冉阿讓腐蝕,最後絕望自殺。

沙威與冉阿讓很好的印證了黑格爾的慾望辯證法,慾望的慾望,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可以慾望一個慾望本身,而非一個具體的事物,人要在否定他人的慾望中來肯定自己的。而矛盾著的兩個人,如冉阿讓和沙威,就是絕佳的體現,雙方都執著於自己的慾望(信念),雙方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雙方有著相信人可救贖與不可救贖的對立,又存在著沙威的內心期待著自己被救贖,冉阿讓的內心懷著對不可救贖的恐懼的統一。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