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38,351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luehedgehog

2011-03-12 06:51:55

走向未來也是回到過去


看完黑天鵝,我知道我是睡不著了,總是在深夜想看電影,總是在睡不著的時候想以後不要那麼晚睡了。

這是很矛盾的心理,就像這部電影,矛盾無處不在,凸顯在了女主角的身上,黑白天鵝是相對的,可是Tomas非要在一個芭蕾舞演員身上飾演出來,看完電影就知道,這是個改進和昇華,因為影片結束會顛覆從一開始你就願意相信的對立,分裂,也就是說,導演帶領著我們一步步進入了Nina的分裂世界,並且像我們看到的那樣沉浸於那種和主角一樣的,似曾相識的恐懼中,對自己對身邊的人開始不信任,無論是至親的還是至疏的,這種恐懼源自內心,好像有句古話是說君子以恐懼修省,中國很弘揚,未知生焉知死,未雨綢繆,這類的約束,而正真坦蕩蕩的卻似乎成了小人,當然這種約束是必須的,但不能完全被它主宰,因為人的心性本來就是有很多面的,每個人都有黑天鵝的部份,也有白天鵝的部份,如果這兩個部份不能相安無事,那麼只有死路一條,就像電影裡的Nina一樣,雖然往藝術上看如她所說是為了追求完美,但這個完美真的需要犧牲肉體和靈魂嗎?我認為心性死了靈魂就不完整了,靈魂都不完整了病態就體現在了各個方面。一般人的這種病態是不會被輕易激發出來的,Nina如果不是特別渴望這個角色不是那麼想要得到完美,她也不會出現精神分裂,這有點像走火入魔,如果試想我們哪天能為什麼東西捨棄生命,我們也總能有個高尚而充分的理由說服自己的,抑鬱症的死亡都是無征無兆,自然無痕的。

當我們跟隨電影一點點釋放內心的焦慮不安,越是想突破自己越是得不到肯定,最終自己變成了自己的敵人,這時候,出現了一個Lily,一個後背紋著黑天鵝翅膀的女人,她的出現很是有戲劇效果,彷彿有那麼一瞬間,她可以給Nina所需的激情和靈感,帶她從白天鵝般的乖女兒給curse成邪惡的黑天鵝,而這個邪惡正是美好的,是Nina最需要釋放出來的部份,然而美好而激情的也是魅惑而危險的,Nina已經被偏執燒昏了心智,這個美麗的curse在她看來只能是curse是replacement,在這裡,黑色翅膀這個意象也很有趣,紋身,黑色,毒品,放縱,這些都是陰暗的,而它們的意義卻是拯救,希望,激發,放鬆,意象開始出現顛覆,但不易察覺,直至電影的高潮部份,也就是結尾到來,我們才意識到原來一切分裂對立都是錯誤,都是不可理解不可原諒的,為什麼要那麼生硬的把兩個自己割裂開來,還讓一個在鏡子中仇視著另一個,這個預設就是個荒謬。

結果我們明白了Tomas原來才是那個最自私的黑天鵝,披著藝術的外表,把稚弱的Nina誘惑,愛上了惡魔,她的生命終將被詛咒。這是不是影片要上演給我們的新版天鵝湖呢?你可能會說如果他們多些溝通,Tomas能夠理解Nina心中的痛苦掙扎就好了,但是正如那句話說的戀人間永遠聽不懂對方的語言,更何況Tomas只是喊她my little princess,她只是他的muse。

想來天鵝湖的結局也不一定就是悲的,只有王子的真愛才能解除白天鵝身上的詛咒,而王子卻被黑天鵝誘惑,白天鵝只能在死裡解脫。也許只有悲劇才能成就完美,就像觀音山的結尾也是讓死亡化為永遠,無生無死就是最好的未來,這個未來在生的眼裡是無死,在死的眼裡是無生,全由想不想放手決定,永遠不一定是在一起。巧了的是這兩個死都是墜崖,只不過在觀音山里死亡化作了一隻自由鳥。之前看了個劇組的訪談,李玉說到生命有三個層次,第一層表現出來就是溫情小品那種,諸如知音、讀者文摘上的那些東西,探討得很淺。第二層生命意義是恐懼,就是你恐懼這種快樂的失去。張艾嘉的角色已經失去丈夫,也失去兒子,就是家庭沒有了,她覺得這三個孩子帶給她的這種快樂她很恐懼,她害怕再失去。生命的第三層意義,就是快樂到底是什麼,是快樂的活著還是快樂的離去才是你人生,生命的終極意義。我想這種問題還是留在看電影的時候多思考思考吧,畢竟總會有些所得的,至於生活,則總會繼續的,由不得你擅作主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