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震撼效應--In the Valley of Elah

决战以拉谷/以拉谷/进退维谷

7.2 / 75,262人    121分鐘

導演: 保羅海吉斯
編劇: 保羅海吉斯 馬克波爾
演員: 湯米李瓊斯 莎莉賽隆 Joseph Bertot 布蘭特布利斯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朱熠

2011-03-15 17:38:40

你們的戰爭,我們的孩子


       [決戰以拉谷]已經不知道是第幾部反對伊拉克戰爭的電影了,對「戰爭摧毀人性」的控訴也已是老生常談。[節選修訂]就曾透過攝影機的視角,見證了美國大兵在伊拉克戰爭中的人性淪喪。而[決戰以拉谷]則是從歸國大兵的言說和帶回的視訊中,回溯了那段往事,把焚燬人性的烈火從伊拉克蔓延到了美國本土,足可視為[節選修訂]的後傳。只不過不同於德·帕爾瑪身臨其境的記錄,保羅·哈吉斯勝在抽絲剝繭的探尋和綿綿不絕的悲傷。
    湯米·李·瓊斯飾演的父親漢克,是曾參與過越戰的老兵,在他的影響下,兒子邁克走上了了伊拉克硝煙瀰漫的戰場。一日漢克接到美國軍方通知,剛從伊拉克戰場歸來的邁克失蹤,漢克隨即駕車前往美軍基地調查情況。而兒子終於被找到的時候,已然成了一具被肢解、焚燒後丟棄於荒野的屍體。強忍悲痛的漢克與莎莉茲·塞隆飾演的女警艾蜜莉,攜手調查兒子的死因。調查中逐漸清晰的兒子身影,把漢克記憶中的孩子形像一點點擊成支離破碎。伊拉克的戰火已經把邁克的良知烤得面目全非,那個曾經的好孩子,成了視人命如草芥的野獸,在毒品、暴力、妓女的世界裡沉淪,而正是那炙烤中的人性,最終把他自己的生命也燒成了灰燼。
    保羅·哈吉斯的故事從來不會是平鋪直敘,即使不如[撞車]般千頭萬緒,也至少如[皇家賭場]般此起彼伏。而[決戰以拉谷]看似波瀾不驚,其實骨子裡也華麗得如同孔雀開屏。導演把一個美國大兵遇害的故事,編織成了一片雲山霧罩,然後再慢慢地撥雲見日。而設置的迷局亦沒有淪為故弄玄虛,而是在探尋真相的脈絡上,挖出軍隊和戰爭的種種不堪,愈走前一步,所見就愈發觸目驚心。導演在敘述的過程中,還用逐漸修復的手機錄像、「Doc」的綽號、反覆出現的照片、首尾相扣的視訊等橋段,處處彰顯編排的精巧。影片中段,漢克對艾蜜莉的兒子大衛講述他名字的由來,引出了片名「以拉谷」的聖經典故,那是年幼的大衛挑戰巨人歌利亞的地方。影片結尾,艾蜜莉再次對兒子講起這個故事,不想兒子接連發問「為什麼要派他去與巨人搏鬥?他只是個孩子」、「他害怕嗎?」,大衛稚氣的提問,其實是對漢克論調的質疑。他撕開了大衛王被強加於身的勇敢外衣,袒露出他內心深處的恐懼,這與邁克打電話給父親、哭著求他把自己帶離伊拉克互為註腳。而如果你仔細留意了之前漢克與友人在咖啡館的一次談話,就會發現他十年前死於軍事演習的大兒子也叫大衛。保羅·哈吉斯在神話與戰爭的交疊映襯中,讓主題逐漸浮出水面,最終通過顛覆神話顛覆了戰爭。然而他對精巧結構的痴迷,還是讓格局流露出些許的匠氣,比如影片開頭和結尾的兩次升旗,反戰論調「旗幟」鮮明,但呼應過於直白,顯得畫蛇添足。
    但就算拋卻精心編織的構架,影片也有足夠強大的情感墊底。從來精忠愛國的漢克,讓兩個兒子均穿上了軍裝,大兒子在軍事演習中離世,他對被送往伊拉克戰場的小兒子說:「好好活著。」兒子是活著回來了,卻空留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好孩子變成了壞孩子,最終留下父母孑然於世。漢克這才看清了戰爭的無謂,和信仰的荒唐。漢克一家經歷的內心信仰崩塌和家庭分崩離析,正是美國千千萬萬家庭悲劇的代表。相比那些空洞的反戰言論,如此真切的情感體驗和內心反省,無疑更切中美國民眾的要害,引發共鳴。
    影片的演員陣容可謂豪華,三位主演家中皆放有一尊奧斯卡小金人。飾演母親的蘇珊·薩蘭登出場短短幾分鐘,表現出的悲慟卻著實令人動容。但同為奧斯卡影后的莎莉茲·塞隆雖貴為女主角,演出也夠賣力,可給予的戲份卻實在有湊戲的嫌疑,枝椏眾多,卻都游離在主題之外,沒能支撐起一個立體的形象。但這些都無關緊要,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決戰以拉谷]可以說是湯米·李·瓊斯一個人的電影。影片中的湯米始終沉默寡言、愁眉不展,沒有大悲大慟,只有隱約的脆弱,強忍的悲切,和安靜的執著。你無法用「演技」二字來形容他,因為他已了無痕跡地化身為那個喪子的父親。他流瀉出的喪子的哀傷、和麵對真相的絕望,亦讓影片瀰漫上一股濃得化不開的悲愴,正是這股悲愴,彌合了影片的道道硬傷。

原文刊於《看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