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

更好的世界/爱有新世界(港)/更好的明天(台)

7.6 / 35,712人    Denmark:119分鐘

導演: 蘇珊娜畢爾
編劇: 安德斯詹森
演員: 麥可佩斯伯蘭特 崔娜蒂虹 烏力克湯姆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德烈大叔

2011-03-18 06:13:41

《更好的世界》:心懷寬恕,天下大同


 
    道德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代表著人類文明一種高層次的意思形態,而人性則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受社會和歷史條件影響的本性存在,《更好的世界》通過平和的敘事和類比父母與孩子之間互相影響作用的道德經歷和人性來凸顯出一種極強的人文關懷,可以這麼說,影片《更好的世界》是一部關於道德的電影,是關於不同經歷條件下道德覺醒和追逐道德本源的電影。

        北歐是那麼清淨的一塊土地,富裕而又美麗,而在世界的另外一些個地方,卻充斥著暴力、貧瘠和貧窮,埃利亞斯的父親安東穿梭於這兩個地方,看過了種種大生大死,安東形成了自己獨特而深刻的道德和人性價值評判體系,對於生命,對於道德,安東有著比別人更為強烈的感受,他矛盾的生活著。他的兒子埃利亞斯在學校被人欺負,一直忍氣吞聲,直到遇見Christian,Christian的人性價值評判體系顯然是較為趨於原始的,母親的去世讓他愈發的仇恨自己的父親,而這種仇恨在他幼小的身體裡扭曲成了一種原始的復仇本能,而埃利亞斯卻沒有形成自己的道德體系,這時候Christian對其產生了較為深的影響,父親長期不在身邊,埃利亞斯需要一個強硬的人去引領他,而Christian扮演了這個角色,可惜的是Christian的道德感較為的扭曲和原始。
        
        當一個人受到侵犯與侮辱時他應該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大多數時候,出於人性的本能,我們會給予反擊,但是有些人選擇了沉默的寬恕,這很符合基督教的普世體系,耶穌臨死前寬恕了把他送上十字架的罪人們,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耶穌的那種憐憫和高尚的道德,但是安東做到了這一點,在蘇丹難民營經歷了各種生死,安東對於復仇和寬恕有了較為普世的認識,這樣變成了他教育孩子們的思想,但是孩子們卻不一定認同這種「退讓」,孩子並沒有很多的經歷,處於人性的本能,他們會選擇自己的復仇,而這種矛盾正是此片整片所表達的,正如片名所言,更好的世界正是需要寬容的世界。
        
        本片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點,第一個是安東面對生死、復仇、正義的糾結思考;第二個是孩子們對於寬容和復仇的解讀。而這兩點的穿插使得此片產生了較大的思想衝突,這正是此片所要探討的東西,由此梳理劇情,可以發現出導演的深刻用意,蘇珊比爾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在此片中得到很強的體現。面對孩子一種出於動物性本能的復仇,影片定的基調是不知者無罪,這與今年與此題材有交集的電影《告白》較為的不同,《更好的世界》最終選擇的是寬恕,冤冤相報何時了,選擇寬恕,天下大同。
        
        由此筆者不禁聯想起最近日本地震引起的網路論戰,這也是一個關於寬恕的主題,一個關於國讎家恨與人性道德的主題,面對仇恨,一些國人把基本的道德和人性踩在了腳底下,即使過了那麼多年,仇恨的種子仍然存活在一些國人的心中,這種原始的憎恨扭曲了部份國人的心,他們忘了,一個更好的世界需要的是寬恕,而此片所探討的終極問題最後得出的結論正是寬恕,這是種道德的昇華,一個更好的世界需要每個人心存寬恕。
        
        此片所探討的東西深入了人類文明矛盾的核心,我們身邊時時刻刻存在著這種矛盾,而《更好的世界》給了我們一個具有深刻人文關懷的答案,可以說此片的思考是極具現實價值的,我們為什麼久久不能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正是我們心裡沒有給寬恕留下足夠的空間,暴力與復仇這對相依相伴的原始罪惡一直沒有從人類本性之中抹除,以暴制暴永遠是不能解除問題的,在《更好的世界》結尾,我們看到了希望,人之初,性本善,埃利亞斯最後的善舉給了整片一條出路,也讓我們看到希望。
        
        此片整體風格較為的冷峻,思想闡述舉重若輕,色調和光線的運用也較為的搶眼,雖然戲劇衝突較弱,但是並不足以蓋住此片的光輝,沒有說教意味,一切只是在冷峻平和的調子中慢慢醞釀和體現,細膩而又不失大氣。女性思想的細膩和強烈的人文關懷作用於此片的基調之中,我們很感動的看到了一個女性導演對於道德和人性價值的深刻思考。
        
        庫布里克說:生命的無意義迫使人去創造意義,不論黑暗多麼廣闊無邊,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光明。或許暴力、仇恨與人性本源的聯繫使我們一直無法做到心存寬恕,但是此片意義之所在即使庫布里克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這是一部懷著希望和信心的電影,而這一點也是奧斯卡選擇它的原因,這是一部極具現實價值的電影,一部沉甸甸的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