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60號高地--Beneath Hill 60

奇袭阵地/号高地之下/

7.1 / 6,607人    122分鐘

導演: Jeremy Sims
編劇: David Roach
演員: Brendan Cowell Harrison Gilbertson Steve Le Marquand Gyton Grantley Alex Thomps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武束衣

2011-03-18 11:40:32

《奇襲60陣地》:暗霾中的心跳聲


  戰壕,地道,尤其在一戰中是無數士兵的噩夢。而本片講的是處在這個夢境深處的一群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來自於澳洲的地道礦工組成了爆破兵團,在盟軍的地道里努力改變僵持中的戰爭。這故事說起來,跟普通觀眾有點距離,一戰背景也從來不是電影的常客。不過本片在有限資金里把許多地方都做的很到位,演員的小動作,老兵的經驗與迷信,地底生活的心態,一點點積累起來,真誠,紮實。

    在3月份這個國產小片扎堆的日子裡,有《洛杉磯之戰》和《奇襲60戰地》兩部同樣以一支小隊為主視角,但風格差異又如此之大的外國戰爭片上映,算得上是件有趣的事。似乎有人一直在詬病《洛杉磯》中科幻設定的簡疏,就好像也同樣有人在抱怨《奇襲》的情節緩慢拖沓一樣,算得上是表錯兩鍾情。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吧,如果以片喻人,《洛杉磯》就如同是葉問,上來就反正就是一通打,你說這種拳速不可能有力量的,他還一通打,你說這女人拳根基不穩的,他還一通打,你說這樣猛烈消耗體力打不久的,他還一通打。最後你發現他沒在聽你說話,只是打。無堅不破,唯快不破。

    而《奇襲》的拍法是喬峰。左邊一拳,右邊一掌,你說這種煽情好俗啊,你說這個細節別人拍過了,你說這個人物還不豐滿啊,你說目標達成也太容易了,他安安穩穩一套拳打完,收。你發現你還是中招了。

    閃回的部份,拍得很美。不光是澳洲的陽光在潮濕的戰場對比下更迷人了幾分,包括那段從惡作劇到許諾的愛情,恬然有餘味。

    也許受限於資料來源(當事人自傳,回憶錄),導致本片在故事的戲劇性把握上,有一些天然的束縛感,導致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前緊後松的勢態。特別是關於對60戰地的襲擊計劃,從制定到實施,似乎也講得太波瀾不驚了些,並沒有前半段「深夜送炸藥」那般緊張與緊湊。即使對應了德軍工兵的作戰戲來凸顯雙方的鬥智,也只是點到為止。地下挖掘和爆破等專業方面的劇情,要講多少,講到什麼程度,確實要拿捏出一個分寸。

    但換一個角度看,我們恐怕會發現導演好像並不在意這個效果。

    如果用戰爭片的常見標準來看,《奇襲》沒有正面交鋒倒也罷了,甚至連敵人的面孔也拍得太模糊了一點。黑暗中機槍的火舌,無法預測的炮彈和塌方,還有他們未曾碰面的判斷準確的德方同行。這些東西帶來的厭惡感,甚至有時還不如那個老闆著臉的白鬍子上司。電影不但沒有渲染敵人的可惡,戰士們的同仇敵愾,反而借劇中人之口對身為基督徒的父親說道:「這場戰爭,不就是上帝送給我們的嗎?」

    不對勁,在借事說事。

 



    真正的敵人,似乎只是那個叫做戰爭的東西。真正在營造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無法結束這種狀態的可能。那個懸在你頭頂的爆炸讓你尖叫,但倘若常年累月地在複雜得叫人容易迷路的地道中呆著,陪伴著你的只有自己的心跳和那支測試氧氣的鴿子,個人的存在感恐怕很容易會被抹殺。電影結束時小士兵安然坐在燭光里,大家看得見他成長後的勇敢,但彷彿也能看得見一種解脫。

    演員選得都不差,分擔不同長度戲份的各色配角各司其職,那些髒兮兮的臉在燭光與炮火中有稜有角。布倫丹考威爾在戰場和閃回兩條主線里做到了分出層次,當然,化妝也幫了不少忙。被意外看看到《4400》的女主角傑奎琳麥根斯,她花上老妝有些讓人不敢認,從演職業女性走到了演那麼大孩子的媽也就是這麼一點點時間啊。

    電影的開場從黑暗中的一點亮光啟動,十多分鐘的地道戲,只能看見黑暗裡蜷縮在各處的士兵。幽閉的壓抑環境立即從螢幕上透了過來,這很容易讓人想起近期另一部也是以這種方式拍攝的《活埋》。

    而無盡的戰爭,對人類這個種族而言,何嘗又不是一種"活埋"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