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ella

2011-03-24 07:38:59

物競天擇


剛剛去自動販售機上買了巧克力當午飯,然後就有整個午休的時間,來寫這個影評。

比起其他二戰電影深懷的傷痛,沉思,以及人文關懷,這部電影客觀冷靜的近乎殘酷。但是這一點,讓老娘深深的傾倒。比起《辛德勒的名單》,《刺殺希特勒》,這樣帶著強烈價值觀輸出的美式電影,帝國毀滅讓人輕易看不到創作者的立場。大概拍攝的初衷就是想拍一個寫實的紀錄片,如何解讀就全交由觀眾,不加干涉。
電影的拍攝也多用中景和仰拍,很少特寫鏡頭,拍攝希特勒和他人對話場景的時候,很喜歡把攝影機放到門外,這種拍攝手法照成的疏離感,讓影片的客觀立場更加有效的被傳達。
電影長達整整3個鐘頭,前面一半,我看的無感,這種不帶鮮明感情色彩的表達,顯然不是那麼的有感染力,但是看到後面,在不知不覺裡面累積的張力,讓我情不自禁的去開大了hotel的空調。壓抑到覺得自己需要心理干預。

關於電影本身,某位小朋友有非常到位的評論,俺不覺得可以說更多,參見下面的連結。
http://www.fatdudu.com/2011/02/der-untergang/

這裡只是胡亂扯扯,電影讓我想到的,關於英雄和弱者的糾結。
某種意義上說,希特勒是個英雄,有堅定的信仰,強硬的執行力,驕傲的自尊以及極富感染力的領袖氣質。
這樣的人物註定要翻雲覆雨。看一個英雄的陌路,分外的悲涼。到後面盟軍的節節緊逼,屬下的紛紛叛離,作為領袖,一點點失去他的權力和權威只能一天比一天的歇斯底里。我幾乎是渴望著他能快點像一個英雄一樣死去,而不願意看到他無力落魄的樣子。

那麼是什麼把魔鬼和英雄聯繫起來的。
想了想,應該是信仰。

電影裡面希特勒常說的台詞。
我不同情他們,失敗的弱者沒有資格活下去。
是德國人民選擇了我們,他們就要承擔這個後果。

他在戰爭的尾聲,試圖破壞德國的一切民用設施,不吝惜把德國變回中世紀,只想留一片廢墟和焦土給蘇聯人。他對德國人和對猶太人的殘酷,其實並沒有實質的分別。他一直崇尚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而所有的行為都是對這一個信仰的貫徹。

仔細想想,這種信仰,其實或深或淺的都在影響著每個人,在這個鼓勵競爭的年代。

記得幾年前有位摩的師傅和一個北大研究生展開的大討論在網上沸沸揚揚。摩的師傅作為草根階層,對現有社會的不合理性作出了尖銳的批評。然後,某位北大研究生同志就站出來說,命運是要靠自己去改變的。比如像我,之前生活不如意,然後努力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畢業之後就有了好工作好生活。聽起來並沒有錯,但是一個社會如果要讓自己的公民付出如此大的成本才能改善生活的話,那麼這個是個好的社會嗎?

與之對比的有兩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
小朋友有一個搞音樂朋友一直是領救濟金的,然後拿著救濟金去買了各種樂器,設備,還在家裡搭了一個小錄音棚,可見德國救濟金之高。。。有一次和某個朋友談起德國的福利制度。我覺得很不合理,努力工作的人在養活這些偷懶的人。那個朋友輕飄飄的回道,為什麼需要那麼多人去努力工作?被這個觀點shock到了,的確如此,在這個生產高度工業化的時代,其實我們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去工作就可以滿足大家對生活必須物資的需求了,為什麼需要所有的人都去努力工作?讓一些人能從社會勞動中逃離,有什麼不可?我們為什麼要push這個社會更快更迅速的前進呢?這個難道不是意味著資源的更快消耗?環境的更多污染嗎?

另外一件事情發生在金融危機的時候。那個時候德國公司裁員是打分的。你結婚了加3分,有一個孩子加一分。分數越多的越不會被炒掉。就是說你被炒掉的機率和你的工作能力以及業績無關。我當時間德國人,這個是不是不公平的?比如某個努力工作,至今單身的同事很可能比一個忙著照顧家庭而消極怠工的人有更大的機率被炒掉。德國人說,德國的法律體系就是這樣的。其實這個也是合理的,有能力的人即使被炒掉了,也可以很快的找到工作。而那些有家庭但是沒有能力的人,如果被炒掉了,要怎麼生存?

競爭的機制,無意卻必然的帶著對弱者的不同情。
優勝劣汰,這個是自然界的法則。是不是可以解讀成人類社會動物性的那一面?
我承認,一個完全平均主義的社會是沒有前途沒有活力的。
但是我們能不能在讓強者生活的更好的時候,讓弱者也能快樂的生活呢?
能不能不要讓競爭的優勝者,佔有那麼大的優勢?因為這種優勢的累積,必然的導致強弱之間差距的不斷拉大,弱者的生存空間被不停的擠壓。
這是不是讓我們區別於動物多一點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