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祖魯戰士--Zulu

祖鲁战争/祖鲁战争/战血染征袍

7.7 / 42,731人    138分鐘

導演: 安安菲爾
編劇: John Prebble 安安菲爾
演員: 史丹利貝克 Jack Hawkins Ulla Jacobsson James Booth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iaoduoxi

2011-03-27 05:54:50

雖敗尤勝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879年1月22日發生的伊散德爾瓦納戰役,無疑是大英帝國有史以來最不可思議的失敗之一——裝備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後膛槍和野戰炮的英軍遭到南非土著部落祖魯人的偷襲,大敗而逃,1300餘人被打死,而他們的對手僅裝備長矛和牛皮盾,甚至連騎兵都沒有。然而,就在英軍大部隊在伊散德爾瓦納潰散的同時,在戰場北面一個叫羅克渡口的地方,由皇家工兵中尉查德以及第24團2營B連的布隆海德中尉指揮的100多個散兵游勇和傷病員組成的小部隊,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憑藉一個小教堂和簡陋的防禦工事,竟然頂住了祖魯酋長的弟弟親自率領的4000名祖魯武士的輪番進攻,而自身傷亡甚微。這樣的結局,同樣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部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的老片,《Zulu》在各方面都達到了同時代電影的一流水準,尤其是影片所展現的雙方進退攻守等一系列戰鬥場面,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堪稱戰爭片中的不朽經典。

影片開頭便全景再現了伊散德爾瓦納英軍慘敗的場面,身著紅色軍服的屍體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祖魯人踩在屍體上,翻檢著他們的子彈帶,拿走步槍和其他戰利品。與此同時,瑞典傳教士韋德和他的女兒在祖魯人的部落參加一次集體婚禮,其間驚悉戰端已開,倉惶逃回他們位於羅克渡口的奧斯卡堡傳教點。一場血腥廝殺,不可避免地降臨在這個簡陋破敗的小教堂頭上。

祖魯人的戰鬥力

祖魯人的社會形態雖然還停留在氏族公社階段,但絕非有勇無謀的野蠻人。恰恰相反,在日常狩獵活動以及連年的部落戰爭中,祖魯人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其軍隊雖然裝備原始,但指揮協調皆有章法,行動敏捷,而且擁有令人驚嘆的勇氣和犧牲精神。戰鬥尚未開始,影片就對祖魯人的戰鬥力做了許多鋪陳,比如借布爾人中尉亞登多夫之口描述了祖魯人使用的「牛頭陣」的戰術——兩翼為「牛角」,中央為「牛頭」和「牛腰」,先以兩翼包抄的戰術迂迴敵軍的側翼,切斷其退路,然後由許多行列組成的中央縱隊進行正面突擊,擊潰敵軍。在片中,布隆海德中尉曾譏諷這種戰術「太簡單」,但是正如亞登多夫所說的,這種戰術「應該說是很致命」——要知道,伊散德爾瓦納的英軍就是在這種戰術的打擊下,防線土崩瓦解,從而遭遇滅頂之災的。此外,影片還通過一個瑞士騎警之口,透露了祖魯人驚人的戰場機動能力,一天至少可以徒步行軍50英里(約80公里),而且不必休整即可投入戰鬥。相比之下,英軍步兵一天只能前進20英里。如此驚人的速度,也無怪乎奧運會田徑項目大部份金牌常年為黑人運動員所包攬了。

祖魯人開進戰場的場面鋪排堪稱驚艷。先是從遠方傳來一陣隆隆的轟鳴聲,按照布隆海德中尉的說法,就像「該死的火車」,其實這是祖魯人敲打盾牌的巨響,這時英軍雖然還看不見他們,卻已經大為驚駭;喧囂過後,祖魯人突然又安靜下來,這時英軍既恐慌又疑惑,搞不清對方到底在幹什麼,甚至連方位都無從判斷。當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祖魯人已經在戰場周圍的山頭上展開隊形,發出震耳欲聾的戰吼,他們牛皮盾和長矛在陽光下放出耀眼的白光。

接下來的戰鬥,祖魯人展現了他們的勇氣和謀略。和某些影片中所反映的野蠻人一窩蜂地猛衝不同,祖魯人將自己的部隊排成好幾列戰鬥線,先派出一小部份人做試探性進攻,衝到英軍南部陣地前並不進行突擊,而是原地呼喊,吸引英軍開槍射擊。當付出了幾十人傷亡的代價後,祖魯人撤退了。這時英軍不免有些得意,倒是那位經驗豐富的布爾人中尉亞登多夫一語驚醒夢中人:祖魯人這是用他們戰士的生命,通過槍聲判斷英軍的火力密度,從而計算出英軍的兵力的數量和部署,這種戰術著實讓英軍官兵吃了一驚。

當摸清了英軍的虛實之後,祖魯人很快已經典的「牛角陣」發起聲勢浩大的進攻。南翼部隊虛張聲勢,聲東擊西,吸引英軍的注意。與上一波攻擊不同的是,這次祖魯人在英國人開火時全都匍匐在草叢裡,一個都沒被擊中。與此同時,在北翼的山坡上,幾百名祖魯射手向英軍陣地開槍射擊。祖魯人擁有許多滑膛槍和來福槍,數量也許多達1.5萬支,但是,命中精度較高的槍枝不到2000支。也許是接觸火器時間不長,他們的槍法很差,遠不如投標槍來的順手。據說祖魯人投擲標槍的射程有70碼(約64米),這是一個驚人的距離。相比之下,羅馬人投擲重標槍的射程只有30——40米。

在槍手的掩護下,祖魯人在北翼發起主攻,幾百名戰士冒著彈雨,前撲後繼,以決絕的姿態衝向英國人的堡壘。英國人外圍用沙包和大車倉促壘起的簡陋工事並未發揮太大作用,祖魯人很快衝到了低矮的胸牆跟前,有些人甚至翻過障礙,與英軍展開短兵相接的廝殺。祖魯人用大盾和短標槍作戰,在近距離刺殺和防禦方面反倒佔有優勢,這一點和羅馬軍團有幾分神似。英軍步槍拼刺刀的肉搏戰術相對而言笨拙了許多,就像他們的祖先,當年的撒克遜蠻族人,像野豬一樣把全身的力氣都用上了,但是肋下放空,屢屢中招,傷亡頗大。連指揮官查德中尉都在祖魯人第一次進攻中捲入肉搏戰受傷,差點送命。

也許是祖魯人不擅槍戰,怕射中自己人,祖魯人在北翼的攻擊並沒有持續多久就撤退了。然而,就在北翼的攻勢停歇下來沒多久,祖魯人突然編隊在南翼出現,立即發動了第二波攻勢,毫不停歇的攻擊給人手不足的英軍造巨大的壓力,以致於祖魯人一度突進到教堂建築內部和屋頂上,每個房間都成了戰場。雖然在英軍拼死抵抗下,祖魯人以陣亡350人的代價撤離戰場,但是他們過人的計謀和愍不畏死的精神,已經足以讓英國人為之膽寒,迫使他們重新認識這個頑強的民族。

英國佬的精神

雖然英軍終贏得了戰爭,但是對於困在羅克渡口的104名倒霉的英國軍人而言,1879年1月22日仍然是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南面伊散德爾瓦納的英軍部隊已經被消滅,孤立無援的羅克渡口以及那些可憐的防禦力量立即暴露在祖魯大軍右翼「牛角」4000名狂暴戰士的攻擊矛頭之下。危局之下,皇家工兵的查德中尉和紳士出身,似乎輕佻的布隆海德中尉成為力挽狂瀾的人物。這兩個人出身不同,性情各異,互相之間還有那麼點看不順眼。但是在緊要關頭,這兩個人同舟共濟,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竟以100多名殘兵羸卒,頂住了40倍於己的敵軍連續12小時猛烈進攻,創造了奇蹟。英軍之所以能夠以寡敵眾,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武器裝備佔有絕對優勢;二是以逸待勞的防禦優勢,三是英國精神的支撐。

武器裝備佔有絕對優勢,這是西方國家最終征服東方世界最強有力,也是最直接的因素。此戰英軍裝備的馬蒂尼-亨利MKII後膛來福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極限射速達到每分鐘20發,由於槍管刻有膛線,它的射擊精度也超過同時代其他步槍。在片中,英軍能夠對祖魯人槍手形成火力壓制,並且在祖魯人攻破外圍防線的危急關頭通過三排連擊打得對手屍積如山,馬蒂尼-亨利MKII功不可沒。此外,此款步槍配備的標準刺刀長552mm、帶有環形座,安裝在槍口右側,也令英軍在近距離肉搏戰中能夠從容應對祖魯人兇險的短矛。戰爭期間,英軍還裝備了早期的加特林機關槍及其野戰炮等先進武器。此外,英軍還佔有騎兵優勢,在決定性的烏龍迪村戰役時,英軍的快發後膛槍和野戰炮組織起密集的火力網,完全阻止了祖魯人的近距離衝鋒,並發起騎兵攻擊,徹底擊潰了祖魯人的主力,進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此戰英軍勝利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還在於他們預先建立了一個簡陋但有效的防禦圈,能夠以逸待勞,挫敗祖魯人的兇猛突擊。這一點查德中尉功不可沒,他皇家工兵的專業完全派上了用場。

本片對於祖魯人雖未醜化,但仍然失之淺薄,但對於英國人的刻畫卻極為成功,所謂的「英國精神」,在這場小型的攻防戰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先說說兩位指揮官,查德中尉出身平民,代表了他那個階層出身的軍人所應有的品格——平時兢兢業業、默默無聞,關鍵時刻勇於擔當,凡事親歷親為,善於團結下屬,深孚眾望。而被稱之為「紳士」的布隆海德中尉,謹遵軍官不服勞役的特權,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在戰時仍熱衷於打獵之類無聊的消遣,平時喜歡說一些陰陽怪氣的話,罵人不帶髒字。這也是英國紳士必備的教養,通常稱之為幽默感。這兩人出身性情皆大異其趣,難免有些「傲慢與偏見」的情況。然而,在祖魯人四面圍攻的危急時刻,查德中尉緊張得連子彈都裝不進槍膛,布隆海德反而指揮若定,親臨火線,也是從容不迫。他甚至說,在這次戰鬥中,我多麼希望自己是一名普通士兵。人不可貌相,英國的上流階層雖然有些裝腔作勢,但是領命於危難之際,倒也是身先士卒,戰不旋踵。像本朝歷史上「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情況,在英國還真不多見。在戰火的考驗下,布隆海德放下了傲慢,查德中尉拋棄了偏見,同舟共濟,終於度過難關。

形形色色的下層官兵也是性格鮮明,軍士長一板一眼,絕對服從命令;軍醫臨危不亂,在祖魯人的刀下依然沒有放棄搶救傷員;還有威爾斯人與祖魯人的陣前「對歌」,並笑話對方「低音不錯,但沒有好的男高音」。二戰時,隆美爾也曾見到在法蘭西戰役中被迫投降的英軍將領,「英國軍官投降後仍保持著紳士風度。他們絲毫沒有法軍軍官那付哭喪相。在廣場上和房屋前談笑風生,完全忘了剛打完仗。」 即便失敗,即使會死,也不忘開玩笑,這種樂觀主義精神,恰恰是英國人堅強性格的獨特體現——我根本不把你放在眼裡嘛。

影片結尾,晨曦微露之時,傷亡重大,但完全有能力再次發動進攻的祖魯人悄然離開戰場。根據布爾人中尉亞登多夫的說法,祖魯人是被英國守軍的勇氣所折服,才自動撤圍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英軍真是雖敗尤勝,祖魯酋長也頗有亞歷山大大帝和薩拉丁的遺風。但根據歷史學家的說法,祖魯人的這次進攻本來就偏離了原定計劃——他們本來是要去堵截英軍潰兵的,因此攻打羅克渡口純屬順手牽羊,打得下就打,打不下就走,並無攻取之決心。還有一種說法是祖魯人連日作戰,補給不足,師老兵疲,攻打據點又付出重大傷亡,何況當天英軍增援部隊也正朝羅克渡口開進,這才不得不撤軍休整。無論如何,祖魯人走了,他們曇花一現的勝利和他們的王國也隨之煙消雲散。在接下來的歲月裡,英國人將成為這片土地新的主人,一種叫「種族隔離」的制度也將在未來的一個世紀時間裡給包括祖魯人在內的所有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套上沉重的枷鎖。然而,英國人最終也將離開這片土地,種族隔離也將消失。決定歷史的並不是馬蒂尼-亨利MKII,也不是祖魯人的長矛,更不是塞西爾•羅德斯爵士和他瘋狂的夢想,而是文明的進步和人類秩序的重建,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寬容與和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