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

更好的世界/爱有新世界(港)/更好的明天(台)

7.6 / 35,712人    Denmark:119分鐘

導演: 蘇珊娜畢爾
編劇: 安德斯詹森
演員: 麥可佩斯伯蘭特 崔娜蒂虹 烏力克湯姆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INNE

2011-04-03 01:56:00

正義為何?


正義的根本倫理:即何種情況使用暴力是正義的。在中國,自由是稀少的,正義卻無處不在。談論正義是非常惡俗的事情,到處都是,什麼地球關燈一小時,抵制活熊取膽或者是前一段日子裡在微薄上興起的抓拍被拐賣的行乞小孩。不僅如此,談論正義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畢卡比亞曾說「道德是蠢豬身上的刺」,記得前幾天當日本地震時,當微薄上的名媛們集體送溫暖,某個名媛忍不住罵起了日本,立刻成為還珠格格,引起大規模圍觀,某名媛無奈搬出「汶川地震日本錢都哪去了」,都沒阻擋他做了幾個小時的薩朗斯通。顯然在中國,道德更是蹄子,稍不注意就鼻青臉腫。

正義在中國既然即氾濫又敏感,為什麼還有如此多的人前撲後進的要展示自己是大法官。因為代表正義是展示自己良心的絕佳機會,特別是我們從小的啟蒙教育中「利他主義」被奉為最大的美德,至於良心是什麼,正義從何而來與它們是否有效,就不要問了,官方的回答是:那是比你們聰明比你們智慧的人有資格回答的問題。解釋權始終就不在你手裡,在豆瓣上經常有各種智慧之光們這樣回答:「民眾要對學術知識有敬畏,而知識分子也要學著自重」,「重修知識分子的清譽既不是靠給公眾做什麼良心,也不是靠給民眾做什麼啟蒙,而是靠知識分子去推進學術的信念而獲得的。」 「好的制度是讓民眾不能壓迫菁英,同時菁英也不能操控民眾。這是靠兩者的謙虛和彼此的理解達成的,熱情擁抱對方應該不在此列。」好似我們小時候教育的歌謠:朵朵黃花向太陽。

馬克思不是中國佬,紅日自然也非中國獨創,在國外也總會有人蠢蠢欲動要當大太陽,《更好的世界》里設置的男一號就是這樣,救死扶傷的醫生,輾轉兩地到非洲這片不毛之地工作,準確的說就是現代版本的白求恩。這一點太重要了,臘肉畢竟是少數,更多的紅日其實是由知識分子們充當的。當然,少了紅日照耀的地方,黃花也不會太多,總會有一些天才會卯足了勁質問:何為正義。於是在電影裡,男一號更像是晚年的白求恩而不是課本上的。他可以跑到非洲去救助難民,卻沒法抽出一點精力與時間去珍惜他的妻子,甚至有點出軌的跡象。他跑到一個車庫挨巴掌以身試驗教育自己的孩子們暴力是軟弱,卻不停的羞辱那個扇他的藍領工人,罵他「可憐」。肢體可以施暴,語言就不能?他認為救死扶傷是醫生唯一的道德準則,卻默許一幫村民私刑處死當地的一個大佬。我堅定的認為,造成他的兒子被炸傷的原因完全就是他那一次失敗而愚蠢的「正義「啟蒙引起的。

嘲諷絕非《更好的世界》的唯一基調,電影的一大亮點便是過早喪母的男二,他的出場就讓人畏懼,在母親的葬禮上,他平靜而隱忍的吟誦安魂曲,完全與他的身份與年齡不符,智慧,敏感而兇狠。上學第一天鼻子被拍出血,第二天就讓那個大個頭趴地求饒,他不畏高,經常趴到高高的倉庫凝望遠方。他從一開始就摸清,總結出人世間的法則-強權握手,以暴至暴。當然,相對於他強悍的外表,他的內心顯得更為脆弱。移居新居,他選擇了最小的一件臥室,典型的一種心理映射。而當Elias的母親在醫院對他吼道:你這個自以為是的小混蛋,你以為什麼都知道,卻殺死了Elias。他崩潰了,被推到了自殺的邊緣。相比於男一號,這樣複雜兩面的心理狀態電影給出了令人深思的理由,他的母親飽受癌症折磨,父親不忍自己的妻子受如此的煎熬而結束了她的生命,在他眼裡好似一對深愛的人突然反目成仇,可以想像他對天天對他重複愛他的父親是如何的不信任。這樣的安全感落空必定他會找到一處保護殼-暴力是人與人相處的唯一法則,他與Elias成為朋友的紐帶不是交換玩具,而是代表力量的刀子。當Elias猶豫要不要炸掉扇他父親那個混蛋的車子時,他果斷中止了他與Elias的關係,他不希望他的朋友Elias是一個軟蛋。

  如果我們簡化男一號與男二號成為兩種意識形態,Elias的父親代表和平,友好,完全放棄暴力(能力)christian,代表智慧,強權。贊同理性使用暴力。他們都是文明的產物,但當面對野蠻的暴力時,前者被嘲弄無力挽救現狀,後者造成毀滅傷己害他。而兩者的相遇是全片最精彩的一處:Elias說死亡讓他與他母親的關係拉遠,變得陌生,於是他企圖與上帝熟絡,企圖了解萬物的規律。Elias的父親說到,他與死神之隔了一層白紗,一生只有幾個瞬間瞥見死亡的面目,之後一切照常。

  死亡是哲學裡的終極命題,兩者藉此經歷企圖探尋生命的意義,結果卻都慘敗。彷彿加繆筆下英雄西西弗。但存在主義是上個世紀的事情,更何況同期入圍電影《狗牙》比它更現實,更殘酷。《更好的世界》將希望留給了最不起眼的人上,Elias,他的出場就不討喜,被一幫大孩子欺負,不反抗不勸服,只找到一個缺口躲過去,這樣處理困境的方式能說服幾個人?他不聰明,不勇敢,面對christinan的威脅時他求助他的父親徵求意見,他甚至不懂愛,認為母親是他受到欺負的原因。他同意Christian的計劃不是因為他對正義有所理解,是周圍所有的人包括父母朋友都在蔑視他而激起的怨懟。但這樣的一個人,救下了一對無辜的母女,讓朋友與父親重新審視自己。好似托爾金筆下的弗羅多,最普通的人,也可以拯救世界。

  Isaiah Berlin將自由分為兩種性質,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自由的精髓觀念是選擇,而選擇的倫理則是正義,Berlin自己更贊同後者,認為前者會誘導個體放棄個體利益成為支配獨裁的哲學觀。顯然在這一陣營中,蘇提哪比爾與Berlin想法一致。《更好的世界》中Elias的這一壯舉更像是偶發事件而不是學雷鋒。事後他在床上呢喃自己的疲憊又讓人想起了《魔戒》中弗羅多最後的放逐。初始他去做這一事情的原因是什麼,是人性本善?還是女性導演自身的悲憫,還是文明的教化,或是其他原因。電影並沒有給出答案,再寫下去也是我的未知領域。但是有一點《更好的世界》很明顯:感化教導啟蒙強權未必能讓這個世界更好,普通人也是救贖者,他們沒有明確的正義觀,動機與前提只有一個:做你自己。卻挽救了世界。



註:一年裡的大小獎項獲獎電影中,非常推薦去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與入圍五強,無一例外的佳作,2011年的入圍五強中只看了《犬齒》與《法外之徒》,電影《犬齒》展示了極權的運作,劇情有一處照
應標題,一家父親告訴三個子女,如果誰的犬齒脫落,代表誰可以離開家,而人的犬齒一生都不可能脫離。當大女兒硬生生敲掉了自己的犬齒歡快地向外衝去是電影唯一一處讓觀眾高興起來,卻又同時不僅悲哀人類的智慧侷限是可以如此的狹隘。《法外之徒》更有好萊塢電影的格局,十分鐘一高潮層次推薦。並且結尾非常明顯表達導演觀點,革命者與當局都是痴迷暴力的混蛋,社會真正的進步力量是被革命者們厭惡的商人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