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風不化雨 [1969]--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春风不化雨/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锦绣年华

7.6 / 7,538人    116分鐘

導演: 羅納‧尼梅
編劇: Muriel Spark Jay Presson Allen
演員: 瑪姬史密斯 Pamela Frankli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ick's Castle

2011-04-03 22:51:07

理想主義者的悲歌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昨晚終於一賞「麥格教授」瑪吉史密斯的代表作《春風不化雨》。看過之後似乎略懂了一些,又似乎並沒有真正懂得什麼,暫且把看過後的一些想法寫出來,全都是自己的感受,也歡迎其他看過本片的朋友來交流感受。

印象和劇情:
  本片拍攝於1969年,也許是諸多較為出名的關於校園師生關係影片中較早的一部,而且是以女子學校作為入手點,個人感覺較為獨特(當然也可能是由於我知道的不算多的緣故)。而且由於本片是改編自舞台劇,所以整體給人感覺也多多少少帶有一些舞台劇的風格。
  可能是由於主要場景均是學校,影片也因此帶給人一絲學院氣息和英倫范。片中的氛圍既有學校生活的平淡與安詳,同時也潛藏了一群正直青春期女生的躁動感,而影片的背景設定是1933年,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有關二戰前的若干因素也在片中若隱若現。
  說到角色方面,瑪吉史密斯扮演的布羅迪小姐是絕對的核心,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主角,在絕大多數時間內起到了獨自撐起影片的作用。而且人物特色鮮明:舉止優雅、自信到有些自負、同時還是正統的理想主義者。也正因此,她在氣質上就與學校里其他觀念守舊、表情呆滯、舉止刻板的老師形成了鮮明對比,也自然免不了男老師的騷擾。但是在諸多的特點中,最關鍵的還是她的理想主義,這一點既成就了她的與眾不同,也最終造成了她較為悲情的結局。她充滿理想,立志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教育事業。她的課堂風格不拘泥於傳統的形式,堅信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天才,還從不同角度調動起了自己的學生對於音樂、美術等諸多領域知識的興趣。這得益於她的自信和理想化,但同時也正是因為這種自信和理想化,她為自己的每個學生設計好了自認為適合她們的人生方向,儘管她並沒有真正懂得那些正處於心理叛逆期的少女的內心世界。而且由於過份理想化,她甚至對義大利fa@xi@si產生了盲目的崇拜,也因此導致了一位學生喪命。最終,她被自己最信賴的學生背叛,也因此離開了學校和自己鍾愛的教育事業。

布羅迪小姐的理想主義:
  影片的英文名字是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影片是在為這位理想主義者的老師作傳。她任職於一所女子學校,端莊優雅,對教育充滿熱情,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充滿自信,始終將自己視作妙齡少女且與自己心儀的男老師保持著長時間的柏拉圖式戀愛,和自己所教的女學生們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她也因此成為自己學生關注與欣賞的對象。
  不過女人多的地方明爭暗鬥也多:校長視她為眼中釘,其他教員的態度也並不友善,一位正值心理叛逆期的女學生也與她保持著即依賴又敵對的狀態。一位理想主義者也就這樣處在了現實主義的包圍中,註定了最終遍體鱗傷的結局。最致命的是她儘管年紀已不小,但是卻還保留著少女的單純,信任一切自己認為值得信賴的人,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與仰慕,甚至還向自己的學生介紹和宣傳fa@xi@si相關的內容,也真的算是很傻很天真了。也正因此,很多人對於這一螢幕形像是既愛又恨的。當然了,相比於影片中的其他角色而言,大多數觀眾還算是善解人意的。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實終究一步步壓制了她的理想:愛人受不了世俗輿論的壓迫棄她而去,她最信任的學生背叛了她,而一直看她不爽的校長也趁此機會將她掃地出門……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最終還是難逃現實的敲打。就在影片臨近尾聲的一場戲中,她的一段台詞提到了絞刑架的發明者最終死在了絞刑架上的故事,似乎就在影射自己:她的理想主義成就了她的與眾不同,就好比一項新的發明,能夠帶給她滿足和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但是她接下來卻因自己的堅持,帶給旁人以離經叛道、格格不入之感,也正如絞刑架發明者後來的一系列為人們所不容的做法。最終,理想主義者終於被現實所打擊,當翻然醒悟時,卻早已無力掙扎,就如同絞刑架的發明者最終死在了自己發明的絞刑架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似乎也正是理想主義者的悲劇所在:每個人都希望如此,卻又很少有人能夠堅守,極少數堅持到底的,卻又很難找到正確的方向,最終被弄得遍體鱗傷。當然,這麼說也不意味著對理想主義的褒揚或者是批判,理想與否、天真與否是每個人各自的事情,只是想感嘆一下理想者的宿命:功利是功利者的通行證,理想是理想者的墓誌銘。
  不過回歸到布羅迪小姐這一人物形象上來,對她的感受也只能用「既同情又稍有鄙視」來形容了。

瑪吉史密斯的角色塑造:
  說起本片,就不能不說這位大牛主演,可能是由於HP系列影片的緣故,一直對這部號稱是她「最高水平作品」的影片充滿好奇感,把片子想像的異常完美,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理想者,結果看過影片後到底被現實打擊了。當然,這麼說有些言重了,調節一下氣氛,上哪去找十全十美的電影……
  看過之後,說一下個人的感受(純粹的個人感受、純粹的業餘觀點)。
  至於本片是不是她最高水平作品這一點,由於看過她的作品不多,所以並不清楚。只能說,在我看過的她的表演中,還沒發現有失望感覺的。說起她在本片中的表演,由於一開始是跳的看了一下幾個片段,沒有連貫性,也因此以為她是把舞台劇的風格帶到了電影中,覺得有點表演過度。但是後來連續看完,這種感覺就消減很多。
  私以為這個要結合布羅迪小姐這一角色的個性來分析,她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同時也是完美主義者,因此她應該是希望自己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學生。所以她在大庭廣眾以及給自己的學生授課時,儘可能地表現出淑女氣質和優雅的感覺,也自然會多少有一些做作的感覺。但是她同時有保留著一種天真和單純,所以當她單獨和自己的學生、戀人相處的時候,這種故作優雅的感覺就大大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淡然與平靜,談到自己學生的優點時,能夠感受到她那種由內而外的欣慰與滿足,就如同是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孩子的成就時那樣。而在與校長針鋒相對的時候,那種看上去誇張的表演實際上也是做給校長看的,起到表明白己強硬態度和立場的作用,有其目的。

  看過全片後,有以下三場戲給我的印象較為深刻。
  其一是在她面對校長提出要她辭職的要求時和校長爭吵的一場戲,爆發力十足。而且在個人看來,她在處理這一場爭吵戲的時候,拿捏的比較精準。按照我業餘的觀點,如果稍微含蓄一點,可能就沒法表現出人物內心的不滿與怒氣,還會顯得人物懦弱;但是如果再過度一點,就會顯得歇斯底里如同潑婦,也將與她一直塑造的淑女形象產生衝突。但是在我看來,這一場戲算是處理的恰到好處。
  其二是她在教室裡給自己的學生放映幻燈片並且聲情並茂地為她們講述自己知道的故事和自己觀點那一場戲,印象特別深刻。這場戲幾乎可以說是實際意義上的獨角戲,因為她所有的學生在此只是一個背景,而整個這一部份的效果要由她本人支撐起來。是近距離面部特寫+內心戲。不僅對面部控制的要求很高,還要同時控制語調和發音方式(因為算是飽含感情地朗誦了)。對於這一場,我不知應該用什麼具體的語言來描述了,只能說,她的表情與聲音可以把她的情感充分傳達出來,很有感染力。
  其三是最後一場教室戲,她最信賴的學生最終戳穿她理想主義的外衣時,她先是表現的懦弱和畏縮,因為此時,她剛剛得知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觀點受到了沉重打擊,所以還處在被打擊的狀態中,也顧不得那麼多其他了,所以在這一階段看上去是被學生壓制,她處於絕對的下風。之後,她開始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失態,覺得應該在學生面前找回原來的形象,因此面對自己學生的質疑,她開始重新表現出強硬的態度,哪怕是心虛到只有招架之力也不忘保持高姿態。最後,當學生也離她而去時,她開始站在樓梯上聲嘶力竭地呼喊,這是在終於徹底感受到理想幻滅之後的痛苦、絕望和不甘。這一場戲的三種不同狀態的轉變,被她體現的淋漓盡致。

  之前聽說過,有人把她在本片中的表演稱為「影史級別」演出,不知是否屬實,不過仔細一想還是有些可能的。在這樣一部影片中,一位女性演員獨自挑起了全片的大樑,還牽涉到了很多新穎甚至匪夷所思的觀點,也算是比較有開創性的了。「麥格教授」的表演儘管大體上還是有一些舞台劇的影子,但是卻不得不承認她的表現極具感染力和煽動性,讓人過目難忘。



  最後說一說對影片的綜合感受。其實整體看下來,感覺並不是一開始想像的那麼好,而且感覺至今沒有完全理解本片想要表達的涵義和價值判斷。不過中文版的譯名倒是很有水準,個人比較喜歡。教育的投入終究完成的是學生對老師的背叛,就好比影片最後,布羅迪小姐曾經的學生們已經畢業,開始走向新的生活,不知這位曾經的老師在她們的心中會是怎樣一種印象。不過結尾處布羅迪小姐的念白以畫外音的形式重新出現,也告訴了我們,她仍然把學生作為自己的財富,把教育作為自己的事業並且一直追求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