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膀大腰圓好閏土

2011-04-05 07:59:17

你究竟要做怎樣的老師


這是一部1989年上映的影片,當時我還沒有出生;而影片講的又是上個世紀50年代的故事,當時我們的祖國剛剛建成,眾多流於意識形態的政治活動佔據了歷史書的絕大多數頁面,我也無意去了解當時的教育究竟是怎樣一個面貌。僅僅從這部電影本身來看,它顯然符合了觀眾對於所有想像中的電影的期望:Mr.Keating英俊瀟灑,孩子們也是如同祖國花朵一般姣好可愛;而反派如校長則長著一副poker face,作為直接逼死兒子的父親也是一臉陰沉相貌。符號化的角色在好片雲集的好萊塢里自然不能免俗,畢竟時光的車輪已經推動到九十年代,可口可樂的廣告也做了將近一百年了。

  然而我願意去看這樣一部電影,以致於在課堂上看了一遍以後覺得字幕不連貫,回到寢室又再看一遍。影片所講述的內容與我休戚相關,因為Mr.Keating和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你究竟要做一個怎樣的老師?

  Mr.Keating在我看來其實並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他命令學生把課本撕掉,我覺得很正常,可以不同意課本上的觀點,只不過不用表現出如此偏激的方式;告訴學生自己曾經組建「死亡詩社」,只不過後來發生的事超出了他的預想;讓學生們站在桌子上,因為在那裡會讓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他做到了他認為應該對學生所做的教育,那就是不僅僅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他們人性之美。

  就在昨天,我和一位朋友聊天,聊到高中時的老師。他告訴我,他們的語文老師和英語老師是兩個極端。他們的英語老師完全注重於高考試卷,幾乎能把歷年高考試卷倒背如流,並能加以歸類,從而讓他們專項訓練;因此這位老師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稱讚和敬仰。另一位語文老師,也會注重高考試題,但在講到詩歌鑑賞、文言文閱讀等可以稍微發揮主觀思想的題型時,他總是會在其中穿插一些和人生哲理有關的知識道理,頗有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可是有些同學就認為他是在浪費時間。朋友說,在經歷高考後,「三觀」都會發生巨大的轉變,因為高考的壓力沒有了,導致人生的目標突然喪失,就會有茫然不知所措之感。而此時他才開始覺得英語老師除了教會他應付高考之外,什麼也沒學到;語文老師所滲透的「多餘的哲理」反而開始起作用,並且潛移默化地影響他的思維與性格。

  由此我不禁捫心自問:你究竟要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你是想做一個埋頭於高考題型研究、整日三句話不離高考的老師,還是一個能夠撒播人生道理、能夠點燃學生的激情與信仰的老師?

  這是不是很像阿姆雷特「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但事實上,這卻關乎職業生涯的生死存亡。一個老師的職業名聲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這點我是深有體會的。在我上高二之前的那個暑假裡,就有學長告訴我,我即將迎來的英語老師沒什麼教學技能,純粹是混飯吃的。我半信半疑,覺得畢竟能夠在高中混飯吃,最起碼也得有些真才實學。但事實證明我的猜想是錯誤的。這位老師真的不能服眾,他不會講解高考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是支支吾吾三句話講不到重點。由此我們對他失望透頂,並且以此告誡下一屆的學弟學妹們。這樣這位老師的惡劣名聲就一屆屆傳下去,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個例子深刻地告訴我,能夠在知識方面征服學生是有多麼重要。

  各個學校都不缺才華橫溢的老師,然而能夠真正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畢竟不多。教育究竟是對學生的教育還是老師的教育,我不敢妄下定奪。我做能做的,就是努力做一個不讓大多數學生在背後戳脊樑骨、能夠在他們口中屆屆相傳並且是讚譽之詞的老師。這樣的要求不高,卻很難做到。

  面對現實,畢竟還是不要放棄理想、信仰與激情。影片中一再引用梭羅《瓦爾登湖》的名言: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然而他也說過:大多數人都過著平靜而絕望的生活,直到死,他們也沒有真正地活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