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真實的勇氣--True Grit

大地惊雷/真实的勇气(台)/离奇复仇事件(港)

7.6 / 358,572人    110分鐘

導演: 伊森柯恩 喬柯恩
演員: 傑夫布里吉 海莉史坦菲德 麥特戴蒙 喬許布洛林 巴瑞派柏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斑

2011-04-06 13:14:02

這一版才對味


西部片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片種。跟荷爾蒙大老爺們無關,我喜歡那種野蠻和荒涼的調子。所以我所謂「好看的西部片」總要從leone時代算起。
有人曾問說spaghetti西部片有毛好看的——明明一點破事總要講很久。
君不懂什麼叫「荒涼」,就是要這個味道,不僅是畫面影像中的景色,還有景中的一人一馬在Morricone千奇百怪卻從來不熱鬧的配樂中向著命運而去,這一層由空間感的延伸而體現的時間感上的荒蕪。試試看單人匹馬在一個「沙漠之後還是沙漠,草地之後仍是草地」的地方走上半天一天就明白了。
即使是破事也急不得,急不得不是悠閒,而是地在那裡星在那裡風吹在那裡,該來的風暴要來,該走的行人要去,你是急還是徐,不偏不倚。於是只有依著地看著星迎著風,把風暴頂過去。在這片無盡當中,就總有很多時間可以花在一件破事上,最後無論寂寞還是傳說,至少佔了兩個我喜歡的要素——簡單而有風格。

因為喜歡西部片,本來是想找一個精神狀態比較好,至少腦殼裡那團漿糊較輕省的時候開篇來講的,甚至計劃給西部片,中國武俠片,功夫片,日本劍俠片,劍戟片來個斷代的橫向分析比較。但看這發展短期內是輕省不了了,再不講就怕忘了,至於這個「世界俠觀一籠統」的計劃,肚子裡算算大約沒一萬字下不來,且有資料要查,姐姐又不是電影專業的學生,這又不是寫畢業論文,何必討這個苦吃。於是就簡省的吐過算了。

這部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這本小說早在60年代時就曾被搬上大螢幕並得到男主角的小金人,現在這一版執導者是科恩兄弟。於是就有了三個觀看角度:一曰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二曰翻拍自經典舊作的電影,三曰體現現世代西部片風格的電影。

這本小說的原作是女主角以第一人稱回憶發生在她14歲上的一段故事,因此通讀下來就有這樣幾個鮮明的感覺:
一是女主角的敘述有明顯的抽離感,作為當事人,對於父親的死亡和自己追兇過程中的兇險,因事過境遷也因她個性使然,有種「置身世外」的態度,並不做太多的感情渲泄;
二是作者Charles Portis通過引用當時代的重要人物,並讓女主角一再表白自己的宗教觀,對有色人種和對城鎮地域的看法,格外強調了故事及其中角色的時代感和地域色彩。連中國雜貨鋪老闆的貓都是以內戰時南方聯盟的將軍命名的。
三是角色的個性刻畫——這是第一人稱小說中的一個trick,作者讓Mattie給讀者留下「務實固執勇敢直率」的印象,但是如此一來就Mattie勢必不能在小說中做太多的心理活動自我分析,如此會顯得太善感,而一個十四歲的女孩,無論她多聰明能幹,作為一個農場主的女兒,畢竟單純,是非觀世界觀遠不如現代人複雜,也不能像成人一樣對別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做出太過深入的解析。於是全書中的人物多是白描方式通過一個十四歲女孩的觀察寫出(雖然是回憶,但是對這些人物印象始終是她十四歲時得到的)。而女主角的個性卻是由她敘事的語氣,對別人的評價和對自己行為的解釋顯出來。
四是常常從一些花邊新聞樣的細節里冒出一種冷幽默感,比如Mattie回憶說她生病期間讀的那本小說是講一個富家小姐,她不用工作,不用做家務,唯一需要心煩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在一個養了很多狗的富紳和一個牧師之前應該選擇誰做夫婿——當然這兩個人都愛她愛得要死。然後Mattie就評論說「這理所當然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我看得很歡樂。記得那個女人在婚後才發現她選的那個人性格並不好。不過我忘了她究竟選了誰」。

以上這些因素集合起來,使得讀小說的過程感覺非常像聽一位硬朗頭腦清楚具有明確那個西部時代范兒的大嬸兒話當年。既是傳奇,又不會像童話那麼令人不可置信,她話中東一拐西一肘帶出的人物和題外話,讓這個傳奇故事更具有真實感,也因此使得裡面的人物更加鮮活。你甚至能從她的語氣中聽出她當年對 LaBoef的少女情懷——如果你想像力夠豐富的話。

從這個角度來說,儘管兩個版本在故事大致情節上都沒做什麼大的更改,但其實現在這個版本的氣質是更接近於原著的。

60年代這個版本我差不多都忘了,在pps的幫助下迅速回憶了一遍之後,堅定我的印象並沒有錯——這是一個兒童版的西部片。因拍攝目的不同,在細節的處理上就很不一樣了。

那個時代不流行在西部片裡加旁白,所以故事就完全是順序開始的。這一部份肯定是浪費了時間和膠片,同樣的時間,新版使用旁白不僅三言兩語將事件交待完畢,還能用點評的方式托出了父親的人品,與Chaney的關係,去Fort Simth的原因等背景,迅速正義化了自己後來的報仇行為,另外幾乎完全搬照原作的句子也同小說一下,從敘述的口吻里一下便照出女主角的早熟堅強和果決。如果要用無旁白的方式達到同樣的效果,舊版需要在「父親被殺」這一段只能算是「序幕」的章節里加多鋪墊,但限於電影時間,給人的感覺倒是有些「刻意」了。

為了突出這種「小姑娘帶著鐵皮人和稻草人去oz國冒了一趟險還給父親報了仇」的童話氣質,舊版的Mattie被設定為一個聒躁的tomboy。特別明顯的兩場戲,一是她在序幕裡向媽媽抱怨Chaney,二是她在宿處的餐桌上公然埋怨飯菜差。本來編劇可能只是想加強她的「孩子氣」和「聰明勁」,但是用力過頭了,顯得這小女孩一毛不拔小肚雞腸且沒有禮貌。原作中的Mattie並不是這種「小聰明」,而是冷靜務實的,她也覺得飯菜不好,但覺得過得去就行了,跟人分一間房她也不滿,但是以為「這時候吵起來對誰也沒有好處」於是忍了下來,可以說在非原則性問題面前她並不是那種咄咄逼人的類型——這就是她的孩子氣質了。
如果說把故事時間設定在秋天而非書中描述的冬天,把主要情節都安排在日間,是受制於技術條件的話,舊版里Mattie短髮,短夾克和一直是亮色的衣裙就一定是有意為之了。目的不外是為了讓她顯得活潑,有男孩樣的個性——當然這是違背原作的。而新版中Mattie的造型不好說是不是參考了《亞當的一家》裡的 Christina Ricci(不過要叫同個年齡段的Ricci來演這個角色……就很詭異了,可以發展成靈異片啊有沒有),總是一身暗色,上裝的墊肩大到跟她的身材幾乎不成比例,顯出的是她具備成年男子樣的特質。

至於原著中的冷幽默,童話片自然也不需要。新版則巧妙地捕捉到了這些點(比如那個愛爾蘭人說「你如果想吻你爹,也是可以的」),且珍而重之地使用擴大(新版中特意要他說了兩遍)。

當然,最大的不同,還是在結局上。舊版中,在傳奇的決鬥之後,故事最後定格在John Wayne躍馬的英姿上,完成了標準的西部片格局——好人殺掉了壞人,英雄做掉了狗雄。但是在新版中,這個結局要複雜得多。而這一段並不是電影中的「尾聲」——也即故事已經結束之後,交待一下各人後續的附加值,如果對照這兩版在「絞刑」這一場上的處理不同,明顯就是「中心思想決定內容」了。
原作中對這三個絞刑犯的遺言都做了詳述,其中一個表示「我殺錯了人,不然我不信就會落到這個下場」,是自覺不公的不甘心,那個印第安人則表示「沒啥可說的,我信主,得永生」,是視死如歸的氣概,第三個長篇大論了一通「好好教育孩子,不然他們就會變成我這樣」,是知錯已晚的悔不當初。舊版中似乎是剪了這一段,直接把人絞死算事。而新版中去掉了印第安人這一段,因這是純宗教感言(女主角限於其出身環境時代背景宗教信仰及當時年齡,對此很評論了一番,新版顯然不想糾纏女主角的宗教),卻完全保留了另兩個犯人的話,這段跟主體情節完全無關的「枝節」如此完妥地佔據了電影的時間(那個教育孩子的感言很長篇啊),必然是有意之舉。
《老無所依》里是一個關於人本性中的惡的故事,那個殺手讓牛仔老婆猜硬幣時說「我沒有選擇」,牛仔老婆說「你有的」,但是他沒有。顯然,科恩兄弟也沒打算把這部電影處理成「小女孩為父報仇勇敢地殺人放火值得表揚」這種型格的片子——正和小說的原意。
一個十四歲的女孩,不辭勞苦地跟著倆刀口舔血的糙老爺門深入印第安人保留地追擊一夥臭名昭著的強盜就是為了「想看Chaney被吊死」,以當時當地的觀點來看或許是理所應當的(原小說作者使女主角一直維持這種「理所應當」的態度),但就現代的眼光來看,已然可以算是冷酷了。「想要看到甚至促成他人的死亡」 是一種惡意,人性中嗜血的天性,這種天性便是冬眠中的蛇,一旦被喚醒引誘出來就會變成如Cogburn這樣本能地去追逐。與滿目暖色山明水秀的舊作相比,新版極力突出了環境的蕭瑟寒冷,就如處在這自然中的人類一樣,或許,這才是我們天然的部份,無法選擇的部份,真實的部份。

LaBoeuf是個很有趣的角色。這個姓氏就充滿了槽點——這是個法語單詞,意思是「牛肉」,我不知道最早是誰想到要用這個做姓氏的(正好當下好萊塢就有姓這個的),小說里吐槽說他把自己的姓發得像「LeBeef」——美國人外語發音可怕是常識,但連自己的姓都說不準,再加上他那身正港德州牛仔的噱頭打扮,精心打理的外貌,傲慢的神氣(這一層兩個版本都沒有演出來),可算是那個時代特有的風景吧。我總覺得在書的字裡行間,Mattie對這個一心想往上爬的小巡警是有特別好感的。
LaBoeuf的形像是我們在老西部片裡看慣的形象,是西部精神的代表形象,是那個時代的標誌形象。Mattie在最後說希望得到LaBoeuf的消息,是對「牛仔未死」的寄望,是對那個已經遙遠的時代的緬懷,那個在純白的雪落下來的時候,少女可以用血討還血債而覺得理所當然並且引為自豪的時代。

PS:對於自己精神不濟下碼出來的東西絕望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