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38,351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空山

2011-04-07 21:13:45

黑天鵝之死


關於《黑天鵝》,同事在部落格上告誡說:「1. 萬事太追求完美的人不予考慮(觀看);2. 精神崩潰邊緣的人千萬別看;3. 自認為有人格分裂趨向也慎選;4. 不具備以上三點者可觀」。

也關於《黑天鵝》,Cathy堅決反對在夜間觀看,因為據她所聽到的傳言說,這部影片太驚悚。

據此推論,從積極方面來看,大約我既沒有到精神崩潰的邊緣,也沒有人格分裂的趨向;但另一方面,我基本上也不屬於追求完美的人,甚至還可以說感覺「遲鈍」—因為我不僅沒有感覺到任何驚悚,甚至是很努力堅持著才終於看完了整部影片。

老實說,我一點也不喜歡《黑天鵝》。影片中可能充滿了象徵意義的符號和暗喻,但說到底,人格分裂在好萊塢影片中也並不是什麼新鮮題材。從《搏擊俱樂部》到《禁閉島》,再到《黑天鵝》,無非是舊瓶裝新酒:每個人理性的自我下面是那個時刻準備通過潛意識控制自己的另一個邪惡的自我。我早已厭倦了去追尋扭曲的雙線背後何為真實,何為幻想。「假作真時真亦假,無還有處有還無」—你的態度如何,故事便可如何解釋。所以,當我看見有些評論在努力論證影片中的母親是真人還是幻象的時候,不覺失笑。西人的意識中擺脫不掉原罪情結的文化陰影方是題眼,無論我們如何追尋真實的線索,最後都必將殊途同歸,墜落至此悲劇的起點。

但這還不是我不喜歡這部影片的原因。

我不喜歡這部影片開始於我突然領悟到它和追求完美毫不相關。什麼是完美?完美是圓融的,自我的,知行合一的。所以,當追求完美,完美便永遠不可以被到達—你越努力,它便向後退得越快越遠。影片中Nina自己無力的努力和向湯瑪士無助的求助都是在明示這一點。所以,正如湯瑪士反覆說到的:要完美,就要忘我。如何忘我?你看,湯瑪士挑逗著她的情慾,Lily誘惑著她嘗試毒品、酒精、叛逆和性。他們指明著通向忘我的唯一的途徑:去找到那個本我—不錯,就是那個潛伏在意識深處的邪惡的另一個我—因為,只有那一個是唯一真實的我。

當惡魔被從深淵中釋放,善良和道德將被劫持。這就是《黑天鵝》的故事。

所以,這是一部關於悖論的影片。它的第一個悖論是:善良而克制的理性永遠無法達到它自己設定的終點,一旦它求助最真實的自我,邪惡便開始摧毀它。因此,白天鵝的自殺不可避免:唯有結束自己的生命,方能擺脫自我的劫持,而抵達真正和永恆的自由。所以,又可以說,邪惡從被釋放出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在摧毀自己。並且,因此,完美和毀滅用完美的方式被連結在了一起,這是影片的第二和第三個悖論。

這些悖論本身不能不說是巧妙而完美的—儘管,在開始的段落中,影片就藉助芭蕾的內容毫不隱諱的透露劇情:最後,白天鵝選擇了自殺,它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唯恐觀眾不能領悟這背後的邏輯,反倒顯得有些用力過猛—但它所瀰漫出來的情緒,足以使我不喜歡這部影片。它的悖論太沉鬱,太無望:相對於《搏擊俱樂部》和《禁閉島》,它所付出的代價是無藥可救的孤注一擲。它的結局既不是悲壯的爆發,也不是對於壓抑的反抗—它甚至不是悲劇—因為你並不能從影片的邏輯中看到有可能稍好些的另一種選擇作為結局。或許,只有相對他們原罪情結中的末日審判,我們才能稍感寬慰,如此的一切也才顯得有了一點意義。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我要努力才能堅持著看完它。

好在我的意識的世界裡,並不相信有黑天鵝。這大概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里人性是可以本善的—正如,在《天鵝湖》的多個版本的演繹中,中國的編劇者也偏好喜劇的團圓多於悲劇的哀傷的。

然而,我又突然想到前幾年讀到的一本也叫《黑天鵝》的暢銷書。它把黑天鵝「寓意成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一切」。於是,我的心情竟又忐忑起來—在隱秘的人性世界深處,是否真的會有那樣一隻黑天鵝?

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七日深夜於上海家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