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aiat9

2011-04-11 06:24:11

1小時45分版本的影片補充說明


此電影為小說改編,當然一如既往地動了些手腳,不過相對於原作來說編劇還是比較實在的,在偷梁換柱之後還是大體保留了原著情節。
不知道拿到片子的文件名中Fragment是否是指被剪輯版... 總之在文本英譯中過程中有些部份前後找不到對照,後來抽空閱讀小說才找到一部份的交代。
基於台詞較為密集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提供說明文字欄位,提高資訊量也很可能會對觀影過程帶來些許不適,將部份可能幫助影片理解的內容列舉在這裡。

Uncle Alo/阿羅舅舅 與 瑪莉/瑪麗
這裡面有那麼些戀情,瑪莉/瑪麗 是 男豬Francie 常去的糖果店的主人,而Uncle Alo 與 瑪莉 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結婚。

Mrs Connolly/Mrs. Canning 康寧太太
小鎮居民,出沒於雜貨店,住在Francie家附近

garage 修理廠
實指精神病院,小說中提到 Francie知道精神病院,出於面子問題在與其他人的交談中將其稱為Garage。

football 足球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愛爾蘭,一個擁有足球狂熱的地方,片中幾次出現Football的片段背景都是在因為城將要參加一個對他們來說比較重要的足球比賽。

The Butcher Boy
這是一首英國民俗歌曲,(古老?) 小說中引述內容如下

I wish my baby it was born
And smiling on its daddy's knee
And me poor girl to be dead and gone
With the long green grass growing over me.

He went upstairs and the door he broke
He found her hanging from a rope
He took his knife and he cut her down
And in her pocket these words he found

Oh make my grave large wide and deep
Put a marble stone at my head and feet
And in the middle a turtle dove
That the world may know that I died for love.

In that fair city where I did dwell
A butcher boy I knew right well
He courted me my life away
But now with me he will not stay
 I wish I wish I wish in vain
 I wish I was a maid again
But a maid again I ne』er will be
Till cherries grow on an ivy tree.
 He went upstairs and the door he broke
He found her hanging from a rope
He took a knife and he cut her down
 And in her pocket these words he found
Oh make my grave large wide and deep
Put a marble stone at my head and feet
 And in the middle a turtle dove
That the world may know I died for love.

大概講述的是因為bucherboy這個男人撒謊,
女人上吊自殺,butcher在事後才趕到的故事。
 這是Francie的母親很喜歡的一首歌/一張唱片。

House with a hundred windows
有一百扇窗的房子
 似乎是性質類似於少管所之類的教會學校,比較有趣的是Francie的父親班尼和舅舅Alo也在這樣的學校待過一段時間。

Algernon Carruthers等稀奇古怪的人名
來自各種西部電影,黑幫故事,漫畫書中的各種豬腳。

Chickenhouse雞棚
提到的雞棚是Francie和好友Joe 藏漫畫書,消遣的地方

Father Sull/Father Sullivan 蘇里萬神父
此人曾出國傳教,在學校主管和校工(園丁,開水房男)口中提到的The mission/that night指他在非洲巴魯巴斯傳教期間被食人族放到鍋裡煮的事情... (當然,被部隊解救了。)

School 學校
故事發生的時候Francie在上學(與Joe一起)(Primary School 小學)... 不過從影片裡面你也能看出來些什麼。

blondie girl 金髮的小女孩
這幾位出現的時候按原著中是在玩類似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
———— 其實是談戀愛前的情報收集工作... orz

Leddy
蘭蒂 城上屠宰房的主人。
屠夫屬於工作條件極端差的活兒,所以難招人。於是工作願意乾的話挺容易上崗。這是個【嘴大】不過心腸還可以,對音樂無感的一般人。

Khruschev 赫魯雪夫 Bomb 特指原子彈
當時蔓延著核恐慌.. 於是有你看見的一幕幕...
當然他們不搶鹽。

旅館阿姨
片中有一個和原著相同的往日重現導致的情緒大轉變...
不過可能由於演技問題或者大齡演員面部皮膚衰老表現力大打折扣木有體現出來...
片中對白壓縮也較大,不過通過男豬還是可以理解的...




===晃===================================
=====瞎=================================
=======眼===============================
=========的=============================
============劇透========================
==================分====================
====================隔==================
========================線==============
===晃===================================
=====瞎=================================
=======眼===============================
=========的=============================
============劇透========================
==================分====================
====================隔==================
========================線==============


snowdrop
雪花蓮 一種春日的小白花

男豬的母親很喜愛的花。在原著中貫穿全文。

Lake
男豬母親去的Garage/精神病院附近有湖。於是男豬印象深刻

funeral 葬禮
小說中男豬木有趕上葬禮。

Letter From Joe
喬寄來的信
小說中Francie有回信。

模仿泰山的一段在原作中沒有提及。(就是他們瞎編的啦)

School 學校
小說中提到在逃家和被送到house with a hundred windows之後Francie同學被迫留級,然後由於不適應,厭學症,被同學老師歧視之類的問題退學了,在無事可乾的情況下去了Leddy's 屠宰房由學生轉職為The Butcher Boy並獲得射擊,屠宰,切割等技能...
而在此時 Joe喬 和Francie原來的班級 已經由Primary School 小學 升學到 secondary school 初中了。

blondie girl 金髮的小女孩
在片中出現Francie打槍換金魚的時候過來搭訕問Joe的情況幾個女生,在小說中其中金髮的那個後來真的和Joe喬有了一腿... 外國小盆友確實很奔放... 然後在城上結對出沒.. Secondry School結束後與Joe,Philip一道去了其他地方上學,離開了小鎮
這個故事的跨度可能有3-4年。

Joe's school
在原著中,Francie到Joe的寄宿學校去找他的時候,其實還帶了本他打算送給Joe以試圖挽回友誼的樂譜。 不過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給到Joe。

原著中Francie的老爹過世的那晚Francie在被打疫苗前又做了一個關於聚會的夢,除了Francie媽其他人都來了云云。
然後由於是傳染病,所以等Francie回家的時候整個房子都被消毒了。

旅館阿姨
在原著中是她拿出照片集..然後給男豬看。
另男豬離開的時候是很禮貌的,不像片中那樣粗暴..

I』ve so much tidying to do I don』t know where to start.
這是男豬母親喜歡說的話。在某個情境下從男豬嘴裡複述了出來。

原著中放火燒房的時候再次播放了男豬媽最喜歡的The Butcher Boy

最後結局也是他們瞎編的。
原著結尾憂傷略帶喜感。

全書中心句大概就是這貨了。
All the beautiful things of this world are lies.
They count for nothing in the end.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