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38,351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文明路上大風吹

2011-04-12 06:37:06

Blac or White?


三月末的櫻花絢爛如霞光夢幻般地朦朧,就像白色天鵝絨般的迷離。其實《黑天鵝》的內容並不復雜,它呈現出的僅僅在理性和人性的抗衡里,或是在社會日趨理性的現狀中,我們的人性,亦即我們最本真的自我該在哪裡。

我們小心翼翼地踮著腳尖,在社會這個舞台上,跳著屬於自己的天鵝湖。戈夫曼說日常生活就是表演,表演者致力於在恰當的情境中作出適合的秀,以達到自己心目中別人認為的理想狀態。在這個過程,我們煞費苦心,亦步亦趨,真實地希望在社會裡,用不斷的社會化的思想來融入整個自認為「美麗」的世界,即使玻璃的渣滓透進身體,鮮血汩汩外流,卻不自知。
在與他人交往、他社會的互動過程中,我們不斷形成了我們的「自我」。可是所謂的「自我」又有多少真正屬於我們的個體?母親說,我不需要你為我們做什麼,只是要過得「好」。「好」,多麼抽象的一個詞,意味著在樓價哄抬的今日有屬於自己的房子?或是居著高位「俯視」終生?抑或是像鄰居的姐姐一樣遠遊國外嫁個好人家。母親說的「好」自有著社會的標竿。久而久之,不自覺地,也就這個「好」凌駕於自身。是的,我應該像某某一樣,讓生活過得「好」起來。然後開始學著偽裝,對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戴上不同的面具。為得就是遊刃有餘地穿梭在無盡的人群中,實現自己的「私利」。

這是最實際的生活,也最有可能獲得社會承認的生活,逐漸地,自己也開始自我感覺「良好」起來。正如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不斷地由外在內化到人的心靈深處。最近日本地震加之核泄漏,固守核電站的工作人員不由得讓人震驚。我們的媒體以謳歌頌揚的精神來呈現出這樣的「大無畏」,稍有意識的讀者會想到這些單單的個體該怎麼辦?

其實《黑天鵝》帶著純粹的理想色彩。Nina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而未達,只因缺乏自我感情的「釋放」。Nina擁有控制的完美技巧,所以她可以將白天鵝展現的唯美而多姿;但是她太過社會化了,以致於在社會固化她的整個過程中幾近喪失純粹的生物機能。所以她不能釋放自己的感情。電影顯然將性——這一鮮明的弗洛伊德色彩的機能,作為我們「人性」非常有效地引火索。在性的體驗中,享受我們作為一個人的純粹性。
完美,是人的社會性和自然性的統一,社會中我們可以用意識來控制,自然中有我們簡單地自然屬性。Nina 在其社會性達到至高點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的人性不知去了哪裡。所以她竭力尋找它。過程顯而易見地異常「艱辛」,甚至需要經歷猶如「殺人」般的陣痛和恐懼。
可是我們常人,依舊停留在如何達到社會層面的「完美」的盤旋山路上,依舊在不斷融入社會以過得更「好」而不斷地剝去本性的自我的外殼。這個過程依然痛苦不堪。就像緊緊嵌入皮膚的外衣,穿上時需要不斷地往肉里釘上鉚釘以不讓其脫落而暴露自己;該脫下時又必須忍受釘子出肉的那種苦難。我們在做前者的工作,Nina在做後者的工作。

可是為什麼呢?既然都是難以忍受的煎熬,為什麼還要有這樣一穿一脫的掙扎?是「千瘡百孔」的肉體更為「豐富多彩」,還是人類內心有著如同「苦修」的衝動?我想電影是以「完美」這個不倫不類、不熱不冷的充斥著「理想」色彩的抽象的詞給我們構架了一個如同在雲端的夢。馬克思做的也是這種事情,只是他用宏大的理論呈現出邏輯思維之下的烏托邦國度。或許有人會說,生活不全是為了「快樂」,有更多需要探討的價值。在無盡的多元價值的衝擊下,現代社會喪失的確定性和安全性讓個人能不得不不斷地追尋僅屬於自我的認同。

我們應該有一個明辨的思維。所有的人不盡然相同。《黑天鵝》里倡導著的是自然與社會的完美統一,人性與控制的水乳交融;可是有些東西既已成為事實,可改變性也就微乎其微。在我們已經度過的年華里,必然形成了一個原始的價值取向,如果你認為追求的就是自然,那麼可以保持;如果希望在社會中過得「好」,也應堅守;如果猶如Nina那般,希望兩者檢具,路儘管慢慢而修遠兮,當「上下而求索」。我們不應強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