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左樹

2011-04-17 22:24:01

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扼殺了什麼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死亡詩社講的東西,很有實用主義的味道。而這種實用主義,聞起來也有一股毒瘤味兒。不管是公元前強姦了古希臘城邦的斯巴達所推崇的那種以戰爭高於一切的運行體制(甚至影響了柏拉圖心目中理想國的建造!),到現如今的一些臭名昭著但又曾經風極一時的意識形態,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扼殺自由的思想,文化的創造。羅素甚至還有講,如果納粹德國成功,其運行模式恐怕會跟斯巴達差不多。

先人說得好,喜劇的主題永遠沒有那麼深刻,或許略顯膚淺,容易讓人走馬觀花,過後即忘,而悲劇則不同,這種不同便來自於悲劇往往都在探討一些更加深刻的東西,或者說,更沉重的東西。所以,在古希臘,似乎索弗克里斯、埃斯庫羅斯和歐匹里德斯這三位悲劇作家的名氣要遠遠高於喜劇作家。以致到後來探討莎士比亞的時候,在提他的代表作時,往往喜歡提他的四大「悲劇」。可見悲劇的力量。
適逢今天看得兩部電影子乎都可以歸為悲劇範疇,而且是較為正統的那類。
《死亡詩社》,很無奈的分成兩部份看完,因為一些不可抗拒的晚餐應酬,而讓我把這樣一部電影分成兩半看,味道淡了不少,但是依然震撼不小。這是一部非愛情片,完全不涉及愛情的劇情片似乎不算多,而《死亡詩社》似乎也只是在支線劇情里稍稍帶了一筆。或許這部片子似乎主要討論的是「教育」,而且在電影中發生在NIEL身上的情況,似乎在中國更容易見到。比如說「我們家庭條件不好,你要珍惜來這所學校的機會。」的中國版便是「好不容易把你送進師大附中(一所彪悍的高中),花了一萬八,你怎麼不好好學習淨不幹正事?」再或者,「你現在有我當年根本沒有的機會,而你卻不珍惜,你必須努力學習,考上哈佛!」這句話的中國版為「你趕緊努力學習,考進北大清華!」嘖嘖,原來東西方文明在這裡出現了交集,一個閃閃發光的交集。
我一直以為西方的家庭教育中對於此類事件並不存在普遍性,看完這部電影我便開始懷疑美國既然存在以升學率為榮的高級中學,那麼對孩子的教育環境似乎便不可能有我過去想像的那樣寬鬆。或許家庭並無兩樣,只是教育體制的不同?可能吧,只是這個問題需要考證,但是釀成最後的悲劇,可能存在更深層的矛盾。這個矛盾可能只是一個個案,和NieL的父親從小的經歷有關,沒有普遍性。影片在解釋教育的悲劇的同時(扼殺個體的興趣,強迫性灌輸等等),似乎更在說明人與人之間彼此理解的困難。或許是想說明有些人終究無法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不懂得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就像Keating老師叫所有同學站在桌子上,再重新審視他們每天進進出出的教室,又或者在飛機上俯瞰一座大都市和漫步於大都市的中心的不同。Keating和Neil的父親是不折不扣的對立體,而在哲學上或許任何對立都有其統一的一面。或許他們的統一就在於他們的目的是都希望孩子成才吧,只是方法和風格有著大大的不同。
影片中另一個觀點是CARPE DIEM,很巧,昨天看完《兩小無猜》,還感覺那個SOPHIE有點CARPE DIEM。KEATING老師在給他們上課的時候,引用了THOREAU的一句詩「Many men live in quiet desperation." 這句話深深把我打動,QUIET DESPERATION。我極其的喜歡這種說法,我想YAWP,我想CARPE DIEM。但是似乎往往有這樣那樣的事情煩著我,讓我沒法這樣去做。
電影的最後一幕讓我很是感動,眼淚在眼眶中打轉,但是這或許只是一種莫大的悲哀之後的一粒小小的止痛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許不過如此,脆弱得不堪一擊,脆弱得禁不起達爾文主義的考驗。沒有宗教狂熱般的魅力,沒有「傳銷」的魔力,恐怕當自己受到威脅時,人們往往會出賣那個自己曾經欣賞、曾經喜歡的人。這或許不能簡單的評價對與錯,而是作為人類的侷限性,侷限性說明人們終究是動物,高尚的信仰能使人們用理性戰勝本性,那是難能可貴的,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之所以能流傳到我們的耳朵里,就說明這種事情是多麼的稀有。宗教之所以如此厲害,同樣也在於此。KEATING老師在最後真的很悲慘,至少在我看來。我十分的同情他,同時十分欣賞TOD。或許《死亡詩社》也多少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反映了一下「世態炎涼」吧。這種事情在當代犬儒主義大行其道的中國似乎有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一切以利益為中心,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一切為了生存,別人的話不可輕易信之等等早已成為了在社會生存的金科玉律。即使在表面看來,你可能在為別人著想呢,但實際上你確實在黑人家,就像DH裡邊那個EDIE的老公。我討厭那樣。社會或許的確挺黑暗,人們也確實好虛偽。但或許這並不是社會的全部,只是陰暗面過於強勢而已。美好與邪惡,快樂與悲傷永遠都是同時存在的。就像古希臘的那個自然派赫拉克里特斯所說,沒有挨餓就不會明白能吃飽是多麼的幸福,沒有受凍就不會了解能住在溫暖房間裡是一件多麼讓人快樂的事。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邪惡,就不會理解什麼是善良和正義。整個世界似乎一直都在對立中找尋著統一。那麼,自然會存在這樣的事實:有遵循動物本性的背叛,就會有超越動物本性的信仰而帶來的忠誠。
或許《死亡詩社》只是想討論教育的悲哀,校長代表著老舊的秩序,而KEATING老師則代表著戰勝老舊制度的新生力量。雖然KEATING老師最後被打敗了,但是他「點燃了革命的烈火,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站在桌子上的KEATING雖然被趕走了,被打敗了,但是此時,有無數個新的KEATING站到了桌子上。或許這就是希望……

            2009年3月27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