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人在囧途--Lost on Journey

人在囧途/LostonJourney

6.8 / 2,490人    China:91分鐘

導演: 葉偉民
編劇: 文雋
演員: 徐崢 王寶強 李曼 李小璐 左小青 張歆藝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羅蕨

2011-04-21 06:36:05

一場不徹底的撓癢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部沒有大牌和特技的商業片,選擇藉助淺顯社會問題來博上位,參雜些水平不一的笑料,抓撓觀眾笑點的時候又不落得個三俗的評價,的確是討巧聰明的行為。但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撓了觀眾的癢癢,又想用爪子針砭時弊一番,如果控制不好,魚和熊掌一半一半,結果就是《人在囧途》。然而更加可悲的是,《人在囧途》在前半部份努力的半口熊掌半口魚,沒吃夠也就算了,後半部還慇勤的端上一碗強制注入價值觀的燕窩——「人間自有真情在」,索性把前面吃的也吐出來了。

這是一個高度設定化的故事,社會地位差距巨大的老闆和民工,在春運途中偶然相遇,有小三的老闆忙著回長沙過年,被拖欠工資的民工去長沙討債,同樣是因為身份差距,一路上鬧出各種笑話,最後在精神上達到完美的和諧。

本片十分聰明的選擇春運問題開涮,所謂衝突引發戲劇,大背景可以說是衝突資源豐富,《人在囧途》在這點上可以說做的還不錯,不管是春運的人山人海、一票難求、魚龍混雜,都呈現了天朝春運的基本表徵,但問題是,對於春運僅僅立足於展現,每一個衝突,該片都給出了不算完美的解決方式——飛機不行換火車,火車不行換汽車,汽車不行換船,船不行了麵包車……而對於問題本身,主人公也僅僅是表現出了浮誇的辛酸,而放棄了哪怕一秒的對於表象後的詢問,簡言之放棄了社會批判,滿足於賺取目光的呈現。這樣尋找社會問題完美出口的段落不勝枚舉,老闆包養小三(夠熱鬧夠刺激吧),但是一定是一個有情有義成全大嫂的烈女小三;拖欠農民工工資,一點是要得回來的;路邊的女騙子,一定是撫養一群孤兒的貧困好老師;碰瓷的一定不是真的碰瓷的;錢包掉車上,一定有一個神經亢奮的乘務員找失主找一晚上……《人在囧途》不斷拋出社會問題,然後繞開它們,用完美的伴以道德色彩的出口來敷衍了事,所謂選材良好,可惜被廚師糟蹋咯。

回到該片敘事結構本身,非常簡明清晰的脈絡,先是用各自一段描述性組合段來交代環境和人物,期待的交替敘事段落並沒有出現,兩個主人公迫不及待的相遇,然後就是老老實實的線性敘事段落,然後偶爾出現一個中規中據的插曲式段落,馬上又回到正軌,繼續堆疊線性敘事段落。這是相當老實保險的做法,也是大多數商業片的做法,估計是編劇劉儀偉在《愛情呼叫轉移》裡面吃了多線鋪開的虧,現在也學老實了。

這樣的敘事結構無可厚非,但是段落的組合,就值得討論,一方面,事件發生的動機過於牽強,前半部故事發展的動機竟然全部要依靠王寶強的「烏鴉嘴」,基本上可信度很低,包括後面的錢包丟失,抽到彩票等橋段,都顯得老套而小心翼翼,全片就是由一個個看似有邏輯的段落聯繫起來推動劇情發展,但實質上這些段落甚至沒有體現出時間的延續性,即便字幕一遍遍的跳出來提醒你;另一方面,筆者忍不住要照本宣科的引用悉德•菲爾德在《電影劇本寫作基礎》里,關於情節點設置的理論,在一部90分鐘片長的電影中,開端是四分之一是建置過程,一般在四分之一處出現戲劇衝突的「鉤子」來推動情節發展,中段部份則是對抗過程,而最後四分之一是第二個情節點的出現,以及結尾的建構。

雖說理論不一定切合實際,但對於《人在囧途》這樣一部典型商業片來說,菲爾德的理論還是值得借鑑的,本片基本上不符合上述理論,好像要趕去投胎一般,該片的建置部份僅僅用了不到十分鐘,而兩個主人公矛盾衝突的展開,則如開火車,不斷的向前衝,以致於看到30分鐘的時候,有讓人覺得這部電影接近完結之感。而在四分之一處,也完全感受不到有推動故事對抗性發展的有力「情節點」,如果不是笑料的堆疊,很讓人感覺齣戲。於是乎,導演的解決方法就有一點力不從心了,在41分鐘處的旅館場景中,在這個與主題情節關係不大的旅館裡,導演竟然用笑料硬邦邦的塞了接近15分鐘!再說那段關於騙錢女的插曲式段落,在30分鐘左右不合時宜的出現,然後又在冗長的旅館段落結束,導演講不下去故事的時候,跑出來煽情,只能說是狗尾續貂。查看導演履歷,葉偉民作為一名香港導演,帶有老港片不太注重合理分配情節的特點,在大陸的審查限制下,笑料又太縮手縮腳,形成了這樣一部敘事不可信、節奏混亂的「混搭片」

再說本片表演,王寶強、徐崢還算合格完成任務,幾個配角的表現就顯得很莫名了,張歆藝飾演的騙子女真是假得不能再真了,披頭散髮哭一場,表演煽情俗套又雕琢;李小璐的出現就像一個瓜娃子一樣,完全是為了友情露臉;而好男兒張超的出現,只能又惡夢來形容,完全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男姿態,飄然而來又飄然而去,不過跟廣大非專業客串人員提供了一個不露餡的好方法——哥乾脆不表演,你們就不知道我演技的虛實咯;小三更不用說了,大嫂左小青光看臉蛋簡直就是完勝。

該片的製作水平,可以說是極其粗糙,無論鏡頭、配樂、字幕……完全不似一部中型商業小品的水平。大量手持鏡頭的運用,雖說近年頗為流行,但是在一部沒有文藝企圖也沒有大量運用必要的作品中,這樣的頻率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同樣還有處處可見的跳切,如果說導演用這些手持和跳切是想創造所謂的「紀實美學」風格,那麼就《人在囧途》的定位來說,很難讓人覺得導演還是一個有藝術追求的風格化文藝中年。還有幾場街景的拍攝,更是無語,虛焦虛得不夠徹底,以致於王寶強和徐崢在前面演得大汗淋漓,後面眾多的路人臉全部朝著鏡頭圍觀,筆者都可以想像街邊大爺大媽的對話——大媽說:「耶,這不是許三多嗎?」大爺說:「恩,好像是王寶強吧」。最後是這部片子的配樂,懷疑是從電視劇里扒下來的,基本上可以說位置還是用對了的,煽情場面一開始,馬上哀婉的曲調就來了。總之,如果只論製作水平,還不如200萬的《瘋狂的石頭》

開篇提到了《人在囧途》強行注入的「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春晚型」價值觀,這反映出國產喜劇片的一個尷尬,國產商業戲劇片不外乎兩個分流一類是腦殘愛情,一類就是這種市井小品型。愛情喜劇暫且勿論,《桃花運》、《窈窕紳士》已經夠失敗了;而這類市井小品呢,我們會發現,很多社會的困惑或熱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可以被討論的,問題是不能被批評,甚至最後都要強行套上一些主流的價值觀,《人在囧途》便是一副資本家和農民工被「人間真情」通吃的嘴臉,在來點煽情的佐料,導致喜感頓減,撓癢撓得很糾結。當然也不是沒有出路,國產喜劇老大馮小剛早期的作品又呈現了這樣一種情況,社會問題如果不可以被赤裸裸的批評,但是卻可以被嘲笑和諷刺的,增加笑點又維持氣場一致,才是優秀的喜劇,然而這又和馮的京派地域背景息息相關,不是人人都可以像馮大爺那麼嘴貧的,而趙本山的東北喜劇路數的力不從心也證明了地域化喜劇元素的不可持續,香港導演一貫幽默感十足,而看這部《人在囧途》,又讓人覺得水土不服,這幾年對於西方戲劇元素的借鑑,創造出一批類似於《非常完美》這種「時尚喜劇」的怪胎……中國國產喜劇路在何方,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