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美国往事/四海兄弟(台)/义薄云天(港)

8.3 / 382,813人    229分鐘 | USA:139分鐘 (re-cut) | 251分鐘 (extended director's cut)

導演: 塞吉歐李昂尼
演員: 勞勃狄尼洛 詹姆斯伍德 伊莉莎白麥高文 崔特威廉斯 柏特楊 喬派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長安不肖生

2011-04-24 09:21:31

從最後的微笑說起


      麵條最後的微笑終究要像蒙娜麗莎謎的微笑一樣讓我久不能忘卻。當年《美國往事》在羅馬上映時,有觀眾問德尼羅最後的微笑的含義,老羅「笑」而不語(我都禁不住想他笑的樣子了),這也就留下了人們對微笑的各種解讀。
      最一般的看法是老羅的微笑是感悟人生的滄桑,是一切皆成空的笑。我第一遍看也是這個感受,感覺那笑里飽含人生的悲喜。但當我第4遍回味這部巨製時,又有了新的想法。
     請注意,當年邁的麵條看到麥克斯衝向垃圾車後,他的眼神隨著歡呼人群的漸遠燈光而凝滯,隨後就切換到鴉片館了。好了,按時間順序的整個故事在麵條眼神凝滯時就停止了。鴉片館的出現是呼應前面開場中的麵條在鴉片館的情節,即這是一段插敘。結尾的鴉片館按時間順序在開場那一段之前,麵條給警察打完電話的情節之後。也就是說,麵條在給警察報信之後,以為可以拯救其他兄弟(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搶劫聯邦銀行而罪行加重),如釋重負般的來到鴉片館(注意結尾麵條進鴉片館時的大衣左口袋,是報紙,這報紙就是開場鴉片館中麵條手邊的那一份報紙),隨後抽了幾口鴉片,轉身,然後對著天花板,笑了。笑是一種解脫,他終於不用害怕兄弟們去搶銀行赴死了,他以為輕一點的刑罰會使他們浪子回頭的,就像當年他出獄後一樣。此時的他不知道麥克斯的計謀,只是在想未來美好的光景,他笑了,笑得像孩童般純真。
      由此看來,麵條的微笑代表歷盡滄桑的感悟這種看法就不那麼準確了,因為此時的麵條還是壯年之時,如果要感悟,也應該是年邁之時才對。萊昂內為何要把這個鏡頭留在最後,是因為麵條對未來抱有希望,希望不再過上為非作歹的生活。
     微笑之說權當楔子,接下來繼續說《美國往事》。
     60年代,一個幫派分子在獄中寫出了一本叫《小混混》(the hoods)的小說,發表後被萊昂內看中,想改為劇本搬上螢幕,無奈版權之爭達多年,直到80年代才開拍。此時他已是蜚聲世界的名導了,然而開拍之初並不順利,場景分佈在羅馬和紐約兩地,劇組疲於奔波。萊昂內將最初籌集資金中的數百萬用於支付羅伯特德尼羅的昂貴身價(他此時也很有耍大牌的嫌疑),此後影片不斷地追加預算達到了4000萬之巨。萊昂內甚至將許多自己的稀世珍藏用於佈景裝飾,使得《美國往事》頗具精緻的時代感。拍攝過程歷時數年,結果在美國上映時被剪的亂七八糟,完全缺少原版的韻味。美國觀眾直到2003年華納發行DVD時才一睹真容,所以這部影片當年在美國口碑極差,然而歷史自有公道,時間證明了它是影史最偉大的影片之一。
    《美國往事》實際上是萊昂內自己的美國夢的真實寫照,不僅僅是原著小說的再創作(原著故事很乾癟)。他自己也說過當時在《西部往事》沒能表現的內容在這部絕作中得到了百分之百的體現。這部影片可以說是萊昂內電影藝術的集大成者,從通心粉西部片到往事三部曲,萊昂內的電影藝術此時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閃回的連續運用,插敘倒敘的巧妙銜接,宏大場面的精心調度,富有風格的人物特寫與長鏡頭,悠揚的莫里康尼配樂,值得人一遍又一遍地回味。李洋在《萊昂內往事》中說無論是觀者是什麼職業,無一例外都對《美國往事》倍加推崇。這不難理解。因為最能概括萊昂內電影藝術的詞就是大眾化。意式通心粉如此,往事三部曲更是如此。萊昂內式的大眾化,是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兼而有之,藝術性與通俗性具備。
      美國夢(america dream)什麼?從麵條一生的遭遇看,美國夢就是從一個小混混變成體面人的夢。小時候,他追求看不上自己的黛博拉,在廁所中看傑克倫敦的《馬丁伊登》,幻想成為馬丁伊登式的上流入物,以為黛博拉就會愛她。長大後,他混黑幫掙了錢,成了體面人,請黛博拉吃飯、跳舞、約會,仍然幻想著黛博拉能夠愛他。小時候黛博拉就說「Go,your mom is calling you""what a shame , you can never be my lover ,you are always a second-class punk."那時的黛博拉已經宣告了愛情的在彼此間不存在,即使有,也是懵懂少年之愛。長大後麵條的行為更是印證了這些話。他只能永遠是一個流氓小混混,麵條犯罪的本性在召喚他,即使他想為善改過,也不得不聽從犯罪本能的驅使。麵條是痛苦的,他的悲劇性格鑄就了這段悲劇愛情,他也難免最終成為另一個馬丁伊登。麵條一生陶醉在他自己的美國夢中不能自拔,換來的是物是人非一場空。菲茨傑拉德筆下的蓋茨比也是如此,《了不起的蓋茨比》為美國的爵士時代唱響了一曲輓歌。麵條凝滯的目光在《天祐美國》(god bless america)的旋律中也為這個美國夢畫上了句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