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巴德麥恩霍夫二人組--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TheBaaderMeinhofComplex

7.3 / 40,137人    150分鐘 | 184分鐘 (extended cut)

導演: 烏利艾道
編劇: Stefan Aust 烏利艾道
演員: 瑪蒂娜吉黛克 莫里茲布雷多 喬漢娜沃卡萊克 娜雅鄔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月影星之介

2011-04-24 20:10:08

以革命的名義


    與日本紀實電影《通往淺間山莊之路》一樣,德國在2008年也拍攝了一部《巴德爾與邁因霍夫集團》,描述的是德國本土(西德)左翼激進份子RAF集團,即「紅軍派」成長到覆滅的紀實電影。比起日本版大多在表面略過,流水式的拍攝手法,德國版對RAF集團則把鏡頭調整到了室內,更多的展現在左翼激進份子的動機表現,和從對話接觸上去認識和反思恐怖主義。

    續俄國革丵命之後,德國在二十年代的十一月革丵命推丵翻了威廉二世,建立魏瑪共和國。不斷壯大的德國共產丵黨直至國會縱火案時才被納粹取締。二戰後東邊的蘇占區德國共產丵黨與社會民丵主黨組合,而西邊的德共直到冷戰加劇的1956年,才被聯龐德國以阻止蘇共滲透的理由取締,1968年再度恢復。這些足以證明德國的土壤在革丵命浪潮中同樣保持著高漲的積極性。六十年代的德國青年成長在一個社會背景複雜的年代,他們埋怨自己的父輩沒有在第三帝國統治下爭取抗爭和默不作聲的軟弱(可以從小說《朗讀者》中體現出來),同時夾雜兩次世界大戰被美國打敗的複雜情緒,使得他們需要尋求洗脫納粹籠罩德國的陰影,並獨立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立場。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左翼風潮席捲全球的年代,美國那場不得人心的越戰使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聲望嚴重削弱,而蘇聯主導的匈牙利事件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也引起很大爭議,同一時間的在玻利維亞打游擊戰的切·格瓦拉被CIA處死、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都引起了當時社會青年極大的反響。那個時代的特色,年輕人以重塑社會體製為己任走在一起,關心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各種不公、壓迫和反抗。所謂「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從黑人、婦女權益運動、每日工作8小時,社會福利體系,左派的持續推動不能說沒有巨大作用。但停留在街頭的抗爭和純粹的宣言和主張,已經不能滿足個別極左份子激進的目的,因此他們認為需要製造一些轟動性的事件來吸引政丵府對他們聲音的注意,於是這幫人就成了「革丵命家」,不擇手段的製造恐怖來尋求社會進步(用他們的語言叫做「解放」),RAF集團(Red Army Faction,紅軍派)就是屬於這類性質的恐怖份子,以革丵命的名義。

    RAF集團在長達28年(1970年5月14日——1998年4月20日)的武裝鬥爭中,先後刺殺了包括先後刺殺了德意志銀行行長,大眾汽車公司總裁,西門子公司總裁,德國漢莎航空公司飛機機長等34人,致傷數百人。而在其組織首領巴德爾和邁因霍夫1972年被聯邦政丵府捕獲關押施坦海姆監獄之後,其餘黨仍可組織發動1977年9至10月,綁架及殺害僱主聯合會主席施萊爾,被後來稱之為的「德意志之秋事件」。

    和許多聲噪一時的恐怖份子一樣,RAF集團形成與時代背景有著密切聯繫。他們當中大都出身富裕,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學生和知識分子,RAF集團的首領之一尤里克·邁因霍夫親身過學生運動,發表不少尖銳抨擊的聯邦政丵府的言論,在電影中表現的一個細節:RAF搶劫幾家銀行以獲得活動經費,但是為了消除外界對他們行動的質疑,他們研究後發表對外宣稱,表明他們搶得是資產階級的「不義之財」,「替人民奪回被資本主義掠奪的財產」,這是「以革丵命的名義徵用」。而他們恐怖行動中提出的要求,例如要求當局「停止對第三世界鬥爭的誹謗」。這些都顯得耐人尋味。輿論鬥爭上不讓步不屈服於當局的RAF集團正是依靠鼓吹他們熟悉的革丵命理論調子為自己的行動辯護,在進行一連串令人髮指的的恐怖事件後仍意外的贏得公眾的歡呼。與日本阿拉伯赤軍為中東鬥爭參與恐怖襲擊一樣,RAF集團也與中東伊斯蘭激進分子建立了團結關係,使得1972年的慕尼黑慘丵案中,巴勒斯坦人民解放武裝組織劫持人質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釋放巴德爾與邁因霍夫等人。RAF集團引起的轟動,使得當時法國哲學家薩特都親赴監獄看望巴德爾,成為一時話題。薩特在見完這批人後說道:「這個小組對左翼很危險。它對左翼沒有好處。人們必須去區別左翼和紅色旅。」這個細節沒有出現在電影中顯得有些遺憾。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