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栗鼠王醬醬
2011-04-28 23:04:49
《入殮師》:送與被送的交響
在所有人的意識里,死亡是冰冷、痛苦而恐懼的,而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日本電影《入殮師》里,卻給死亡這個一般認為陰暗沉重而不可避免的生活內容鍍上了莊嚴、肅穆而略帶溫暖的色彩。影片主要分兩條線展開:一是圍繞日本式的葬禮,描寫入殮過程的種種情景;二是講述一個年輕人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入殮師的過程。其間包含了看似非常平淡,其實深厚至極的夫妻之愛、父子之情、同行之誼等內容,道出了特別厚重的人生情懷與生命感悟。影片中,無論是社長與妻子的愛情,澡堂老闆娘和兒子的親情,還是其他幾段感情,都在入殮這一儀式中得到完滿,生者在對亡者的思念之中放棄了恨,選擇了愛。
在日本,入殮師這一職業是將死亡與入殮的過程充分地儀式化。所謂入殮,就是為遺體淨身、化妝,然後再將遺體放入棺木。這種莊重的儀式,意在保持和維護死者的尊嚴,同時,更表達了生者對亡故之人的思念和對生命的敬畏。比如,小林為父親做完入殮儀式之後,他將父親手中緊握的象徵著溝通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石頭放在已懷孕的妻子的腹部,這是對父親的原諒,更是對即將誕生的小生命的期待與禱告。整部影片在死亡中拉開序幕,又在新生中選擇結束,它巧妙的將影片的主旨揭示了出來:生命的意義在於傳承和延續、尊重和諒解。
影片裡面有這樣一個令人回味的場景,在小林為了工作而踟躕的時候,他看見水裡的魚在逆流中還奮力的想要游過石頭,而這一切卻是「為了死而努力」,此時的魚不正是鏡像中的小林嗎,受制於現實的困擾,無能為力卻又從未放棄。面對朋友的質疑,面對妻子的離家,小林一次次戰勝了自我內心的恐懼,「死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是你我都會遇到的現實」。此時,我們豁然開朗,其實他的夢想,就是逐漸的成長、逐漸的成熟,哪怕是最近距離的面對死亡,也能夠坦然。 在整個故事的敘述過程之中,也穿插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夢想。小林的夢想是什麼?可能是拉大提琴,做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在影片開頭,小林這樣說道:「全世界的城鎮都是我們的新居,一邊演奏,一邊旅遊,一起走吧」。但當影片結束的時候,我們又會猛然發覺,大提琴或許只是從小時候開始父母期望的一種延續,卻並非是小林心中最想要的。
影片的另一個出彩之處莫過於它的音樂。其配樂是由音樂大師久石讓創作的,主要由絃樂與鋼琴伴奏而成,靈活運用了「音樂蒙太奇」。聖誕節夜場景的音樂令人印象深刻。開始的《聖母頌》,音樂的情緒略帶哀婉,在一曲完成之後,下一曲的第一個音符和上一曲的最後一個音符實現了很好的對接,樂曲直接轉入本片的主題曲——「Memory」的曲調。而此時的畫面,是小林為亡人入殮的各種鏡頭和他身處廣袤田野傾心拉著大提琴的鏡頭不停的穿插,音樂進入了積極向上的曲調之中,蕩滌心靈,使我們浮躁的內心越來越平靜,和主人公一起,在實現了心靈的頓悟之後,充滿著對生命的不捨與敬畏。這一過程,也照應了影片開頭小林的那句「一邊演奏,一邊旅遊」。其實生命的旅程就是如此,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亦如演奏,時而激越,時而溫柔。廣袤的田野上,一群白鶴翩然而舞,觀眾和小林一樣,內心有了一個跨越的成長。
電影是如此的沉重,就如同人生,背負著太多深刻的意味;而人生又是如此之輕,就如同電影,掠過我們的心間,靜謐而悠遠。相信這部影片不管對於富有生命感悟的中老年人,還是非常年輕的你我,會在對待生命、對待職業和對待人生的選擇等方面都有不俗的啟迪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