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碧娜鮑許--Pina

皮娜/翩娜(港)/皮娜鲍什

7.7 / 13,017人    USA:103分鐘

導演: 文溫德斯
編劇: 文溫德斯
演員: 碧娜鮑許 Malou Airaudo Ruth Amarant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狄米

2011-04-29 01:02:48

3D《Pina》,多出一個維度的靈魂


生於1900年的狄米小姐經歷過上個世紀Machine is the new God的瘋狂崇拜,更經歷無數曇花一現的電動電子雞肋小玩意,所以對任何新技術都抱有審慎遲疑的態度,當然也包括3D電影。

3D技術可以追溯到電影誕生之初,從30年代之後,差不多每隔十多年,總會熱門一陣子,隨即偃旗息鼓。無論怎麼還魂,都是藉助視覺奇觀的吸引力,電影多取材魔幻、驚悚、科幻、情色等以視聽刺激直接作用於感官的類型。曾經風靡一時的《阿凡達》亦屬此類,給觀眾帶去虛擬但又真實的感官體驗。看過一次4D的科教片,雖真正有「身臨其境」之感,但也更像是科學詭術,不禁讓人懷疑電影在真實上走的越近,會不會離藝術越遠。

《Pina》完全打消了我的疑慮。這部電影我先看了一遍2D,又看了一遍3D,多出的這一個維度不僅僅是技術噱頭、立體感,還有一重「靈魂的真實」。

本來文德斯打算拍一部關於皮娜鮑什的紀錄片,沒想到開拍前幾天,鮑什因癌症離世。電影由「記錄片」,變成了「追憶片」。為了達到某種歷史真實,紀錄片常常用採訪當事人、訪問遺蹟、「搬演」等都手段來追溯不復存在的人或事。《Pina》也離不開這些常規手法,靠皮娜留在世上的痕跡--生前的舞蹈和工作影片片段、對她同事的訪談以及舞者重演她編排的舞蹈--來拼起/喚起/塑起這個已經遠去、並且沒有留下太多影像記錄的生命,和她生命裡的愛與痛。但是3D攝影與2D歷史影像的結合、劇場空間多一層設置等都給影片增加和打開更多的時空層級;講述、舞蹈和歷史影像中的意義相互立體溝通,在多稜角的塑造中獲得了一種靈魂的真實,就像一枚多角度切割的不規則鑽石終於捕捉到了太陽的光線。

影片由現實空間展開:城市遠景,右下角的建築上有一張pina的巨型海報。這張海報代表pina本人,也代表她的藝術生涯,因此是一個交匯點,溝通起影片之後所有關於pina的現實或舞台片段。

1。現實空間
對pina同事的採訪是現實空間的基礎,但所有採訪都是藍灰色背景下、中近景半身固定鏡頭中完成,刻意脫離具體的現實聯繫,再加上人們的訪談是出於情感與記憶,這裡的現實也與非現實交匯了。

2.舞台藝術空間
影片第一個鏡頭跳過去,毫無徵兆的,就開始了舞台上的表演。舞蹈家們重演pina編排的經典,他們的肢體動作、表情、演員之間以及演員與舞台設置之間的張力,有pina的思想情感、也有其他認識pina的人對她的理解與回憶。

3.舞台與劇場(藝術空間與半現實空間)
幾處舞台表演同時有觀眾後腦勺的黑影在最前景,這裡顯示出3D的優勢,更立體的支撐起劇場空間,與舞台拉開一定距離,提醒觀眾自身的觀看角色--對於大多數從未看過pina的演出,也不可能再次看到的觀眾來說,可以將自己與電影中的觀眾認同,通過「不可能」的舞台欣賞來認識pina。這裡就打開了螢幕框與電影院座席之間的橫溝。

4.現實-》劇場-》舞台
《穆勒咖啡館》是我最喜歡的片段之一。花園中,pina的兩位同事對著cafe muller的舞台模型,追憶創作時的情景,鏡頭從舞台模型探進去,接到演員表演中去,之後又切到pina自己表演這齣舞劇的archival footage、當時的創作記錄,然後又回到現在(電影拍攝時態)的表演。

這裡的時空穿越以及現在時態的3D與過去時態的2D歷史片段並置,十分富有生命力。在這種對比中,pina的影像有了一種產生於記憶中的歷史的質感,一方面清楚明白這個人已經離去,一方面感受到影像的「還魂」力量。如果是純2D的電影,只有靠歷史影像的(磨損)膠片感來表達時空間隔,但依舊是平面的,嵌套在3D中的2D則通過減少一個維度來表現與歷史的脫節、歷史真實只留痕跡而不可觸摸。

從花園現實,到舞台模型的劇場空間,到舞蹈表演層層遞進,最後一層又與檔案影像並置交錯,產生無比迷人的過去時影像、現在時影像和哲學層面的真實等不同時空結構組合。

5.外景+舞台(現實+記憶/情感)
外景舞蹈片段也打開了現實的兩個時空。一方面,電影取外景實地拍攝公園、城市、車站等,同時舞者在外景中起舞,將現實空間變為舞台藝術空間,也說明pina的靈魂散佈在各個角落中。這裡有現實、舞蹈、靈魂三個空間。

6.現實-劇場-舞台-pina靈魂-觀眾
電影結尾處最精彩。外景中的演員舞蹈接到劇場中,觀眾席上空無一人,同樣空蕩蕩的舞台上,只懸著一塊投影幕布,pina在投影上做了幾個動作後,與觀眾揮手告別,從投影上消失,然後投影幕布升起,露出劇場後牆。這個片段至少有5個空間層級:電影院中的觀眾、囊括了螢幕中劇院的現實世界、劇院、舞台平面、pina的靈魂。這是我們去追尋pina的途徑:通過在電影院看電影,了解pina的世界,她的劇場,她的舞台,舞台跳動的她的靈魂。投影上的pina依舊是2D影像,與周圍多層級的世界對照,顯出「真實的」靈魂。

這部電影需要再現的,正是pina的靈魂。舞蹈片段表達了她的靈魂經歷--靈魂的掙扎、激盪,她的軟弱乃是她的堅強,她的孤獨,歡樂,悲傷……從那些舞蹈動作和舞者之間的張力、舞台情景設計中,可以看到困在肉體中的那個靈魂。電影中選取的舞蹈片段正是由這種靈魂的困境和掙扎開始。越到後面則越釋放,越自由。中間部份有位女舞者用踩著椅子飛起來表達靈魂的飛昇,也正像pina死去那個時刻,靈魂的自由。最後幾段舞蹈中,有一個女人被繩索拴著,拼命往前跑,卻只能在命運控制的距離中。又有個女人在地上匍匐,另一個女人不斷往她身上覆蓋泥土,而遠處有個女人背著一株長高的小樹緩緩走來--概括了一生靈魂的困境、生長,和最終的自由。最後的段落里,舞者們身著彩色的衣裝,重複著「春夏秋冬」的舞蹈動作,在黃土坡頂往一個方向悠然走去,不知是不是他們靈魂最終光明的歸處。

因為3D技術,躍於螢幕之上的舞蹈成為透過肉體的靈魂之舞,2D影像則成為靈魂的再現,在新舊技術的交融里,靈魂主題被完滿表達。這種靈魂,與2D鬼怪片裡的靈魂不同。如果說2D是肉身,多加的一重維度,是上帝造人的時候往泥土裡吹的一股氣。

《pina》完全打破了我對3D技術的偏見,工具有時候比表達早走一步,人們尚未意識到,電影多出來的一個兩個維度將會怎樣改變我們所看所感所經歷的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