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I Spit on Your Grave [1978]

我唾弃你的坟墓/被唾弃的坟墓/DayoftheWoman

5.6 / 31,527人    101分鐘 | Argentina:95分鐘 | UK:93分鐘 (DVD versi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朧月夜

2011-04-29 18:40:33

女權,怎樣扮演你的角色


女人,社會地位的認知是弱勢群體,封建家庭的認知是傳宗接代的工具,性格的認知是外柔內剛的韌性,男人的認知是激發原始本能的秀色可餐。無論怎樣,女性在社會中扮演著與男人不同的角色,在家庭中執掌著運作大權,在坎坷中釋放著自己的偉大,在男人中散發著特有的魅力。可是她始終是男人眼中的弱者,是女權議題的中心。
敏銳的電影人當然不會錯過對女權現象的評判,一部又一部充滿觀點的影片也由此誕生,你看,或不看,它都在那裡,或悲或喜。
 
極端女權,宰你沒商量
    女權的表達有許多種,謀殺或許是其中最極端、最殘忍也是最有力量的一種方式。以暴制暴的女權影片,坦白而言,難以滿足感官的愉悅,反而讓內心更加的壓抑與傷感。哪個女人願意失去嫵媚,變成癲狂無助的殺人狂徒?焦躁的男人們,沒有給她們選擇溫柔的權利,於是她們不得不走上血路。

《悲情城市》
導演:維吉妮·德彭特特
演員:Karen Lancaume
Raffaëla 安德生
語言:法語
上映:2000年6月28日
2000年被禁的一部法國影片,講述兩個女人在遭強暴後走上不歸之路。被禁或許是出於她們對待男人的手段太過偏激,然而這樣的偏激卻明確表達了導演的態度:在這個社會中,女人究竟在扮演怎樣的角色?她們被強姦,是因為她們的身體具有吸引力,受傷害後男友的反應在告訴她們,自己不過是娛樂男人的工具而已。於是,一場極端的色情與廝殺開始,那是這兩位無辜的激進者對這個社會公然的叛逆。
影片中多數鏡頭集中在兩位女主出走後大肆凌辱男人、虐殺男人的畫面上,不削、嘲笑、悲傷……噴薄而出的複雜情感在一個個被她們羞辱、殘殺的男人身上得到宣洩,可是這些不足以平息她們的憤怒。對於女人而言,可恨的男人利用自己所有的缺陷來刺傷她們,唯一的結果只有末路。
當然在法治的社會中,這樣的悲情不會得到允許。在最後一次殺死男人後,其中一個為陪伴早去一步的女伴選擇自殺,只是自殺未遂,依舊被帶入了陰森的監牢中。
 
無獨有偶,2010年翻拍的一部禁片同樣講述了「強暴」這個話題,同樣是堅韌的女人提著男人的腦袋在血路上前行,原版也同樣遭到了被禁的待遇。

《我唾棄你的墳墓》
 導演:梅爾·扎奇
 演員:Camille Keaton
       Eron Tabor
 語言:英語
 上映:1978年5月23日
    這是一部被定義為恐怖、驚悚類型的影片,不過罪犯不是殺人狂徒傑森,也不是神經病患者,而是來自都市的小說家詹妮弗。
莫名被數名男子騷擾後求助無門,警察跟傻子都要參與其中,這樣的羞辱任哪個女人都無法接受。詹妮弗選擇了跳入河中消失,然後神秘返回傷心地,對每個強暴者施以不同方式的極刑。或許這些手段過於慘不忍睹,可是突如其來的傷害,又有多少女人可以承擔?有人說最毒婦人心,其實女人是把雙刃劍。你對她好,她溫柔體貼;你對她不好,她就會竭盡所能讓你後悔。
這部《我唾棄你的墳墓》中,女權的觀點並不強烈,導演更多的把它當做女殺人狂的的產生背景。詹妮弗逐一殺死強暴者的手段是以牙還牙,而過程中對這種方式並未表現出任何出於導演個人的觀點。
 
秀出高潮,不諱男人言
女人對「性福」的追求在當今已有了較自由的空間,然而在過去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女人的「性」確實男人的專利。女人不能因為快感呻吟、不能選擇性愛對象、不可以主動向男人提出要求……諸多的約束似乎都在告訴女人,能享受「性福」的唯有男人。

《性癮日記》
導演:克里斯蒂安·莫利納
演員:貝倫·法布拉
      魯姆·巴瑞拉
      傑拉丁·卓別林
語言:西班牙語
上映:2008年10月17日
很多人不理解這部影片誕生的理由,認為一個女人在性愛面前放浪、淫亂怎能登上大螢幕給所有人知道?這種無恥之事,藏在私底下說說便好。其實,這種想法的根源還是出自於男人堅守女人貞操的情節上,是把女性當做個人物品的現像在如今的社會當中依舊廣泛存在。
《性癮日記》的上映對於具備這種心態的男人來說,多少顯得有些挑釁。一個在未成年就開始接觸男人,並且只為性而與男人相伴的薇拉,從另一方面來說是一個「無知少女」。她不斷在性行為中探索男人,卻始終無法在心靈與思想上與他們發生碰撞。這不是她的錯,而是她因為社會的眼光造成的盲點,生了一種病,在自我救贖的過程中,她使性從快樂變成了痛苦。或許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才能真正知道什麼叫男人,什麼叫性。
 這部電影中有關女權的涉及,大部份出自於外祖母向薇拉道出的那些對白。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正視自己身體的需要是女人愛護自己的方式,對於那些維護男人「尊嚴」的目光,無需過份的在意,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尤其是女人。
 
如果說《性癮日記》是病態的女權表達,那麼烏克蘭影片《莎孚》則是一種穿越古今的詩意。

《莎孚》
導演:Robert Crombie
演員:Avalon Barrie
      Todd Soley
       Lyudmila Shiryaeva
語言:英語
上映:2008年2月29日
其實這不算一部好電影,藉著古希臘女詩人莎孚的光環,上演了一場3P的情色風景片,然而莎孚對女性之愛卻被兩個糾纏不清的女人和一個風中搖擺的男人模糊得沒了樣。但是,對於莎孚這位女性的歌頌,還是基本符合了事實。
影片中為了讓莎孚更符合現代女性的審美觀,刻意把一個美國女孩塑造成具有強烈控制慾望又盲目崇拜有見識的女性的角色,以致最後白白死在了自己愛的人面前。但是,真正的莎孚卻是一個情感充沛、毫不避諱自己感情的詩人。這個女性不像以往人們心目中強悍的捍衛女權的形象,她所表現的形式更多的來自自我情感的真實表達。
中世紀的性愛是開放的、自由的,但是思想卻在承受著禁錮。莎孚為愛犧牲的勇氣所展現的美值得稱道,正是女性敏銳的情感帶給了這個世界不一樣的色彩,也是女性面對情感的執著與堅持讓感情變得神聖。
 
抗爭,面對權利的挑戰
不管是現實生活中,還是電影裡,女性的地位總會不小心低於男性。所以,不甘於在現實世界中向男性屈服的女性出現在電影螢幕上,用她們的不屈向男人們證明,女性的能力比男性要強大得多。

《北方風雲》
 導演:妮基·卡羅
 演員:查理茲·塞隆
       西恩·賓
 語言:英語
 上映:2005年9月12日

 《女魔頭》
 導演:派蒂·傑金斯
 演員:查理茲·塞隆
       克里斯蒂娜·里奇
語言:英語
上映:2003年12月17日
   查理茲·塞隆應該算得上女權題材電影的勞動標兵,飾演過不少抗爭社會、抗爭男權的角色,甚至為了飾演此類角色不惜犧牲自己漂亮的臉蛋兒。《女魔頭》和《北方風雲》算是其中比較接觸的兩部作品,尤其女魔頭為她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榮譽。
   這兩部作品題材不同,所傳達的女權視角也大相逕庭。但是,她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小人物、社會地位低並且都被身邊的主流群體的「性」歧視(《女魔頭》是性向歧視,《北方風雲》是性別歧視)。在這樣的艱難困境下,女性的抗戰都是在微不足道中爆發強大的力量。
   願意一再擔綱此類角色,確實要佩服查理茲·塞隆的勇氣和犧牲精神,正是她這樣的付出才讓隱沒在現實生活中這些閃光的女性有了走到世人眼前的機會。當觀眾在螢幕前義憤填膺的為悲情的女主角聲討,為她們的英勇鼓舞時,她們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也將有所改變。
 
    類似這一題材的女權題材影片其實很多,要數落起來不勝枚舉。由美女演繹的經典,看上去嬌柔的她們,有著一顆堅強的心,像這樣的影片,想要遺忘不容易。

《永不妥協》
 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演員:茱莉亞·羅伯茨
       阿爾伯特·芬尼
 語言:英語
 上映:2000年3月17日
這部影片應該算是家喻戶曉得經典,茱莉亞·羅伯茨飾演艾琳悽慘的身世背景給人物的正義品德渲染了更濃重的色彩。
作為一個社會底層人物,同時又是孩子的母親。艾琳這個角色本職更應該做好的是照顧孩子、養家餬口這樣的事情。然而,為了給幫助那些受到致癌物質侵害的小區居民逃回公道,她毅然決定成為這起糾紛的正義使者。這個角色在被塑造的時候,被導演鍍上了一層耀眼的光彩,她被賦予了與基督同等高尚的救贖品質。對於女權這個問題來說,它更謳歌的是女性堅韌、負責的品質和純良的心地。
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人物並非沒有,但也絕不會在多數。影片戲劇化的表現放大了女性身上許多的優點,給一個母親、一個職業女性、一個社會公民加入了非常的社會意義,使艾琳這個人超脫成不同凡響的人物。
 
在中國,同樣有這樣的一些電影,它們用質樸的鏡頭記錄下心靈美麗的女人們不妥協的勇氣,即便是有中國特色也能讓人肅然起敬。

《秋菊打官司》
導演:張藝謀
演員:鞏俐
      雷恪生
      劉佩琦
語言:中文
上映:1993年2月18日
張藝謀是個骨子裡存著中國民俗的導演,也是一個對女人有著特別偏愛的導演。在他的鏡頭下,那些看上去不那麼美的女人們總是在社會體制、強權勢力、世人目光、艱難時世中表現出自己不平凡的一面。《紅高粱》、《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影視佳片都是令人懷念的作品。
《秋菊打官司》算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部,為了給自己的丈夫討回公道,秋菊挺著大肚子踏上了慢慢官司之路。她的倔強與堅持,給農村婦女的品德進行了另一番解讀。在云云眾片中,秋菊的案例或許不算最激烈的,也不是最嚴重的,但是她確實最真誠、最親切的。
一個女人,在權利的面前不低頭不示弱,面對「位高權重」的人物她不畏懼的同時也在維護自己的尊嚴。這樣的女性,在當時的中國農村來說,算是奇葩。秋菊的藝術高度給當時的中國女性尤其深刻的印象,不卑不吭、不屈不饒是女性最美的性格。
 
女皇,高貴的掌權者
   最能表現女權的影片,不會是使女人性格大變的影片,也不是謳歌女性精神的影片,而是那些真正賦予女性 「權利」的影片。女皇,無論在中西都有著特別的意義。

《伊莉莎白》
導演:謝加·凱普爾
演員:凱特·布蘭切特
      約瑟夫·費因斯
      傑弗里·拉什
語言:英文
上映:1998年10月2日

《輝煌年代》
導演:謝加·凱普爾
演員:凱特·布蘭切特
      克里夫·歐文
      傑弗里·拉什
語言:英文
上映:2007年10月12日
凱特·布蘭切特似乎天生就是演女皇的演員,她獨有的高貴氣質和優雅舉止是其他女演員無可取代的。謝加·凱普爾的兩部關於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作品《伊莉莎白》和《輝煌年代》通過講述伊莉莎白的崛起與女王將英國帶入黃金年代的兩個重要歷史時期,表現了英國曆史上最精明的女王情感孤獨與政治果敢的一面。
在英國的歷史上,有兩位傳奇女王是電影特別偏愛的題材。一位是血腥瑪麗,一位就是伊莉莎白一世。這兩位女王在過去的封建王朝歲月裡,一度將英國帶入黑暗與輝煌的年代。瑪麗的殘忍統治是極端女主對權力用到極致的案例,而伊莉莎白一世卻是動用政治手段推進一個國家歷史的女權主。
這類題材頗受女性觀眾的喜愛,成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以一名女性的身份,是當代很多女子的傳奇夢想。很多時候,電影中強勢、睿智的女性形象滿足了她們對權利和擁戴的想像。
 
    權利的慾望是在男權世界中被激發出來的,也是在亂世中特別容易得到體現。有些女子雖然未能獨攬天下,卻為朝政的改天換日、歷史進程的演變立下汗馬功勞。

《聖女貞德》
 導演:呂克·貝松
 演員:米拉·喬沃維奇
       約翰·馬爾科維奇
 語言:法語
 上映:1999年10月27日
貞德是法國革命史上的傳奇女子,她帶領軍隊抵抗英國侵略者的故事被一次又一次搬上螢幕。在成為民族英雄的同時,她更是女子抵抗力量的代表。不僅在法國,在世界各地都有對此女的仰慕者。
呂克·貝松拍攝這位傳奇女性時,有意將她塑造成一個堅韌、勇敢、執著的形象,很難在貞德身上看到女性的溫柔與弱小,反而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帶動著一個纖細的身軀在戰場上廝殺。演員米拉·喬沃維奇扮演角色時,也儘可能在表現貞德男性化的一面。
儘管影片講述的是一位民族英雄,但是圍繞貞德展開的諸多故事還是非常細膩的展現出一個女性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表現出的獨有魅力,和與男性同爭天下的勇氣。
 
《女王》
導演:史蒂芬·弗雷斯
演員:海倫·米倫
      麥可·辛
      阿利克斯·傑寧斯
語言:英語
上映:2006年9月6日
與凱特·布蘭切特所扮演的伊莉莎白一世不同,海倫·米倫飾演的伊莉莎白二世並非在亂世中為國家爭權奪利的人物。不再掌握政權的王室,在英國的政治中所擔當的責任,更像是具有高等血統的外交官。
每次英國皇室的輿論都能吸引無論政治還是娛樂、時尚方面的關注,王室婚姻更是萬眾矚目的盛世。一旦英國皇室稍有偏頗,社會輿論就會投注各種的猜測,給這個神秘的家族施予難以釋放的壓力。
海倫·米倫在《女王》中遭遇的困境是戴妃之死帶給舉國上下的震驚和對王室的不滿,女王用自己的方式平息了一場民怒,海倫·米倫也用自己的方式展現了一代女王沉穩、內斂的人格魅力。
 
女性溫柔,不輸巾幗的影響力
說到女權,很容易被現象到強勢、具有攻擊性的女性。但是很多時候,溫柔也是展示女性力量的方式。

《傲慢與偏見》
導演:喬·懷特
演員:凱拉·奈特莉
      馬修·麥克菲登
語言:英語
上映:2005年9月16日

《理智與情感》
導演:李安
演員:凱特·溫絲萊特
      休·格蘭特
      艾瑪·湯普森
語言:英語
上映:2006年2月23日
簡·奧斯汀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女作家,她一身對於愛情的理解與追求是英國女性敬仰與效仿的對象。《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是奧斯汀最知名的作品,小說中角色理智中不缺感性的愛情觀,讓女性的獨立人格得以凸顯,在情感中表現得更主動、更明確。
分別於2005年和2006年上映的這兩部代表性影片,導演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強化了角色的個性,進一步增強了奧斯汀愛情觀的說服力。
很多時候,愛情智商低於情商的女性容易被男性調侃成感情動物。但是,奧斯汀卻告訴世界上的女人們,女人也可以成為愛情的主宰,理性的選擇自己需要的生活、喜愛的男人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
這樣的女權是多情的,也是幸福的。它沒有賦予女性殺傷性的力量,卻讓女性在從容淡定中把握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人生。
 
女權對於性別來說,是女性爭取平等權利、解放自我的行為。在諸多影視作品中,表現女權的影片都有很強硬的作風,女性的行為也具有很強的攻擊性或者強勢的手段,這其中可以看到大多時候是男性表現出了對性別的不公平對待。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許多國家都在提倡男女平等,希望女性能獲得與男性同等的政治權利、社會地位等條件,然而長時間的女性壓抑還未能得到徹底消除,依然有男性把女人當做附屬品,給影視題材創造了戲劇感強烈的題材,讓「女權」這個本該不成為話題的話題愈加有趣,有內容。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