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窗外 *1973--Outside the Window

窗外/OutsidetheWindow

6.7 / 36人    Taiwan:108分鐘


演員: 林青霞 製片: 陸建業 導演: 宋存壽
演員: 張俐仁 恬妞 秦漢 胡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琪琪

2011-04-30 04:20:27

電影本身也成了反面教材,我只看到四個大字:人言可畏!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本身有太多的顧及和忌諱,抹去了母親一手犯下的罪行,略過了教育當局推波助瀾的可恥行徑。

最終的結果就變成了一個不幸的老男人被一個善變的女人毀掉的故事。

電影本身也成了一個反面教材,告訴了大家什麼叫做人言可畏!

真實的故事是怎樣的?——我穿著那件凝聚了你的感情的壽衣離開人世。


以下故事為轉載:


瓊瑤與蔣仁的故事

1956年 18歲:
9月,北二女高中部念高三年級。由於考大學壓力,寫作完全停止,課外書籍也不敢碰,消瘦,蒼白,食慾不振,精神恍惚,同學給瓊瑤起了個「林黛玉」的雅號。就在這一年,和自己的國文老師蔣仁先生發生了一段影響彼此甚巨的感情。瓊瑤的國文老師比她大25歲,結過婚,妻子已經去世(另有一說蔣仁沒有結過婚,隻身來到台灣)。隻身一人來到台灣,在北二女教高中,已經教書7年。44歲離開台北南下嘉義謀職(另有一說蔣仁在教完瓊瑤高三學期後,離開北二女,來到桃園某省立高中教書,畢業後的瓊瑤曾經去桃園這所中學找蔣仁,後,蔣仁可能避嫌或迫於某些壓力,又離開桃園,南下謀教職,最終在高雄落腳。——這個說法源自某位在桃園這所省立高中和蔣仁同過事的人士之口,據說這所中學師生對於瓊瑤和蔣仁的情事都知道。)有人曾於1958年看到其出現在台南街頭,約於1979年去世,享年66歲。去世前(蔣仁當時定居南台灣高雄),瓊瑤和蔣先生輾轉取得聯繫,間接通信,但彼此都沒有勇氣再見面(1913年——約1979年)。初中畢業,瓊瑤考入北二女(現中山女高),陳若曦繼續在北一女上高中,兩人的來往才變少了。但是,瓊瑤高三那年發生了師生戀愛,陳若曦和瓊瑤的來往又變得頻繁了。瓊瑤步母親後塵,也談起師生戀,但,反對最甚的居然就是她母親,母親騙到瓊瑤和國文老師蔣仁先生合寫的一本日記,影印後拿去北二女和教育廳告發,並怒斥道:姓蔣的是教育界的敗類。陳若曦也在瓊瑤母親的允許下,看了幾頁日記,確實纏綿悱惻,但,陳若曦小小的年紀,斗膽替瓊瑤說話,戀愛不分年齡,地位云云,惹得瓊瑤母親頻頻搖頭,不滿道:鳳凰就是小說看多了,到了脫離現實的地步。兩人迫於形勢分手,陳若曦受瓊瑤委託把一樣信物送還給蔣仁先生。對於唯一的見面,陳若曦事後回憶,認為蔣先生氣度不凡。蔣先生被迫離職南下謀生,1958年左右,有同學在台南街頭看到他,形容憔悴。
瓊瑤和蔣仁合寫一本日記來表達彼此的愛意。蔣仁菸酒俱全,常會吐煙圈,說:吐一個煙圈,希望圈住你。曾經兩人的日記本里記了一段兩人合吃一碗麵的故事,你一口,我一口,非常纏綿(陳若曦曾在瓊瑤母親的允許下,看了一兩頁瓊瑤的日記,而瓊瑤的日記之所以被母親弄到手,是因為師生戀曝光後,母親以退為進騙到了那本後來作為老師誘拐女學生的呈堂證供之日記本。)。

據曾經在「皇冠」供職的楊兆青先生口述,瓊瑤高中時代作文非常好,常常因文采佳,恰如其分地引經據典而被蔣仁在課堂上當作範文朗讀,蔣仁發覺了瓊瑤的才華,有心栽培。而瓊瑤因為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對於寫作更加投入,兩人經常在課餘相處一起。當時的瓊瑤因受到家庭冷漠,考大學壓力等因素夾擊,渴望獲得情感的溫暖和寄託,也渴望獲得價值的認同,國文老師蔣仁的愛才之情讓18歲的瓊瑤在情感上得到了滿足,繼而,兩人的情感在沒有道破的情境下向更深沉發展。據楊兆青說,蔣仁是未婚,並非原先說曾經在大陸上結過婚。瓊瑤和蔣先生的相處惹來了非議,到1957年學期結束,隨著驪歌高唱,便沒有繼續下去。1957年夏秋,蔣仁離開北二女,南下高雄謀職(另有一說是先到桃園某省立高中教書,幾年後才去高雄,後,定居高雄,直到去世。)。

1957年 19歲:

7月,於省立台北第二女子中學(現為台北中山女高)高中部畢業,參加大學聯考落榜。落榜的失敗失意,和老師情感上的無著落,前途的徬徨迷茫令瓊瑤感到無比絕望,於是寫了首小詩,和老師訣別,搜集了安眠藥,鎮靜劑等藥片吞了下去,是其人生中的第二次自[河蟹]殺。被救活後,父母快要發瘋,而瓊瑤自己也快要發瘋了。瓊瑤和國文老師的感情被曝光了。瓊瑤母親袁行恕的憤怒全體爆發,把所有的罪責歸咎於國文老師。她一狀告到警察局,罪名「引誘未成年少女」,由於沒有事實性[河蟹]關係,控罪未成立,母親又一狀告到教育部,說老師「誘拐學生」,教育部受理,解聘老師。

老師在台北已經沒有容身之處,只能到台灣南部另覓生計。老師去了嘉義(有人曾在台南街頭見到其人),兩人等著瓊瑤滿20歲法定成人年齡時,可以自由相聚。這裡師生戀曝光的時間點是據瓊瑤自傳寫出,但,據本人考證師生戀曝光的時間點應該是在大學聯考之前,也即瓊瑤高三讀書階段。

秋,國文老師蔣仁離開北二女,到桃園某省立高中教書。

1958年 20歲:

母親要求瓊瑤再考一次大學,瓊瑤答應了。母親也表態說只要瓊瑤滿20歲,就不再干涉其和老師之間的事情(這是母親的「緩兵之計」,年青的瓊瑤哪裡能猜透母親的用意。)在這一年間,1957年秋到1958年秋,蔣仁寫了幾十封信給瓊瑤,嘗試透過各種渠道把信轉入瓊瑤手中,但瓊瑤都沒有收到(這個情況一直到十幾年後,瓊瑤和蔣仁先生輾轉取得聯繫,間接通信,蔣仁在信里告訴了她,她才知道,可以想見,瓊瑤母親或者家裡都把信給截住了,不讓瓊瑤看到。)。母親請來二女中的一位數學老師替瓊瑤補習,每星期二次。弟妹們也全力配合,找參考數據,麒麟幫忙補物理。瓊瑤原想隨意地唸唸書,滿了20歲時,去嘉義和老師相會,7月參加聯考。但,現實卻是她又一次陷入了學習的「困獸鬥」里,父母親抱持女兒考進大學的美好願景,而瓊瑤卻對再度考大學毫無信心,因而更加強烈地思念老師。

4月20日,瓊瑤滿20週歲的生日。母親替一對孿生姐弟大肆慶祝。請了在台灣的所有親眷參加(當然有陳致平的哥哥陳道一家)。在全體家族成員面前,用母性的溫情倫理道德打敗了瓊瑤的「嘉義之約」。瓊瑤20歲生日過後,沒有去嘉義和老師團聚(其實,當時蔣仁是在桃園某省立高中教書, 非在嘉義,後來,瓊瑤也知道蔣仁在桃園,還專程去桃園找蔣仁。筆者認為瓊瑤之所以獲知蔣仁的行蹤,應該是同學告訴她的,而非和蔣仁已經取得了聯繫。瓊瑤的母親 非一般的母親,她對於女兒和蔣先生的聯繫管道肯定要完全切斷,況且,50年代末的台灣社會,通訊除了有限的電話門子,主要還是信件,既然瓊瑤自傳里說蔣先生寄給她的信都沒有收到,那當然是瓊瑤母親和家人的有意隱瞞,讓他們兩人無法取得聯繫,但,瓊瑤和同學的正常聯繫是瓊瑤母親和家人無法剝奪的,故瓊瑤很可能是通過同學獲知了蔣仁在桃園教書的消息。)。
1962年初冬,瓊瑤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窗外》,這部小說記載了瓊瑤高三時期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一段不容於世的孽戀——18歲的瓊瑤和43歲的國文老師蔣仁產生了感情。18歲的瓊瑤,心思細膩而敏感,因學業差等因素,享受不到家庭,學校的溫暖和肯定,唯有寫作才能寄託瓊瑤豐富的失落的情感,正是瓊瑤不同旁人的文筆,氣質引起了蔣仁的關注,一個憂鬱的,蒼白的女孩,一個看起來背負著極大壓力的女孩。蔣仁時常在課餘指導瓊瑤的國文,寫作(雖然瓊瑤的國文,寫作成績已經很好了),而瓊瑤也向老師吐露自己的內心世界。蔣仁獨自來台,獨自在北二女中教書過活,他住在學校宿舍,兩顆孤寂的靈魂互相撫慰,漸漸地,兩人走近了,但卻沒有捅破「愛情」這層紙。蔣仁知道自己的身份,他不敢也不能去直接說「我愛你」,一切,只能是擺在心底,他也不知道自己和瓊瑤的未來是怎樣的?而瓊瑤呢?高三是考大學的最後一年,母親的「我們陳家的孩子,教授的女兒必需要考上大學」的話猶在耳邊,除了國文,她沒有可以勝任的課目,她知道自己考大學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每個學生都要在「大學聯考」的「獨木橋」上奮力掙扎,前行,沒有後退,不能掉落水裡,一定要拼命跨過去,到達大學的彼岸。瓊瑤和蔣仁的感情被隱藏在升學壓力之下,學生和老師都是「升學」怪獸下的犧牲品,他們兩人無法免俗,無法脫離,只能各自等待命運的審判。

終於,命定的審判到來了。瓊瑤落榜,更致命的是瓊瑤和蔣仁的感情在考學前被曝光,一段師生愛情被無情地擹在了陽光底下,任誰都可以踩上幾腳。此時的瓊瑤,已經無心考學,只想出走,去到一個誰也不認識她,她也不認識誰的地方流浪。母親更是氣急敗壞地告到學校當局,告到教育部,告到警察部門,並揚言:姓蔣的是教育界的敗類!一個19歲不到的女孩,怎能主宰自己的情感和命運,她無法不考大學,她更無法保有自己的情感,甚至,她還遭受著各種奇思臆想——她還是個處女嗎?她和他到底有沒有發生性關係?這些問題直到瓊瑤和馬森慶新婚,還在被馬森慶不斷質疑,不斷詢問,不斷追究。但,只有瓊瑤和蔣仁最清楚,他們是發乎情,止於性。蔣仁在1957年秋離開了北二女,去到桃園某省立中學教書(瓊瑤於1957年高中畢業後去桃園這所省立中學找過蔣仁),他離開了瓊瑤,離開台北的是非之地,他是怕了,一個孤身男人如何和社會輿論,社會機構作對抗,他對外否認自己和瓊瑤在戀愛,即保護自己也保護瓊瑤,但,顯然,這樣的逃避傷害了瓊瑤清純的心和情。19歲的青少女明白社會的壓力,但卻不明白麵對社會,人性人情會不得不低頭,會軟弱,甚至會欺騙。幾年後,蔣仁又離開桃園,待過台南,最終南下高雄謀職定居。1967年或1968年左右,瓊瑤幾個北二女高三的老同學相約一起去高雄探望生病的國文老師——蔣仁。原本瓊瑤也是要一起去的,後來卻沒能成行,但,她委託某位同學帶給老師一封親筆信。那些同學到了老師住處,帶信的同學把瓊瑤的信遞給老師,蔣仁看了,又把信給同學:你們也可以看看這封信,我就不回信了。瓊瑤最近的幾部小說,我都看過,寫得不錯,希望她繼續努力。同學們上前看瓊瑤的信:……老師,知道您病了,原本打算來看您,但一些事情羈絆著,無法前來,請老師諒解。隨信寄上2000元錢,望老師買點補品。以後,我會每個月寄點錢給您……一時間,幾個同學和蔣仁都默不作聲,大家同時陷入了某種氛圍中,似乎瓊瑤已經來到老師身邊,輕聲情深地對老師述說著。而後,瓊瑤果真每個月都寄錢過來,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蔣仁並沒有花費掉這些錢,而是把錢存起來,積蓄到一定數額後,去定做了一件料作高級,製作考究的壽衣,他對朋友說:我要穿著這件凝聚了感情的壽衣離開人世。約在1979年,蔣仁穿著這件凝結了瓊瑤情意的壽衣去了天堂,終年66歲。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