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30 18:33:47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佐佐木社長在片中讚美河豚魚白時說:好吃到不行,好吃到讓我傷腦筋,我看了這部電影不禁說道:好看到不行,好看到讓我傷腦筋。《入殮師》獲得奧斯卡獎的理由是:人性的光輝符合東西價值觀。有人說,不是奧斯卡成就了這部電影,而是這部電影豐富了奧斯卡的內涵。
史鐵生在《我的地壇》中說:死亡是必然降臨的節日。但是我們一直以來忌諱這個節日,逃避這個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節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以前在幾個安靜的夜晚,我曾想過死,越想越可怕,想的心裡發虛,一個飽滿的鮮活的生命在幾十年後會消失掉,當我們旁觀別人的死亡時或許只是短暫的恐懼、痛苦、憐憫,但當我們思考自己的死亡時,我們就不會那麼淡定了,那種幻滅感,無助感,空洞感是恐怖的,我深深思考過死亡之後,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願去觸碰這個話題。現在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一種生死觀,一種日本人的生死觀,一種全人類普適的生死觀,一種已經引起不同種族共鳴的生死觀,我們要有面對死亡的勇氣,未知死,焉知生。在日本面對生死無常,雖然令人慨嘆,但是人們並不認為這是應該超越的問題。日本中世紀著名隨筆集吉田兼好的隨筆集《徒然草》第七段說:如果化野的朝露不會消失,鳥部山頭的青煙一直瀰漫在天空,將是何等的索然無味?正因為世上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才格外美好。試想如果生命沒有了死亡,這個世界會是怎樣的光景。正因為有醜陋,美麗才有價值,正因為有死亡,我們才會更深刻地去體味生,死亡或許其實就像生一樣,就像小林說的:什麼叫正常,只要是人都會死,我會死,你也會死,死亡本身就是很正常的事。在日本人看來,生為死的開端,死為生的開始,死不是通往永恆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轉的生,人獲得了永生的靈魂,他們甚至視死亡為一種高尚的行為藝術,一種達到永恆美麗與體驗櫻花般消逝快感的手段,如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都是選擇自殺,他們都是文人而選擇了武士的死亡方式,或許由於長期迷戀武士道、死亡之美的必然歸宿吧,那位在殯儀館工作的大叔在火化澡堂老闆娘說的話可以作為日本人死亡觀完美詮釋:死亡就像是一道門,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通過這道關卡,進入下一個世界。所以我現在不再那麼懼怕死亡,既然必然會來臨,那麼我們何不大度的,淡然的面對呢。
人的生命必然經過死亡這道關卡,而在死亡之前我們會像影片中的鮭魚一樣要經歷磨難,像小林一樣童年不幸、工作失利等等,但是我們也會有快樂與幸福,正如佐佐木社長說的:如果不死就得吃東西,如果要吃東西寧可吃美食(潛台詞:生活有痛苦與幸福,我們活著寧可選擇快樂與幸福)。小林吃下魚白,也像徵著他接受了這種人生智慧,佐佐木社長是小林的精神導師,這位智者在潛移默化中脫掉了小林的對生活的徬徨茫然與無助,而煥發了他對生活、工作的熱情。小林從對自己工作的懷疑無助排斥到最後的淡然都歸功於社長。其中小林剛開始做入殮師時看到雞肉火鍋就想吐到最後盡情的享受雞腿的美味,也反映了他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的轉變。我們要像澡堂大嬸一樣在聖誕節會買個小小的蛋糕來點綴一下自己的生活,買條漂亮的絲巾來幸福的面對生活,最後大嬸在搬柴時倒下,我想她肯定是微笑的離開這個世界的。我們學會享受生活,不要忙著趕路而忽略掉路旁的風景。
入殮師在這部影片中尊重逝者,而這部電影表達了對入殮師的崇高敬意,表現出了平凡人物偉大的人格魅力,對於許多平凡職業,他們的生命模式不該被忽視、被否定,他們都有自己的價值,只要他們尊重生活、工作、生命,那他們都應該被尊重和觀照。影片中刻畫了一個坦誠、體貼、溫柔、對工作專注、對逝者尊重、愛妻子、父母的形象,他和社長一樣為逝者的靈魂開闢一條安靜之路,幫助逝者以最美麗的形像他上來生的旅途,獲得最後的尊嚴。佐佐木社長是一個平凡的入殮師但也是一位偉大的人生藝術家、生活哲學家,他有智慧,可以把小林"騙來」,他愛自己的妻子,進入這一行業緣起妻子的離世,能讓社長入殮的往生者都是幸運的,哪怕是腐爛的屍體他也拿出百分百的尊重。還有澡堂大嬸的工作態度,她締造了「日本最好的澡堂」。
影片還刻畫了真摯的親情、愛情。小林不願回憶父親,互換石文是父親模糊的臉不是小林記不起,而是小林不願回憶,不願原諒父親,在影片最後看到一個深懷愧疚的父親時,漸漸清晰的臉象徵著兒子原諒了父親,儘管一直怨恨不負責任的父親,但小林心底還是愛著父親,要不也不會用樂譜珍藏著父親送的石頭,一次次演奏父親最愛的曲子。另外其中小林對美香的愛、美香對小林的死心塌地、社長對妻子的感情都深化了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
其中一次次出現的大雁象徵著歲月的變遷,在美香挺著肚子澆花時櫻花的飄落構成了死亡與新生命的和諧圖景,還有大師久石讓的配樂使這部影片有了散文的優美意蘊,這是一部完美到每一個細節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