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桃之°

2011-05-01 23:19:07

這一刻,我讀懂了自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989年的片子,2008年的夏天才看到。依然感覺慶幸,邂逅經典,無關時間。
  這是一部非常乾淨純粹的電影,一座傳統教條的預備學院,一群懷揣夢想的學生,一位心懷自由的老師,他們在探尋人生與理想的過程中,逐漸領悟人生的真諦。我確信這是一部關於自由和寬容的電影。她用深情、用從容、用獨特的藝術語言給我們傳諦了永恆的真善美。電影的內容是教育,電影的形式卻是最大的教育,她是我所遇到的最美好的教育。基丁教師是電影的靈魂,他把理想、自由、獨立、詩意帶入了沉悶保守的威爾頓預備學院。他告訴學生「seize the day!」;他傳授學生詩意地去創作,去向一些隱士們一樣寫真正的詩歌;他引導學生去體會死,從而珍惜生,熱愛這個世界;他用不拘一格的方法傳諦學生為「 人」的勇氣和自信,去追逐理想,去擔當責任。然而貴族學院容不下「特立獨行」,當週遭的鄙夷開始在學院上層人物中瀰漫時,基丁的教師生命也將在這裡終結。一次突發事件加速了這個結局的到來。
      午夜,一名熱愛話劇的學生在家中自殺了。當晚,追逐理想的他在基丁教師的鼓勵下演出了一場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話劇。高興的孩子期待著通過這次成功使嚴厲的父親給予自己選擇的自由,蠻橫的父親卻依然逼迫孩子選擇軍校生涯。想著明天的離別,離別師生,離別話劇,離別理想,還很脆弱的孩子選擇了先結束自己的生命。學生的離世打擊了基丁,同時他也面臨著提前告別講台的命運。
      發自內心的敬仰最終衝破了桎枯,許多學生在內向安靜的主人公的感召下,當著聲嘶力竭中的老院長的面,從容地站上課桌,一遍遍呼喚著惠特曼的名句以表達他們那份愛。教師基丁失去了工作,得到了一份永恆的關於心的禮物。影片在這樣獨特的高潮中凝結。我不諱言,我也是個內斂敏感的人,那一刻,我的心隨著主人公,隨著船長一起駛向了理想的高潮。
      青春,激情,理想,現實,光影交錯中散射的氣息竟然與我而今的心情如此的契合。那種迷惘,那種追尋,那種急切的想掘出活著的意義卻無毫無頭緒的焦躁。王朔在他的小說中形容這種心情為《動物兇猛》。也有哲人說:這就是成長。如果說這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的話,那麼在四處碰壁撞的頭破血流後突然發現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世界不過是自己的臆想,在現實的面前一切夢想都可以渺小的無關緊要的時候,我們該怎麼面對呢?
  有人選擇沉默,在現實面前沉默,在夢想面前沉默。但沉默的代價可能是,至死之時你仍在心底里尋找:我活著到底為了什麼?就像一句話中形容的一樣:真正突圍而出的只是極少數,更多的人在經歷青春的悲憤和不安後酣然遲鈍。
     有人學著解脫,在他們滿腹的激情遭遇到現實一次次無情的摧殘之後,他們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祭奠自己夢想中的青春――死亡。
    我沒有權利去指責前一種人生是怯懦,因為我很難分清是否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個。我更不能虛妄的批評後一種人生的魯莽,他們可能比我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都熱愛生命,比我們任何一個人更接近生命的真諦,只是他們選擇用自己認為唯一完美的方式去接近完美,如果這種堅定可以稱作勇氣的話,我承認,他們的堅定讓我汗顏。
     也許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在這兩種人生之間徘徊著,試圖逃離平庸,也避免墮入極端,總想選擇一個平衡的支點,在那個支點上,懸立的便是人生的真正的意義。但是,這個平衡點隱立在何處呢?
     幸好,在我仍是飽含激情的年紀,《死亡詩社》給了我一個讓我醍醐灌頂的答覆,讓我在往後的人生里,能夠清醒的活著。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突然之間腦子裡冒出了王小波的一句話:人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有一個詩意的世界。難道不是嗎?原來真理究其源頭都是殊路同歸,東西方文化在這個上面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