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百擊 The 400 Blows

四百击/四百下/胡作非为

8.1 / 129,274人    99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Marcel Moussy
演員: 尚皮耶李奧 Claire Maurier Albert Rem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四喜蘑菇

2011-05-05 06:53:51

海的那一邊會更好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高二下半學期的時候在一家賣打折舊書的書店裡買到了焦雄屏所著的《法國電影新浪潮》。出於對電影的好奇以及一點點隱藏的虛榮心,花了定價一半的錢買下了這套上下冊的書。
《四百擊》這部電影最早就是在這本書上知道的。
還記得書中關於《四百擊》最後幾分鐘,少年一路奔跑至海邊的文字描寫。
印象深刻是因為我後來把這本書借給班上的一個朋友看,她後來把這段話寫在了便利貼上,貼在堆滿厚厚復習資料的書桌上。當時我能隱隱懂得她內心的不安和抗拒,但不是特別明晰。而今天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想我才終於真正理解了當時她的,以及自己和她毫無出入的情緒。
「他跑呀跑,跑呀跑,跑向大海,跑到有一種抒情和自由解放氣息了 ,卻突然轉過頭來面帶疑惑地看著鏡頭,此時畫面凍結——結束。」焦雄屏對於這個橋段的解釋是:特呂弗丟了一個不知未來的童年記憶給大家。
全片幾乎始終以一個旁觀者冷靜的鏡頭去窺伺一個少年的成長,因而幾處主觀鏡頭尤其能突出出來抓住觀眾的內心。比如安東萬最後被帶上警車去感化院的時候,透過警車鐵欄看向離他越來越遠的繁華的都市,及至看到後來,安東萬定定的注視著眼前的景像卻流下淚水。整組鏡頭看來頗有一番荒涼的意味,那是少年心中深深的難過和對父母乃至社會、生活絕望的交織的體現。
《四百擊》是導演特呂弗自傳題材電影「安托萬五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導演最受追捧的影片。特呂弗將自己悲慘不幸的童年不帶任何角度的敘述在影片中。儘管主角安托萬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但導演並未試圖用同情或任何眼光去表現人物本身。他只是靜靜的,用鏡頭去坦誠的回顧自己的童年,完全不同於現在反映青少年成長影片的那種批判式冷漠或是同情式的矯揉造作。他不想用自己的語氣去勾起任何人的淚水,卻能讓觀眾在觀看影片的時候,自己沉陷進去,深深地想要去安慰一下安托萬,抑或是心中那個不安、想要拒絕、反叛,卻又從未表現出來的自己。
特呂弗的影片幾乎都表現出了對所謂有反叛社會傾向的年輕人的同情,這是導演自身成長經歷為其所帶來的一種創作傾向。但毫無疑問的是,這為他的影片注入了一種人文關懷的色彩,並且引發觀眾更深層次的思考。一個好的導演,從來不能只是一個記錄者或描繪者,他同時應該有著用電影去激起影片受眾關於一些問題和對社會的思考,從而發掘內心的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