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

魂断蓝桥/滑铁卢桥/断桥残梦

7.8 / 9,049人    108分鐘

導演: 茂文李洛埃
編劇: Robert E. Sherwood S.N. Behrman
演員: 費雯麗 勞勃泰勒 Lucile Wats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水皮

2011-05-07 00:52:47

所謂經典


有段時間特喜歡看四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電影。這一時期是美國電影的黃金時期,不但群星璀璨,有像費雯麗、奧黛麗赫本、英格麗褒曼這樣能夠跨越時空依舊發出熠熠之光的明星,且經典之作不計其數,費雯麗的《魂斷藍橋》就是其中一部經久不衰的螢幕經典。
對於許多人來說,黃金時期的美國電影的插曲比電影本身的傳播範圍要廣。本影片的插曲《友誼地久天長》就是極為典型的一例,儘管不少人不知《魂斷藍橋》所講何事,但一定對它的插曲《友誼地久天長》熟到不能再熟(可能說不上名字而已)。該曲不知在多少場合都出現過,它一直是配樂的寵兒,在畢業禮上尤其受到青睞,這讓我不禁感嘆美國電影文化的傳播力。儘管它是一首蘇格蘭民歌,並非影片原創。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電影和音樂互為營銷的經典範例。
通過《友誼地久天長》,我知道了《魂斷藍橋》,但真正促使我觀看此片的還是影片的女主角費雯麗。這個故事也曾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搬上螢幕,卻遠沒有費雯麗版的成功。儘管原因多多,但被稱作是「上帝的傑作」的費雯麗的出演絕對是一個重要因素。奧斯卡評委會曾這樣評價她:「她有如此的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的演技;她有如此的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的美貌。」這是她繼《亂世佳人》後的第一部作品。《亂世佳人》的巨大成功讓費雯麗名垂電影史冊,許多人對《魂斷藍橋》愛屋及烏就順理成章了,演員們細膩動情的表演無疑為這則原本平淡的愛情故事增色不少。不過與之相比,費雯麗在《亂世佳人》中的表現要出彩的多,比起該片中軟弱善良的瑪拉,我倒覺得費雯麗更加適合堅強不服輸的大小姐斯嘉麗。對於瑪拉,我有的只是同情,而《亂世佳人》中的斯嘉麗則真正讓我欣賞、喜愛。
《魂斷藍橋》被稱為電影史上三大悽美不朽的愛情影片,三大悽美不朽的愛情影片,都是在戰爭的背景下描述主人公的愛情,以戰爭中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牽動觀眾的心弦。其中《卡薩布蘭卡》和《魂斷藍橋》的戰爭背景都是當時的世界大戰,因此也有一絲反戰色彩(《卡薩布蘭卡》就是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80週年時學校組織放映時觀看的),不過《魂斷藍橋》的反戰色彩要弱的多,它真正讓人動容的是愛情本身,而它感人至深的愛情魅力則來源於其悲劇性。
跟另外兩部同是在五六十年代的拍攝的《卡薩布蘭卡》和《亂世佳人》比起來,該片失色不少,如果說它的優勢所在,便是它的催淚效果了。瑪拉在羅伊離開她三軍後,生活窘迫,雖然羅伊的資助對他來說是舉手之勞,但瑪拉從未在給羅伊的信中透露半分;瑪拉在與羅伊母親見面時,偶然從他處得知羅伊戰死,雖然痛苦不堪卻始終瞞著羅伊的母親,痛苦失態以致給羅伊母親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她食不果腹之際,仍不願賣掉羅伊送她的禮物。而結局中瑪拉迎著車子自殺、羅伊「我等著你回來」的深情呼喚更是賺足了觀眾的眼淚。當然,對於許多觀眾來說,片中最為經典的一個場景就是瑪拉和羅伊在雨中相吻了。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是美國電影在中國成功的典型範例,它在美國本土的影響遠遠遜於中國。據說它在中國放映時出現了萬人空巷的局面,後來中國也將此故事進行改編搬上螢幕,足見該片在中國受歡迎的程度。其實稍加分析,就不會對這種現象感到意外。片中的貞潔觀念、門第觀念、一生痴戀完全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才子佳人的模式,而它悲劇性結局也符合東方式的審美。此外,它獨具中國韻味的譯名同樣功不可沒,該片的直譯為「滑鐵盧橋」,這很容易讓中國觀眾聯想到拿破崙、失敗之類,誤以為是部純粹的戰爭片呢!而「魂斷藍橋」的譯名則很好地體現瑪拉和羅伊纏綿淒婉的愛情。
該片給我的一個感受就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不可否認的是,許多經典電影都有些時勢造英雄的意味,該片也不例外。費雯麗、《友誼地久天長》、當時的戰爭背景、在中國的巨大成功,當然還有影片本身的閃光點共同造就了這部經典之作。最近,擁有86年的麥克梅宣佈破產,這個曾擁有比繁星還多的明星、創造如此多經典的電影公司來說,這樣的結局讓人感到惋惜。雄獅一吼終難再,我們也只有藉助曾經的經典來緬懷這家「為藝術而藝術」的電影公司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