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38,351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在路上

2011-05-07 19:44:40

I felt it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I felt that."Nina said.

     "what?"

    "perfect."

      影片戛然而止,和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一起。

    開放性的結局,不過,好在Nina最後到底會怎樣也與影片與這個故事沒有任何瓜葛了,她圓滿了自己,她終於做到了她想要的。

    驚悚片,一次有關自我內心的探討,以芭蕾舞為故事構架,柴可夫斯基的配樂,還有,娜塔莉波特曼的絕對主角戲份,這些標籤擁有足夠吸引人的魅力,很巧,在我看完電影的三個小時後,從大洋彼岸傳來的消息,娜塔莉憑藉此片問鼎金球獎最佳女演員獎。

    對於娜塔莉的長相我是陌生的,儘管已經從很多雜誌報紙上看到過她的照片,奇怪的是,成年娜塔莉的面容在我的腦海里總是模糊的,說起她,印象中,仍是那個捧著植物,緊緊跟在讓雷諾身後的那個嚴肅早熟的小女孩。因此,在影片剛開始的時候,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試圖在她已經28歲的臉上,找尋一絲絲與當年那個12歲小蘿莉相似的痕跡。如果說,當年的娜塔莉表現出來的遠遠超越她年齡的成熟是在呂克貝松的教導下硬裝出來的話,那麼現如今的她,用爛俗一點的話說,就是由內散發的。

    Nina是一位芭蕾舞演員,芳齡28,沒有交過男朋友(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沒有正式交過),和母親住在一起,
是個唯命是從的乖乖女(她那擺滿娃娃的房間,一定要開著八音盒才能睡覺的習慣,連腳趾甲長了都是媽媽剪),每一天在練舞房和家之間來回,沒有朋友,沒有娛樂,唯獨會做的兩件事,跳舞,聽媽媽的話。內向而又怯懦,這是她的指導老師給她的評價,儘管隨著情節的深入,我越來越覺得這樣的評價其實並不準確。

    成為白天鵝,是芭蕾舞演員的理想,而這次,挑選的女主角要一人分飾兩角,美麗善良的白天鵝,邪惡卻魅惑的黑天鵝,這是兩個極端。如果指導老師對Nina的評價是絕對正確的話,那麼這個人選一定不會是她,懦弱乖巧總是樂於垂青善良者的,而事實上,指導老師也是這麼做的,他說,Nina,如果只是跳白天鵝,你真的是不二人選,可是,黑天鵝,You can't lose yourself(老師的意思是缺乏熱情,無法自我沉醉,一開始的時候我看著字幕一直以為老師是怕Nina跳了黑天鵝會迷失自己……ORZ)

    缺乏熱情的Nina最終仍是被挑選中成為女主角,這裡我真的無法理解,那個老師托馬斯在結果公佈之前才說她沒有被選上,為什麼結果出來卻是這樣,是托馬斯對於她的一次試探,或者說是歷練?還是在他強吻Nina時,她所表現出來的激烈反抗,讓他在這個女人身上觸摸到了熱情的影子?未解。

    好吧,不管怎樣,她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影片的開頭始終在強調Nina的個性,一個缺乏熱情過於死板的舞者是無法完美詮釋黑天鵝這個邪惡卻極具誘惑感的角色的,在無數次的練習之後,得到的仍是托馬斯的批評和無數次的"let it go"。其實,很多的藝術家都是極端的完美主義者,Nina很明白自己的缺陷在哪裡,但是她無法,她已經習慣了墨守成規的生活,壓抑而僵硬的,她無法甚至是不懂得怎樣去釋放自己。而另一方面她知道這個機會的來之不易,眾人的虎視眈眈以及前任舞者Beth的悲慘遭遇,這些都成為她巨大的精神包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變態,這句很雷的話用來形容此時的Nina再合適不過,她開始出現種種幻覺,而Lily的出現更是加劇了這種狀況,托馬斯在她面前不停地誇獎Lily,讓她認定自己很有可能會被替代,於是就有了後來很多場對於Lily的幻想,包括她把Lily帶回家,兩個人激情擁吻的場景(不得不說一句,這個尺度真的有點大,我覺得我以後對於搞蕾絲這件事情會有心理陰影的,很佩服演員的敬業),還有就是在最終演出的換裝期間,她將Lily捅死然後拖進浴室。

    Nina多年來的苦苦壓抑的那種野心和慾望在急劇膨脹,終於在正式演出時,與她所扮演的黑天鵝合二為一,破繭而出,那個激情澎湃的不間斷平轉真的讓人印象深刻,這時候的Nina已經不是原來那隻單純溫和地白天鵝了,她的慾望和野心,清晰地寫在臉上,就像絕艷的罌粟,迷人而危險,在走下台之後狠狠吻住托馬斯,就像托馬斯當初對她做的一樣。然後她開始卸妝,其實也是她內心的白天鵝在逐漸甦醒的過程,這時影片的最高潮出現了,Lily突然敲門進來並向Nina的精彩表演表示祝賀,而我們明明在之前看到她已經被Nina用碎玻璃刺死了,Nina驚恐地發現玻璃的確是碎的,可浴室其實卻空無一人,那麼那塊玻璃呢?低下頭,原來那塊玻璃深深地紮在她自己的身上。所有人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切都是她的幻覺,然後開始回憶剛才的情節,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都有了解釋,原來是這樣。當然,其實很多人應該在很早之前都明白了其實Nina很早就開始出現幻覺,她在洗手間看到流血的手指以及傷口突然消失,那裡,導演已經告訴我們她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但我個人對於導演的佩服在於他沒有給Nina的現實和幻想做出一個很明確的定義,很多地方,我們覺得這很像是幻覺,但又覺得如果是真實發生也是符合常理的,畢竟片子的基調本來就是陰暗深沉,再加上芭蕾舞這種極具情緒化和張力的甚至是有點超現實的藝術方式。所以在影片的過程中,我始終糾結於現實和幻覺的分辨。

    當然,其實根據經驗,那個殺死Lily的情節是幻覺的贏面很大,但最終看到那塊玻璃碎片紮在Nina身上的時候,還是小小的吃慌了一下。

    Nina帶傷出演最後一場,就是《天鵝湖》的高潮,白天鵝看到心愛的王子被黑天鵝所吸引,心碎無比,然後輕盈地躍上高處,悽美地縱身一躍。整場舞台劇結束,全場掌聲雷動,這裡導演給了娜塔莉一個全景式的俯拍,嬌弱的白天鵝躺在那個舞台上,慢慢暈染開來的鮮血在雪白的裙衣上勾勒出詭異而又美麗的形狀,看著驚慌的托馬斯和眾人,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句對話:

    "I felt that."

    "what?"

    "perfect"

    影片結束,毫無徵兆,但又那麼的合情合理。

    由於影片是以一種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拍攝的,所以除了娜塔莉演的Nina之外,其他人的真正想法與意圖觀眾只有靠自己揣測,而這種揣測往往都是單向的Nina式的(這裡就說明影片的成功點之一在於觀眾極易入戲,並在不自知中潛入主人公的思想)。似乎很多以心理問題為主題的電影都是以這種拍攝方式的,而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則是將此發揮到了極致。

    心理題材的電影有一點很吸引人,就是可以過一把偵探癮,你可以通過細密的關注來洞察劇中人的真實想法,反正純屬意識流,隨便你YY,也許你挖掘得比編劇的創作還要深入也說不定,編劇在此中大概就擔任個拋磚引玉的角色吧,你要能挖掘出導演的反革命思想也成(黑天鵝里是沒有的),反正都是想法,只要別太公開得瑟,有關單位也不會給你安個破壞和諧社會的罪名滴^_^(扯遠了額……)

    當然了,這樣的拍攝方法對演員的演技提出了極大地要求和挑戰,導演很有眼光地選擇了哈佛心理學畢業的娜塔莉,而且她做到了,毫無挑剔的,就像最後的Nina說的那樣,perfect。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完美是一種極端化的熱愛,有些人追求完美情人,這是對愛情的熱愛,有些人想要完美人生,這是對生命的熱愛,而像Nina,追求完美的演出效果,毫無疑問,這是出於她對芭蕾舞的熱愛,甚至可以說是痴狂。

    完美是一種態度,關乎慾望,但其實我覺得慾望這東西本身是沒有貶義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很有可能就不是好士兵,慾望是催化劑,催促鞭策你不斷奮進,這時慾望是為你所用的一種有效的情緒工具,但很多時候,慾望會在虛榮與自卑的澆灌中不斷成長,在你不經意間長成巨人,而你只有臣服於其腳下,而那個時候,當初的那些理想,那些驕傲和堅持,你還記得嗎?

    所以,看麒麟的時候才會對陸臻這個人物五體投地,他做到了,儘管很難,但做到了,就和他的名字一樣,腳踏實地,臻於完美。(再次扯遠……)

    邁入而立之年的娜塔莉,用這樣一個角色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捧了金球獎,很希望她能摘得奧斯卡的桂冠,按照慣例,她得獎的可能性很大,當然這種說法其實很不公平,因為其他入圍的影片我幾乎都沒看。

    也有很多人說,小金人不垂青她也是很有可能的,但那又怎樣呢,什麼時候開始那座小金人成了評判影片的唯一標準了呢。

    反正,娜塔莉,我覺得,你已經做的足夠好了。

    I also feel that.

        Feel your perfectio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