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情大臨演--Just Go with It

随波逐流/爱情大临演(台)/爱情大龙凤(港)

6.4 / 265,756人    117分鐘

導演: 丹尼斯杜根
演員: 亞當山德勒 珍妮佛安妮斯頓 布魯克林德克爾 妮可基嫚 尼克史沃森 凱文尼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小農

2011-05-16 03:58:41

《隨波逐流》身邊那個易忽略的人


     在咱這兒,二十年前提及剩男剩女,就要被指老處女、光棍兒漢了,是不好聽的變相嘲諷。究其成因,也很簡單,三兩條就能歸納出來。第二個千禧年之後,「剩」下的數目逐漸龐大,成為某種氣候,就要當它是個課題來討論了,加之剩字掛鉤白骨精(白領、骨幹、菁英),三言兩語也無法道清楚。但其中往往存在一種相當普遍的「盲眼」現象,忽略了身邊那個最適合自己的,結果盲目遠眺,蹉跎了歲月。幸運的,在眼前找到幸福,依舊遠視的,繼續孤獨地眺望。

    電影《隨波逐流》並非如上所言,人物也並非完全定義在了剩男剩女上,但與我感受到的能共振,就以此開篇了。這必須曲線聯想。就說電影中的人物,男主角在婚禮前偷聽到新娘同閨蜜侮辱他的話,跑單拒絕結婚,到後來練就成情場高手,直至走入另一場結婚的劇情高潮,其剩男的內心思想是要告訴觀者,他一直漠視了身邊那個單身的熟女媽媽,他不是23歲小姑娘的真命天子,他那麼風流,隨處留情,他是未瞧見身邊需要他守護的單身媽媽。至於前邊的幾分鐘,當勵志插曲來聽就好了。

    若討論回電影中其他的女性角色,雖用二人做代表,也不得不承認它的複雜性,我要分析,也只能淺嘗輒止。最突出的一點,是電影刻畫的一種戀愛形態,表現極其多的女人,擁有自我評價過高的盲目自戀心態。這在當今社會表現淋漓盡致,一些女人,如此定位導致容易自作多情,容易衝破阻力暗送秋波,容易胸湧彪悍的征服欲,容易無私奉獻直到變成怨婦、糟糠、黃臉婆,容易去破壞別人的家庭,總之等等吧。因自視愛情女神的女人,很看不得男人受傷,更看不得已婚的男人在家庭中得不到溫暖,順勢就把自己神化了,但鮮少能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即便結婚了,之後,就會演變成另一種失衡的結果了。顯然《隨波逐流》中的男主角丹尼不僅深諳整形,更熟悉這類女人的大腦。

    所以說,丹尼也屬於「剩男」,只不過,他是自願剩在了單身漢的群里。為拓展故事豐富的現實意義,利用「未婚」需要「結婚」的主線,演繹得還是「剩男」剩前剩後的社會婚戀問題。直接概括,熱熱鬧鬧的夏威夷之旅只是個殼,此劇斑駁點綴的生活氣息才是嚴肅的內容。不存在婚外戀的道德問題,規避了抨擊野食的矛頭,只從正面表達。表現丹尼合則來不合則去的不羈性情,算是第一次感情創傷的後遺症,當然這是他單方面感受到的輕鬆愉悅,與他交往的女人,她們心中可不這麼想,他冒充「有婦之夫」的婚戒,才是提升他男人價值的砝碼。那一群女人顯然都是同類,覺得自己是唯一能夠救贖丹尼的女人,於是她們對丹尼這個鑽石王老五來說,像歷史書一頁頁被翻過。如此悲劇而又現實的故事點綴在電影幕布之外,不知有沒有感受到的。

    而幕布前,女人的角色是被潤色了的。那位23歲的女教師,嘴裡是不齒做第三者的,她要明確丹尼的婚姻徹底破裂了,要親自面試丹尼的前妻,及後來又意外出現的孩子。細觀察,類型女沒變,換湯不換藥,只是與時俱進,更懂得包裝自己了而已。當然,我這樣說,並非討伐女二號,相反,是要誇讚這種塑造角色的成熟與真實性。作為喜劇片,這是特別高超的技能,但凡露臉的都是可愛的善良的普通人,避之不及的小人不會出來掃興,再要製造矛盾衝突,就會用人物性格,話說,人無完人麼,後面處理皆大歡喜,便是好同志,知錯就改的表揚了。

    說到此,切中了電影的主題,也是亞當.桑德勒電影的一貫風格,似乎輕鬆愉快的爆米花電影,他一直在其電影中植入大量供人思想的社會現象。處理得也如他的為人,真誠而又狡黠,源自猶太人的血液。可以說整部劇出場的幾位,如亞當桑德勒、詹妮弗安妮斯頓、妮可基德曼、布魯克林黛克等等都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平凡人,但都善良,所以能玩到一起去,最後也能成人之美、好聚好散,也不會在看客的心裡留下污點。

    電影的另一桑德勒標籤是冷幽默,他特別擅長收羅社會流行問題,使其現象呈現在電影中,營造喜劇氛圍。變換口音的那段,不管是小拜莉麥迪遜的英國口音,還是丹尼表弟埃迪的英語,都是不錯的笑點,讓我想到了自己的中式英語。關於娛樂圈養顏現象的袒露,於現實生活中整容風潮的呈現,對螢幕前的看客而言真是重磅的趣味花絮,凱文.尼龍的肉毒桿菌臉,翹臀男的側影,眉毛一高一低,豐乳不成的醜態,看著他們,頓悟台前幕後的辛酸,亦感嘆,人總是會老的,會變成褶皺,看來只能坦然接受。安妮斯頓與妮可的對手戲,PK草裙舞是一出,倆人明爭暗鬥的過程實在眼熟,女人之間攀比的戰爭就是世界的戰爭。而其中一些稍稍沉重的話題,完全是一點一線地帶過了。種族歧視,就要自嘲自己的猶太大鼻子。同為美國,貧富差異,就用小雞換豪車來比喻。埃迪到了夏威夷成了當地受愛戴的獸醫,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實例。等等。

     有趣的情節特別多,就說到此,再說特別搶鏡的兩個小朋友。影片最開始,看到大鼻子的亞當偷聽妻子傑姬桑德勒客串未婚妻笑話他,我還想後來出現的小女孩可能是他家的小千金,這也是他的做派,每部劇總要家人露露臉。結果看到小朋友們出場,是那個從《仙境之橋》中給我驚艷的小拜莉麥迪遜,就知這劇的意圖了,在打兒童這張牌,小朋友們不是來打醬油的。除了某些橋段,小拜莉表演太過激情,略顯舞台劇風格,總體表現很棒,同小男孩兒一起,成了這部劇另一道幽默風景。

    此劇雖然翻拍自英格麗.褒曼的《仙人掌花》,顯然在敘事的風格上做了些調整,轉換成了現代人的思維模式,沒有六七十年代人表達情感所堅守的矜持、迂迴,吃醋的方式也變得清淺淡然。但融入了更多的物質時代的人情世故、爾虞我詐,結果與經典的前作比較,還是有很成功的翻拍意韻的。在電影中,嵌入的歌曲,也展現著現代的不同氣息,布魯諾馬斯的音樂迴蕩在背景中,又是意外的小小驚喜。

    最後再次宣言,我是亞當桑德勒忠實的粉絲,整部劇,我不粉安妮斯頓,不粉妮可,就瞧桑德勒心歡,不說他有多堅韌不拔,自闖好萊塢一片天;不說他是多麼慷慨夠義氣的製片人,電影賺錢給參演的哥們兒各送輛好車;不說他多護著老婆孩子跟朋友,就說他的電影,一路看來,他的堅持一直帶著不驕不躁的誠意,這實在讓人感動,哪怕片子越拍越成熟,劇本越寫越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