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11-05-29 02:57:08

越簡單越好


2010年底,華語青年影像論壇,我在金雞百花影城看了《鋼的琴》。這第一遍,雖然放映畫質糟糕,但是喜歡不減。今年五月,金寶匯百麗宮,我在影片的北京首映式上看了第二遍,還是喜歡。其實在去年那會,我對《鋼的琴》期待不高,無非剛好看過影片跟《觀音山》在東京獲獎消息。中國演員一舉包攬了影帝影后,相當罕見。然而半年過去,當《觀音山》尋覓到了合適檔期,創下文藝片發行奇蹟,《鋼的琴》還陷於後期製作的麻煩。總之,就像片中那架需要眾多零件、千錘百鍊的鋼琴,好事多磨。現在,它慢慢積攢著口碑,露出了剛硬卻又柔軟的一角,準備奏響被這個時代遺忘的聲音。

與此同時,圍繞電影的改名風波終於暫告段落。絕大多數人都不希望改,傷筋動骨不說,此舉無異於損害作者和作品的完整性。最致命的則是,《鋼的琴》本是異常簡單的詞組結構。多一個的,多了想像空間。另外,片名恰好對應了電影的最後一句台詞。女兒問父親,想聽什麼。父親答,越簡單越好。所以,急功近利的改動顯然會導致曲解,沾帶商業氣的名字更會變得烏龍,背離故事本意。

影片講鋼琴,一架鋼結構製造出來的鋼琴。原因是父親為了挽留女兒,他需要搞到一架鋼琴。正如有人懷疑劇本的合理性,原因正是因為事情太簡單了。怎麼會有這樣一個父親去鑽牛角尖,怎麼會有一群人還願意無償幫助挑戰不可能,可這就是《鋼的琴》。它的簡單造就了它的不平凡,它的不可能成就了它的奇蹟。它在人人能知的父愛當中,浸泡上了更為深沉的東西。當然了,簡單不等於偷懶,《鋼的琴》看似簡單,又能經久回味。跟簡單相對應的,導演張猛將一個簡單故事給複雜化表現了。他把從小到大所了解到的的藝術形式運用到了電影之中,在文工團的父親、俄羅斯的手風琴音樂、中戲時代的舞台劇場乃至是走在街頭小巷聽到的歌曲,他把耳濡目染和影響觸動,統統安放到了電影當中,越多越好。於是乎,以音樂為例,很多人會覺得,《鋼的琴》音樂太滿,滿到就像它的歌舞音樂形式本身,這在華語片裡也是不大見著的。當然,幾乎也有同等多的人會覺得,電影很好地利用了音樂,控制和調動了節奏。看完電影,就好似聽過一場奔放熱烈的音樂會。

立足於親情、愛情以及友情,《鋼的琴》以喜代悲、苦中作樂。電影的焦點物體是鋼琴,然而鋼琴還有一個生產製造以及放置的背景,那也是片中反覆出現的視覺母題:工廠。《鋼的琴》里東北小城的風貌相當真實,並沒有因為慮及影像風格的需要,進行美化修剪。電影裡有衰敗的工業區,空曠的廠房,也有不知何去何從的人們。從地域背景上,它連接了王兵《鐵西區》,在廣袤的時間字幅里,隨便劃下了一筆。在個體情感上,它又跟姚宏易的《金城小子》不謀而合,造一架琴,畫一組畫。張猛的特別之處在於不設計,沒有一上來就時間地點人物背景各要素。他懷念那個時代的人,懷念工廠,懷念人與人的情感,但是他不明著說,只是讓一群人去合力造一架鋼琴。這架「樂器之王」的背後指向了組合在一起的工人和集體,同時還暗藏了更深的情結與信仰。

從個人到群像,從個體到時代,《鋼的琴》的簡單背後蘊藏了驚人的能量。一邊是寫實,一邊是浪漫;一邊是生活,一邊是歌舞;一邊是壓抑,一邊是輕盈;一邊是剛硬,一邊卻是柔軟。在歡快氣氛中,你卻能感受到小人物的悲苦。在酸楚的父親背後,你又能感受到一個人的無所不能。有載歌載舞,有黑色幽默,你能用心感受到人物的命運和情義的湧動。當工廠的巨大煙囪倒下,那就預示著一個時代的遠去。主人公陳桂林,還有無數消失在背景裡的下崗工人們,他們終究要迎來另一種生活。而《鋼的琴》,它不偏不正,剛好落在了漸進和漸變的過程中。電影會讓觀眾意識到,不是某個時刻、哪個瞬間,我們以為牢固的生活就一下子坍塌了,那是一個明暗不定的時間段。

開頭的葬禮、中間的婚禮,中國人有一種能力,那就是把紅白之事顛倒著來,形成一種相似但又錯位的荒誕感。人活一條命,有理還說不清。這種荒誕就像《耳朵大有福》裡的范偉,當他退休離開崗位,做什麼事情都不順。一個能修火車的人,面對一輛自行車卻無能為力,整個生活彷彿亂了套。《鋼的琴》也在不斷製造錯位,下崗的工人自個組樂隊,有的殺豬,有的開鎖,有的出老千當小偷。偏偏是這麼一群人,高亢嘹亮的歌聲、曼妙激昂的舞步,他們到底在為誰歌唱,這是生活的鏡像還是稜鏡的折射?

自製木板鋼琴、偷搬正常鋼琴到打造純鋼鐵組成的琴,在與困難的較量中,人的想像力實現了自我超越。《鋼的琴》也用簡單無比的自發行動,完成了父親對女兒的情感寄託,在完成複雜的情感懷舊同時,影片也實現了電影自身的超越。片中還出現了有趣一幕,一幫中年人圍堵小混混。他們進入桌球廳,裡頭還有個破敗的電影院,掛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海報,無人觀賞的膠片在螢幕上跳動。可能在那裡,在另一本電影的斑駁畫面前,《鋼的琴》不小心驚動了時間的塵埃。這就像陳桂林一群人,他們在四處尋找鋼琴原材料時,一樣驚擾了時代和建築的記憶。那些看似簡單、實則深刻的東西,它們的美與好,真好像被許多人給遺忘了。【ELLE MEN / 北京青年報】


特別感謝奶七、灰馬鈴薯、levitating等人對該文的幫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