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時漆

2011-05-30 19:49:31

《功夫熊貓2》:繼續搞笑,繼續換湯不換藥


作為暑期檔引進片第一波風潮的收官之作《功夫熊貓2》,最直接的意義在於它為觀眾奉獻上了一場貨真價實,讓人終於大飽眼福的3D視覺盛宴。類似於《雷神》那樣的偽3D固然遭人唾棄,但如《加勒比海盜4》這種掛著真3D的羊頭,賣偽3D的狗肉的行為,更是坑爹地叫人痛心。《功夫熊貓》系列作為夢工廠難得的能同皮克斯分庭抗禮的動畫,著實傾注了製作者們無比誠摯的心血與才思,這一點是觀眾們有目共睹的。螢幕上人物那精細入微的毛髮,栩栩如生的立體動感,便是最好的答卷。從視覺效果上來審視,這就是一部技藝嫻熟精湛的佳作。

 

《功夫熊貓》這個系列可以說是一封寫給中國觀眾的,熱情洋溢且情感發自肺腑的情書。將西方那套,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最終成長為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的爛大街的劇情路線,嫁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包裝里,不能不說是一種大膽的創新嘗試。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無與倫比的大獲成功。細數一下,近些年來的影片,也不乏將鏡頭直接對準中國文化和元素。《魔法師的學徒》中的唐人街大戰,《變形金剛2》開場的上海混戰(城市標識被剪),乃至於《2012》中,直接將「只有中國人才能拯救世界」這樣的論斷公之於眾。固然這些零零碎碎的橋段同《功夫熊貓》系列相比,只能算得上是給中國觀眾拋了個媚眼。但均能夠說明,好萊塢對於大陸這塊票房寶地的覬覦之心。由此,從本質上來講,《功夫熊貓》系列「勝之不武」,亮點並不在於電影本身,而在於它的營銷之道。中國風色彩的文藝元素,放大來看其實是代表了整個東方的藝術發展,這種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恰恰是影視宣傳媒體最樂此不疲挖掘的方向。宣傳一跟上,加之過硬的影片質量,那麼麵包、牛奶就全都有了。

 

按說「換湯不換藥」是遭人詬病的行為舉動,但這卻正是好萊塢電影創作理念的精髓所在。正如蓋房,打地基既是最關鍵也是最耗心血的,地基完工之後,剩下的便是各種花樣百出,別出心裁的裝飾架構。好萊塢所摸索出的電影套路,尤其是商業片的套路,屢試不爽的就那麼些個。要顛覆其根基,另起爐灶,基本是會淪為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那麼,創作的重心就轉移到了形式的變化,包裝的更迭。走在老路上精益求精,才是好萊塢電影最根本的生存之道。誠如將阿寶變成熊貓,從一個整天渾渾噩噩、貪吃好玩、神經大條的無名小卒,一躍躋身於武林豪傑之林,這種遍地開花的套路深究起來,實則就是把蜘蛛人變成了熊貓大俠,純粹的換湯不換藥的典範。當然,若是過度翻炒,勢必會引起審美疲勞,《怪物史瑞克》系列正是絕佳的失敗案例。

 

在第一部中,阿寶的老爸怎麼會是只鵝(不是鴨子噢,是goose鵝),這種顯而易見的留白,便給第二部開拓了劇情的發展路線。傳承中華文化的孔雀,擔當了反派的重任。爾後五俠加神龍大俠阿寶的明星陣容,開啟了討伐孔雀,追求正義的通關任務。影片最大的可圈可點之處在於,單獨將「功夫」與「火炮」提取了出來。一種是傳統價值的延續,一種是科技革命的新興事物。陳舊的傳統與全新的科技互相碰撞,由此產生的戲劇衝突感更有一層文化底蘊的內涵嵌套在裡面。再加上安插了在科技創新面前所衍生出的「妥協派」與「頑固派」(掛了),點點滴滴地體現出了創作者獨到的用心,值得稱道。

 

同一般的好萊塢動畫相比,《功夫熊貓2》的笑點明顯偏少。除卻阿寶依舊喜歡買萌裝嫩,少之又少的插科打諢,喜劇性方面略微有所欠缺。不過,影片的賣點也不在於喜感,還在於酣暢淋漓,華麗絢爛的武術打鬥戲碼。明快的節奏剪輯,乾淨俐落的武術動作設計,靈動的鏡頭切換,將一場場武戲詮釋地尤為到位,叫人大呼過癮,完全不亞於真人打鬥秀。此外,初進鳳凰城,阿寶套上舞獅的偽裝,演繹了一場「貪吃蛇」,著實耳目一新;緊接著換上裝備「二輪車」,奉獻了一場復古版的「極速快感」。單就這兩個小橋段就足見編劇對於細節捕捉的過人功力。在阿寶尋親之旅上,蜻蜓點水般的突顯了些許煽情效應,也算是一種作品成熟的表現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功夫熊貓2》的水準是有目共睹的。儘管換湯不換藥,但觀眾也沒有絲毫膩味的苗頭,正如阿寶對蒸包和麵條永遠都有著無限的食慾。若要說到期待《功夫熊貓3》的理由,我看是阿寶同悍妞虎之間的曖昧——已經露出了冰山的一角,指不定就能發展一段純情而又美麗的愛情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