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午夜巴黎/午夜巴黎(台)/情迷午夜巴黎(港)

7.6 / 449,662人    USA:94分鐘 | Argentina:100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歐文威爾森 瑞秋麥亞當斯 麥可辛 瑪莉詠柯蒂亞 安卓亞布洛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遙

2011-06-02 08:56:45

電影筆記:《午夜巴黎》


我上大學的時候,電視上有一個競賽節目叫做《三星智力快車》,考校參賽者對各種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我後來有個好朋友是這個節目某一年的全國冠軍,這個事實也成為後來我們常常揶揄他的話題之一。當然,把許多人名地名歷史事件熟記在心不是一件壞事,在 party 上和人閒談的時候它多少還是一項長處。但是掌握好從因為博學而令人佩服到因為博學而令人討厭之間的分寸有時候並不太容易,我自己也很多次因為這問題苦惱過。說真的,人們真的會因為一個人「懂得多」而喜歡他嗎?

在看《午夜巴黎》的時候我腦海里很多次飄過這問題。電影裡有一個角色,Paul,是個標準的什麼都懂一點的討人嫌的「知道分子」。他可以在羅丹雕塑園裡和導遊爭執一個作品的創作細節,可以在畢卡索的畫作面前討論畫中人的原型,女主人公因而崇拜地看著他,渾然不顧身旁未婚夫惱怒的眼神。基本上,你可以看出來,這裡存在著一種溫和的諷刺。任何一名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觀眾(這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放映對象)都會對這種諷刺報以會心的微笑。

但是另一方面,作為觀眾你很快就會發現,這部電影實際上期待它的觀眾是一個像 Paul 一樣的人,否則就很難捕捉到後面的情節的微妙涵義。如果你聽到 Zelda 這個名字的時候不能立即心領神會,你就失去了一個笑點。如果你不能立刻反應出 Pablo 是誰,你就又錯過了一個包袱。如果你聽不懂法語,雖然並不影響看完這部電影,但是在大段法語對白中你只能尷尬地坐著,覺得自己彷彿受到了歧視。這種對觀眾的文藝知識儲備的調戲很快就到達了一種令人生厭的程度,恰似在 party 上遇到一個滿口 Habermas 或者 Derrida 的人時的感覺。當主人公第無數次用誇張的美國口音驚嘆到「哦,Eliot,天哪你真是 T. S. Eliot 麼」的時候,我終於徹底失去了耐心。導演不知道有一種東西叫做分寸感嗎?同一個包袱抖太多次是會讓人倒胃口的。

不幸的是,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在糾結這個問題。主人公 Gil 熱愛這些人名,熱愛和海明威或者達利推杯換盞的感覺,而他喜歡的姑娘 Adriana 也是一樣,只不過對象換成了高更和德加。Gil 和 Paul 看似互相敵對,其實只不過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他們的彼此嘲諷可以看做是伍迪艾倫(或者任何一個類似的文藝中年)的自我嘲諷。你可以在現世如魚得水,也可以一心對想像中舊日的黃金時代心馳神往,甚至可以舉棋不定進退兩難,但是你念茲在茲的永遠都是這些兜兜轉轉的風流入物而已。

但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觀眾」(有沒有更短的詞可以表達出同樣含義的?)真的就只能以這樣的目光審視巴黎嗎?

如果要我舉出這部電影裡我最喜歡的五分鐘,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最開頭的那一段風光幻燈片。不僅僅是因為它美,而且因為那裡沒有 Gertrude Stein,沒有 Man Ray,沒有 Luis Buñuel,只有買法棍的家庭婦女,在塞納河邊並肩絮語的戀人,在鐵塔邊嬉戲的孩子,以及路燈下寂寥的石板路。巴黎當然是流動的盛宴,但是不僅僅如此。

當 Gil 和 Adriana 走在午夜巴黎安靜的街頭時,我曾經以為他們可以多走一會兒,走慢些,聊些不包含人名的話題,或者什麼也不說,只是並肩慢慢走一段路就好。還有什麼地方比午夜的巴黎深巷更適合散步的嗎?

可是這一切都還沒來得及發生,就又有一趟馬車駛過,載著他們奔赴下一個名流薈萃的歡場去了。
評論